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解答语段补位题的几个环节

2018-02-09

中学语文 2018年4期

武 强

语段补位连贯题是一种很“烧脑”的问题,也是学生很苦恼的问题。很多同学一次次面对,心怀热望;却又一次次铩羽而归,空怀叹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那么,这类问题,有没有内在的规律?有没有令人愉悦的捷径呢?

规律当然有。但规律是什么?有哪些可操作的东西?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些“典范”里有哪些可为我所用的“秘籍”。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无限展开的中国,这个时候,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古人把四书五经读好,再辅以行万里路, ① 像顾炎武那样,就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体系。今天则完全不同了 ② ,囿于欧美的“现代化”观念,容易陷入“单向思维”。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如此剧烈;立足国内,从乡村到城市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尤其需要更多地深入历史现场 ③ ,关注当下社会精神状态,建立与社会尽可能多的连接。我们所生活的土地,是一本更大的书,要倾尽全力去读。

这个语段,是《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论述。中心内容是青年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 “万里路”与“万卷书”的关系;结构上,古代、现代相权,古人、今人相照,强调了青年人立足现实的必要。由此入手,第一处说古人读书与行路关系,自然要考虑“行万里路”的内容,这是顾炎武思想体系的成因所在,故而可以得出“再辅以行万里路”的答案;从对比关系入手,后面第二处自然考虑“今天”,说“囿于”“陷入”,则明显说当下的不足,可以得出“今天则完全不同”答案;第三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指代意义明确,指向现代意味显豁,但关注开篇的“路”与“书”的关系,再结合文段前面的古今对比,可以发现后面强调的是青年人对现实生活或客观现场的态度问题;而段末所说“更大”“倾尽全力”,所填内容应该有所强调,宜用“特别、尤其”等字眼作为领起,就总结出“尤其需要更多深入现实(或现场)”的结论了。

综上所述,语段补位连贯题,大致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大方向切入。

从内容上说,先要综合研读文段的话题重心和语句含义,研读在此语意统帅下,包含了哪些语意层次,话题是什么,话题的关系是什么,对应的结论是什么,等等。譬如下面的高考题: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 。

这个文段中心说的是气候的影响,话题是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语段重心是人们如何积极利用,结论就是人们利用方法改变气候。围绕这个信息,可以较快地判定空格处大致语意方向:①应该谈对人类的影响,②应该说的是气候危害,③应该谈气候的积极利用问题。

再说结构形式上的信息。这方面首先需要关注句子的数量以及彼此衔接的明暗关联词,从而在补位的句子上做出形式、语意的呼应,如上题呼应“不仅”,一处自然少不了“而且”;而二处的“但是”,明示后面是与“但是”前的内容相反或相对,因此,“为人类造福”的反面就是 “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或祸害”,这就是语句形式的妙处!

其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如该题一处补位句后面是句号,意味着所补句子应该以以前面的文字为归纳基础,一般不会和句号后面的文字有绝对的联系;如果补位句子前后都是逗号,如此题第二处,意味着所补句子与前后内容关系都很紧密,需要前连后挂。这样,结合标点的暗示也可以窥得端倪。

第三,还要关注备填语句的位置和类型,依照出现的位置,可以分为领起句、衔接句和总结句。如第二处和第三处,根据标点符号提示和相关语意,可以判定前一个是“衔接句”,因此,所写内容要前后粘连;后一个是“总结句”,因此要承接“所以”的内容,做出结论归纳。

总之,抓住补位题在内容上暗含的倾向性特点,确定补位的具体内容;抓住结构形式上的前后照应性特点,确定前后关联的相关虚词。这就是破解补位连贯题的关键环节所在。

回看最近五年的高考,它总体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重视说明和说理性文段的材料选择,尤其以说明类为主;二是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语句之间往往有较刚强的逻辑,且上下句之间、首尾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上的照应,内在语义关系也比较紧密;三是补位语句突出三种类型,即领起句,过渡衔接句和总结句,尤以中间句居多;四是虚词形式和文句语意在答案中一般同时出现,且注意了字数控制,在10字到16字之间,突出了简练;五是答案文字中的关键词多在前后句中出现过,突出了语意联系的紧密性,保证了答案文字的规范性。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得好:“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是的,面对人世间的某些假象,我们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破解补位连贯题也是如此。由于它形式上考查表达语言的连贯,实际上兼考表达的准确,又暗含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可谓考点广布;选材内容注重生活实践和实用性,难易适度,区分有效,因此深受欢迎。有鉴于此,语言补位连贯题必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闪亮”存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力争在实践中不妨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思考、表述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相信经过这样的梳理,辅以我们的针对性训练,语段补位题的困惑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