APP下载

“道”与“术”交相辉映

2018-02-12陶继新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陶继新

初识贲友林老师,其真诚厚实的性格与文人风度和谐为一的形象就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不由得想起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言。随着采访的深入,他的教育情怀,以及在教学上的大胆变革,又让我生起一份敬意。

“道法自然”

当今的全国名师,都或多或少有令人耳熟能详的课堂展示,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贲友林的课堂展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特点是“道法自然”,其课堂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他的著作《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天然去雕饰”之美。

这本书收录了贲友林4年中的30节数学课。其中,有丰盛的“大餐”——公开课,也有特色的“小吃”——日常课;有连续两天的课,也有隔周或隔月的课;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与复习课;90%的课是本班的,10%的课是借班的。贲友林还为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注明了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教学目标以及翔实的教学过程。在贲友林的笔下,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环节,都呈现了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成长状态,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在书中,贲友林写下了这样的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课堂一旦拉开帷幕,不能试验,无法预演,更不会让你反复润色,每句话、每个细节、每件事,都是原创,都是首发。”有人称这本书中的30节课,是贲友林课堂教学的“现场直播”,可谓是十分贴切了。

虽然已经有了20余年的教学经验,也多次进行过公开课的展示,但对于如何开启智慧的源泉,进一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找到适合更多学生的教学方法,贲友林仍旧思考了许久。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走得快,有的走得慢,这是学习的常态,也是生命的常态。所以,在为优秀学生鼓掌喝彩的同时,也要细心呵护后进生,让他们带着精气神,跟大部队一起前进,最终以向心力的凝聚,实现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这就是贲友林追求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理念。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这也正是贲友林思考后所悟出的结论。对于自己的教学方式,贲友林作了一个美妙的比喻:“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播种是美的,发芽是美的,慢慢抽枝是美的,长叶是美的,开花是美的,不开花也是美的,结果子是美的,不结果子也是美的,这都是生命生长的过程。”

龙应台说:“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教育和生活一样,只有慢慢地行走,才是自然而扎实的。只有自然,才能达到和谐,才能让求知的种子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然后慢慢地发芽、开花与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贲友林所做的“施肥”“浇水”“锄草”,都是为了让那些小生命保持自我发展的状态,健康地成长。

贲友林还将学习比作打拳。他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不应是暴风骤雨般的拳击,而应当像太极般舒缓连绵。对于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慢下来,学会等待,学会沉默。教师的慢并不是放缓课堂节奏,也不是拖延教学进度,而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最终内化为自信和力量。这才是贲友林理想中的教学过程。

“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贲友林一直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人物。平时课堂教学如此,大型的观摩课和比赛课亦如是。在贲友林看来,观摩课并不是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放飞思维、激扬生命的天堂。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理解到了什么程度,这才是他关心的问题。教室后坐着的观众明明是来观摩他的“表演”的,但很多时候,他却隐而不现,可细细想想,他又无处不在。为了及时观察,他选择将课堂让给学生,自己只在幕后做引导的工作。不到必要时他从不出场,必须出场的时候,也是“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从而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下“继其志”地投入到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之中。整堂课听下来,如陳年绍酒,让人沉醉。观众无不赞叹于课堂上学生思维与言说的活跃,也因此对贲友林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贲友林的教学理念里,自然与真诚是非常重要的两环。《中庸》有这样的妙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它甚至说:“至诚如神。”观贲友林的课,我们便从中读出一个“诚”字来。不仅仅在上课时如此,贲友林在日常生活中也秉承着自然和真诚的理念。他的好友华应龙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当华应龙上完“圆的认识”且好评如潮时,他却对华应龙课前的“借橡皮”环节提出意见,说是“不相信学生”。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贲友林之“直”由此可见一斑,况且,他亦“谅”亦“多闻”也。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和友人,可以说是人生中十分幸运的事了。

“复归于婴儿”

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纯净的生命状态,恰恰是抵达高层境界必备的品质,因此“圣人皆孩之”。

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很多人会渐渐忘掉儿时对世界的感知。但作为一直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应当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成长。对一名教师来说,保持一颗童心的天真,不是要用孩子的方式处世,而是要俯下身子,与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敞开心田,接受播种,让心与心相握。贲友林就是这么做的。

一天,贲友林刚下课,一个学生便跑来递上一份报纸。贲友林一看,报上赫然用红笔圈出“不拖堂”三个字。这还没完,这个学生还义正词严地说:“贲老师,报上说不拖堂!”

