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十九大精神 续写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篇章
——十九大报告精神对西藏的引领作用

2018-02-09温文芳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亚民族团结西藏

温文芳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整篇报告气势恢宏,高瞻远瞩,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展现出一个百年大党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浴火重塑后的崭新形象。

报告讲述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但终不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追求,并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带领下进行了多次探索,但终因没有伟大的政党和正确的道路而未能竞业。随着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铸造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时间荏苒,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巨大成就!遥望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民族的复兴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发进取,凝心聚力才能实现这一必将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藏人民在与高原恶劣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互通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较稳定的文化。1965年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央政府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巨大成就。从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各族人民的支持之下,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飞速进步,实现了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大发展,同时西藏人民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新西藏的建设之中。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新旧西藏的对比,再次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也说明了西藏将在祖国的怀抱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发展。

全区各级政府机构及全区各族人民应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藏而不断努力。根据目前西藏的发展实际和建设新西藏的目标,我们强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确审视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谓历史方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目前正处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这个重大的判断回答了我们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前进到了哪里的重大实践问题。习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世界贡献三个重要角度界定了我们的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判断,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将在未来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在报告中总书记对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阐释,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大论断。从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定位到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凸显了比较主要的三个方面:首先,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表现出人民的需要已经不再单纯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包括了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方位的需要,这对未来发展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提法已经显然不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表明长期短缺和供给不足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改善,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加明显,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重要方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需要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尽快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态势。这一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也对各族人民如何发展本民族经济和文化,如何提升自身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从西藏整体来看,总体呈现的是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西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在中央政府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西藏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西藏的可持续发展而健步前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环境的良好局面下,仍然存在一些干扰因素,西藏毕竟高寒缺氧,土地贫瘠,绝大多数地域处于生命禁区,尤其是西藏人民生活地域环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追求和生活习惯不同于祖国内地人民群众,其生活水平提高也有地域特色。因此,西藏未来发展更应该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西藏经济发展较全国落后的现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西藏各级政府必须及时转变思路,充分认识主要矛盾变化对西藏各项工作的新要求。转变思路、积极作为,与全国其他各省区一道戮力同心,不断开创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逐步满足西藏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1]西藏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以“一带一路”和“南亚大通道”建设为契机,推动西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较量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较量日趋重要和激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则是各国追求的最大动力所在。故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小越来越多的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关联。因此,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较量中,经济实力的较量成为双方都很重视的一个区域。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优于内陆省份。西藏自治区虽在和平解放后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有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西藏必须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优势,通过开拓南亚大通道建设,实现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大发展,并且推动自身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西藏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及其战略地位,必须紧紧围绕“开放、合作、共享”这一核心理念,从解放思想到规划实施,都要求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更高质量的创新,以顺利完成“一带一路”的对接。[2]

关于南亚大通道建设,中央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提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同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前沿。[3]在党中央关于西藏的六个定位中,其中面向南亚大通道的定位是第一次提出,明确了西藏在“一带一路”重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西藏自治区必须高度重视南亚大通道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深刻内涵,既要清楚地把握国家对西藏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同时又能结合西藏特点抓住西藏发展的关键,推动南亚大通道建设、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南亚大通道建设符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定位。同时也明确了西藏未来发展方向,应与全国人民一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开启符合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和实现西藏社会小康目标的新征程。

其次,南亚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西藏与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有利于维护我国目前与南亚各国良好的政治局面,符合双边共赢的经济需要。

最后,南亚大通道建设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显现。有利于南亚各国对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认可。从现实层面上证明西藏今天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也有利于团结西藏各民族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西藏融入“一带一路”,今后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统筹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具有短期可操作性、中长期可预见性、未来可实现性的西藏融入倡议的顶层设计。第二,提升西藏经济发展的自身动力,提升西藏本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使得西藏各族人民从中分享红利。第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交通通道,使得西藏成为南亚的一个重要节点。第四,加强对外开放的能力,积极加强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第五,储备融入“一带一路”的人才队伍,为倡议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第六,扩大文化影响力,利用西藏与接壤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历史、文化上有着深厚渊源的优势,积极扩大文化交流合作。[4]

西藏各级政府要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引领,积极响应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以及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西藏开拓南亚大通道建设是审时度势之后,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而做出的具有可实现性的政策定位。西藏应努力与祖国内地其他各省市协调发展,推动西藏各地市以及西藏城镇与农牧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未来西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期!

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筑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一直是我党以来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求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中都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正确的理论。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一直高擎马克思主义。

西藏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在于宗教因素和民族因素,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复杂。在当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变化中,在中国逐渐走向强大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崛起进行堵截的过程中,西藏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认识到:意识形态之争,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单纯的路线之争、理论之争,恰恰相反,它是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之争和道路之争。“在我国,尽管也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但至今还是外在的宣传说教比较多,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内化为人们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渗透式、隐蔽式教育却非常弱,从而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众产生了逆反心理。”[5]因此,面对西方势力以及达赖分裂集团不断地对西藏发展进行干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有主张、要有定力,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假借宗教之名而被蛊惑,人云亦云。否则就很有可能陷入西方势力破坏中国和平发展的意识形态陷阱而无法自救。

党的十九大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列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关乎西藏的稳定与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因此在西藏坚定不移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若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纰漏,将会导致西藏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失衡,并加剧西藏分裂的风险,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四、民族团结是实现西藏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6]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总书记再次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各民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站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民族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全区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头等大事。

在西藏,藏传佛教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这一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宗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固化到西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文化。在历史上西藏曾自13世纪开始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长达七百多年的封建农奴制,因此,宗教的影响和封建农奴制的影响为藏独势力利用藏传佛教对中国西藏进行思想渗透提供了可能。分裂势力利用达赖宗教领袖的影响力对藏族群众进行心理拉拢,而我们的很多藏族群众对西藏历史了解的不够全面,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为达赖在群众中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西藏社会的发展稳定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同分裂势力进行不懈怠的较量,持久深入地开展反分裂斗争,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分裂势力是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西藏已经形成了一支在政治上靠得住的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各民族干部团结奋斗的干部队伍。西藏的民族工作也卓有成效,在西藏民主改革周年等重要纪念日,自治区党委、政府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人心齐,泰山移。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西藏各族人民将和全国其他各省区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区情,尤其要看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党的政策能否正确有力地在西藏推行,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西藏执行情况的影响。因此各级部门的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灵活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的观念,坚信民族团结才是西藏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总之,民族团结是基石,民族团结进步事关西藏各项工作的成效。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提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昭示我们: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之保障;民族分裂动荡,是西藏发展之灾难。西藏各族人民要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奋力推进西藏民族团结事业更上一层。

猜你喜欢

南亚民族团结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民族团结之歌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南亚》教学设计
尼泊尔是西藏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南亚的重要选项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