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核心

2018-02-09谭月清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高 峰,谭月清

(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P20-21)这一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本色初衷和使命担当,我们要全面领会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实践证明,只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了党的宗旨,符合了人民意愿,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走向辉煌。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衰败倒退、走向消亡。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史,就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舟共济、共创辉煌的历史。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理念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

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就意味着党在思想理论上掌握了认识历史规律的“金钥匙”。而党的历史从对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认识、到群众路线是生命线的确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光辉和生动实践。

(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毛泽东同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辉煌成就不断证明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的辉煌,以及新时代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都充分地显示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地位和主人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将一事无成。历史不断地诠释着一个真理,那就是: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前提。第一,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会在实践中搞清楚历史发展动力源泉“哪里来”的问题;第二,坚持人民群众作为群体的共同的需要、意志和愿望以及作为个体的需要、意志和愿望一致性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就会在实践中实现好“依靠谁”的问题;第三,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有者、享有者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会在实践中实现好“为了谁”的问题;第四,坚持社会各种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应该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会在实践中解决好“共同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利益多元、价值多向、文化多样的社会特征也比较明显。党和国家要充分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社会组织的需要和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这样,党才能得到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使我们的事业坚如磐石。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方针。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以及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党依靠人民形成了磅礴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发生沧桑巨变,取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就是说我们党在建党初期就从理论观念和实践理性上确立了共产党执政“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以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为党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仅仅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就像《共产党宣言》指出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P411、413)党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上确立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确立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首先,要增强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在党取得政权之后,更应该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进一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这也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的;其次,要强化政治信任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十三亿多人民执掌国家政权,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取决于执政者对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因此,必须确立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执政理念,才能在党和人民之间建立起政治信任关系;再次,要确立权力共生关系。党和人民目标一致、立场一致、根本利益一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相依的权力共生关系,这种关系也决定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已成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三)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宗旨的集中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体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必将是现实的每个个体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4](P409)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判断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等,证明了党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立场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也形成了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第一,党和人民群众建立的血肉联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第二,党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到议事日程上,群众利益无小事,恰恰是这些所谓小事,最能体现党与群众的密切程度;第三,党只有关注群众利益才能赢得群众,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中国革命。因此,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和制胜法宝。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或特殊利益。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才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动具体的实践。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我们党上升为执政党,更不能忘记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群众利益”的衡量标准和评判尺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执政理念,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领会和把握,也是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核心

在新时代,要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理念。这是对党近百年历史经验的真理性总结,是对党近七十年执政规律的揭示。十九大报告两百多次提及“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的执政理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党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制度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与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相结合,阐明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境界。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5](P128)对唯物史观视域中人民主体思想的正确认识和坚定秉持,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党要响应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号召“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关乎党的事业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恩格斯在1880年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P671)。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纲领和理论体系。历史已被无数次证明,党的领导如果不能代表人民利益而是违背人民意愿,人民就会与共产党离心离德。历经了近百年艰苦卓绝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更加清晰可见。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之重任。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更为重要的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实践层面有了可靠的政治制度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党的宗旨、人民地位、阶级意志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1](P35)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就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并力争给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更科学的民主模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关乎社会前进本质力量的实现

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人民群众主体的本质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这种力量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力量,也是我们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源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7]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轨迹,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车却在险境中左突右挡、实现突围,社会主义大旗屹立不倒。我中华亿万民众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成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人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民群众本质力量的解放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我们党执政智慧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8]。习近平总书记还郑重地承诺:“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9](P102)这一最高标准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地位”这一社会前进本质力量的实现。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人民幸福的实现

之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核心,是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思想揭示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内在必然联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时代课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力量源泉和主要动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重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法律制度层面确保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使他们有主人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要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他们相应权利,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使他们有尊严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要使他们及时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使他们及时体验到获得感。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科学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党在新时期遵循这一判断,适应这一变化,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解决好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党要全力抓好民生问题,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5](P128)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7]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使人民在社会主义和谐家园安居乐业;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和乡村治理,解决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健康幸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关乎西藏人民福祉的实现

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幸福,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就要看党是否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系列治理西藏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西藏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西藏,要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治边稳藏战略思想,使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实现。第一,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的论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西藏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第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论述,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西藏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增进西藏的人民福祉。第三,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论述,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深化细化维稳措施,确保党中央治边稳藏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力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第四,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的论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力做好西藏民族宗教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五,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贡献”的论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保天蓝地绿水清,全力建设美丽西藏。新时期在西藏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根本意义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要求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P49)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10](P313)人同自然的联系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在改造自然之中形成的人与人关系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创新体制有效地监督权力,为人民永久幸福打下根本性基础,创造永续性条件;有责任通过勇敢无私的改革创新,确保人民有效地当家做主。习近平告诫全党,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急功近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他明确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9](P400)执政党将秉持这样的执政理念,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党一定会继续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战略思想,以实现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目标,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