贲友林愕然,随即陷入了思考。全班学生都在忐忑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雷霆震怒时,没想到贲友林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并与全班同学约定:“以后我上的所有数学课,不管进展到什么环节,只要下课铃声一响,立马下课。”

旋即,全班学生欢呼起来。而贲友林,也和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后合。

目前,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很多,也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教学模式。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课堂上学生的心灵不自由,任何模式都无济于事。在贲友林的课堂上,他这个“孩子王”带领着一批孩子,整个教学氛围一直是自由愉悦的。每一次上课,他都与学生共同演绎教与学的精彩。他的课堂教学,不只是高效率,还有高效益。endprint

如何使更多的课堂成为高效益课堂?贲友林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全知全能”的“神位”,卸去“至尊”的架子,撕去“完人”的面具。还原本真,还原自然,还原童年,还原那个曾犯过错误、正在犯错误、依然还会犯错误的普通“真”人的形象。从错误中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在交往中成长,教师也是成长者。所以,贲友林的每一节课,都有情趣横生的故事;每一节课,都是熠熠生辉的生活;每一节课,都在吐故纳新地成长。

“思则睿,睿作圣”

深沉的思考和纯真的童心看似矛盾,其中却暗藏着内在的联系:唯有充满好奇心,才能发现身边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充满探索欲,才会去追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但若纵情声色犬马,沉迷交际应酬,则会丧失这份难得的灵气。贲友林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所以才有了童心与哲思共舞的“得兼”之妙。

有人认为贲友林不识时务,就连他的好朋友华应龙也说他“有些糊涂”。“本来他应得的没得到,他不知道,更不会去理论;本不该他做的,布置给他了,他还做得有滋有味。”贲友林看似有些迂腐,但只要沉浸到数学的海洋里,那种世俗意义上的“迂腐”便荡然无存——思维敏捷,灵光闪现,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与那个不善言谈的他判若两人。

贲友林在二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经验,拜读他的笔记和总结,很难想象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竟然出自一位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数学老师之手。《现场与背后》中每一篇课堂教学实录之后,都有一篇“教学手记”,看似是针对本次课的心得体會,但其中却蕴含着很多不完全属于课堂教学范畴的内容。手记中写下的很多教育教学哲理,会让人从思维的迷宫中跳脱出来,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后,他有这样一段“手记”——

在“让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什么和怎样教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该教的,才教;当教的,方教。教,服务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遮蔽学生的学,替代学生的学。

在这里,贲友林对“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是一颗心向另一颗心穿越,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学生之所需,教他们之所思。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更高效的学习。这样课堂由教师教学的单一思维向度,变成了学生的无数个思维向度。有时,某些思维之间会碰撞出火花,因为这些碰撞体验,让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单调,变得色彩缤纷而激情四射。

虽然自由的课堂氛围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但受制于本身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某些讨论可能会偏离原本的轨道。这个时候,贲友林便不失时机地从“隐蔽”处一下子“冒”出来,给学生“纠偏”。这纠正的过程看似简单,其中却别有门道。既不能使学生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不能打击到他们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贲友林采取巧妙点拨的方法,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也在无形之中掌握了课堂的节奏,将学生的讨论引入正轨。贲友林说,“小蝴蝶”经历了成蛹的寂寞和破茧的痛苦,此时送他一缕阳光,他便拥有了凌空飞舞的喜悦和自信。显然,这就是贲友林一直使用的技巧和追求的课堂效果。

在“商不变的规律”课堂教学之后,他的“手记”更具开放性——

“数学人生”,因思考数学问题而让内心宁静而丰富。这是否就是数学的人文价值呢?谈及数学,似乎是理性的、抽象的、严肃的、工具性的,与人文相悖。而我所说的,是数学的理性思考带来的内心体验与精神旅行。

如果说发现一口井是聪慧,那么,挖掘一口井就是开拓。

将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数学人生”,是贲友林从事教师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概括和拓展。深入研究数学,不但可以窥到其内在之“真”的妙道,而且也会让自己的思维敞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贲友林品尝到了数学之美,品到了“挖井”的快乐——它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涵盖了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研究数学,使原本繁杂的生活变得单纯,让原本浮躁的心灵变得沉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数学中得到的审美快感激励着贲友林继续往前探索。

这种生命感悟,不应当只是贲友林一个人的专利,还应当推而广之。让更多的老师也走进这种境界之中,去享受“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幸福;并学会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的学习由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变成放飞思维、积极探索的快乐之旅。

辛苦,但不心苦;忙碌,但不盲目。贲友林每堂课后都会对自己的课堂经历进行总结,许多年过去,这份“心经”也已经累积了厚厚几大本。将易逝的课堂锁定为长存的文字,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而富有意义的“静悄悄革命”。形成文字的过程,既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的过程,也是独步教坛、形成风格的过程,更是他摸到教改“骨头”,孔雀慢慢开屏的过程。

在贲友林的“教学手记”中,如上文提到的精妙哲思随处可见。宋朝思想家、理学家周敦颐说:“思则睿,睿作圣。”贲友林一直在实践着,也一直在思考着,而且他的所思所想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教学体系,变成了个人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世间对每一个问题的思索都会推进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贲友林也正是这条追求道路上的一位不断奔波的思者与行者。

“功夫在诗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都有超越常人的执著和努力作为支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一写好诗的金玉之言,同样适用于教学。贲友林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诗外”功夫。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贲友林的备课时间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而且备的不仅仅是上课内容,还广泛涉及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恰如《中庸》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贲友林认为,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养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时。所以,贲友林在备课时广泛地考虑到了各种状况,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到知识结构的建立,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他早有预料,于是也就有了游刃有余的应对。这是他课堂之外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是他成功的鲜明特色。endprint

“功夫在诗外”是陆游对他儿子说的箴言;而贲友林的“诗外功夫”,则能给更多教师与学生以重要的启迪。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贲友林一直心境如帆,航行在阅读和思考的海洋里。“每日必读三千字”,为贲友林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教学经验。这种好习惯不仅使贲友林自己有所收获,也在学生那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班级形成了自主阅读经典好书的风气。有时他也会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并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从中找到“客体”对应,汲取精神营养。除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外,贲友林推动学生阅读还有更深层的用意,那就是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解的意识。贲友林认为,教会学生与学生自己学会不在一个层次。前者多是教师在教,学生之学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效率低下,而且也很难有愉悦的心情。后者则不一样,它是把学生从梦中叫醒,学生主动、乐意。学生主动学得多了,就会在暗中摸到一根“火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得热爱学习。这便如《学记》所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贲友林的学生正逐渐成长为这样的善于学习者。学生之所以能够如此,贲友林当是功莫大焉。

如果仅观其相貌,一般人会认为贲友林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先生。事实上,在相當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课堂教学也多是以讲得精彩而闻名,屡屡获奖,并受到小学数学界高度赞扬,但他又是一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探索者。2008年,当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改革之风吹来之时,他便成了第一批走进这一改革实验的教师。

任何的改革,起始阶段都会遭遇困难,贲友林也不例外。可他知难而进,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观察,他对自己原本的教学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提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应当是以学为中心。这不仅仅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其精湛的概括已达到一种高度。

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它不但要改变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新的理念,更需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行动。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原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事实,“好心没做成好事”,一味地进行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让学生关上了交流的大门。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与他人交流。所以,只要让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抒灵趣,丰富自己的想法,散出“芳香”,实现对新内容的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贲友林认为,交流绝对不是就学生一般所学知识的简单问答,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出有一定深度的对问题的求解或交流。所以,贲友林一直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有水平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循环锻炼,借助心的激活,以多元的思维,向数学学习的深层次进军。在长期的“军训”下,学生不但思维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大大增强,并且还拥有了敏捷的感觉和锐利的洞察力。也就是说,贲友林的课堂不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单方面授课,而是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整个授课形式从“为教师的设计”走向了“为学生的设计”,展现了数学教学中的生本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场与背后》这本书也是他所倡导的“学为中心”的实践性文本。由于课例不一,内容各异,学生表现各具个性,便有了特别丰沛的内容、格外多样的形式和回归的亮度。

这种教学的“功夫”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才能形成,因为这不只需要教师教的“功夫”,更要有学生学的“功夫”。贲友林发现,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功夫”一旦形成,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就可以将课堂上的一切全部抛给学生,自己不闻不问了。相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既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形式,修炼当下备课之功,也要辐射人格力量的光芒,追求人生境界,提高素养,进行终生备课之功。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人生的精神导师。贲友林认为,学生时代是人生最佳的瞭望角,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如何应考,还应带领他们找到以后几十年人生的发展方向。一日为师,就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发挥所有的光和热,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为教育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贲友林的人格魅力,是其几十年如一日修炼的必然结果;而他又用这种修炼,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影响,让学生的品质更加高尚。人们多从课堂上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来对贲友林进行评判,其实,隐藏在深处的思想境界大“功夫”——至真至善至纯至美,更能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召唤。在贲友林的教育教学之中,不但有让人学而可用之“术”,还有让人终生受用的教育智慧与生命灵性之“道”。“道”与“术”的交相辉映,默契共振,让贲友林的课堂教学,以至整个数学教育,都具有哲理的闪光和特殊的生命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