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人工杨树林未成材原因及技术改造措施

2018-02-01葛向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材杨树林大同市

葛向明

(大同市大泉山水土保持试验站)

1 自然概况

大同市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稀少,降水时间集中,冬季漫长,严寒少雪。据资料,年均气温6.5℃,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27.2℃。年均降水量381 mm,丰水年可达579 mm,贫水年仅213 mm,高低相关悬殊;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5%以上;降雨特点是夏季多暴雨,雨势猛、强度大、历时短。年均水面蒸发量2 057.4 mm,约为年均降水量的5.4倍。平均每年有300 d左右出现有风天气,平均风速3 m/s以上;年均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30-60 d,多集中于3-5月。多数地区土地贫瘠,土壤以淡栗钙土为主。水资源短缺,全市水资源总量13.9亿m3,其中,地表水6.9亿m3,地下水7.0亿m3。年生态用水量不足0.06亿m3,大多数区域依靠自然降水维持植物生长。由于多年的煤炭开采,存在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加之植被覆盖率低,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

2 人工杨树林区未成材的原因分析

大同市为三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要求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多年来,为了改善大同市恶劣的生态环境,持续开展了以大地绿色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0世纪50-70年代,以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写的按语精神为契机,组织全市干部职工及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义务植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高潮。80-90年代,大同市被列为全国八大片永定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进入21世纪,大同市又被确定为首都水资源与京津风沙源重点项目区,再次掀起了大面积、高标准植树造林的新高潮。为了减少造林成本,相当大的面积栽植的是杨树纯林。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市造林面积达2 780 km2,有1 580 km2为人工杨树林区。这些杨树林大多成林不成材,成为“歪脖树”或“小老树”,生态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差。据调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立地条件差,土壤营养不良

杨树造林育苗简易,成活率高。但由于大同市年降水量少,土壤养分贫瘠,立地条件差,加之杨树为速生树种,幼苗期需水量少,生长很快。但造林5-8 a后,由于树体较大,生长所需的水分与养分迅速增大,此时土壤不能有效供给,造成生长速率下降。造林10 a之后,树木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树多数枝条干死,靠近地面侧枝乱发,树形无规则,主干长相矮小且弯曲,树基部分变粗,树皮粗糙、开裂,提早枯竭甚至死亡。

2.2 造林密度大,水肥供给不足

杨树树干通直,竖向生长较快。由于栽植密度一般为3 330-4 950株/hm2左右,密度过大,从而造成个体生长不良。加之杨树属于阔叶型树木,树体水分蒸发量较大,在年降水量较小、土地相对贫瘠、土壤干旱的环境下,生长不良,容易形成“小老树”。据在阳高县大泉山流域调查,杨树根系垂直分布达3-5 m,横向分布达5-10 m,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水分,相当于无数台微型抽水机在不停地抽取有限的土壤水资源,致使杨树林区及周边土壤水分供不应求,从而影响生长,呈现退化或死亡现象。

2.3 林种单一,极易引发自然灾害

杨树纯林区林种单一,不是物竞天择的产物,适应生存能力差,难以抵抗严酷的自然灾害,不利于树木生长。在生长季节中,如遇到强风天气,则会造成杆枝折断,从而影响树体生长。尤其是在病虫害易发季节,由于林种单一,极易引发林区大面积病虫灾害,林区管理部门及当地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防病治虫。

3 杨树林分技术改造措施

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证明,搞绿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强化治理区域及周边协调发展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大面积的杨树林,虽然不成材,但也不能随意毁掉,因为它起着强大的防风固沙生态效益,只能因势力导,进行改造。

3.1 适当间伐,降低密度,缓和水肥匮乏矛盾

杨树纯林区未成材的主要原因是造林密度大,林区自身水分与养分匮乏,难以维系树木充足的生长条件。通过适量间伐,降低林区林木密度,可有效缓解林区水肥压力,促进林木正常生长,提高木材蓄积量。通过对部分林区的调查和资料研究,6-8 a生杨树林,密度为6 600株/hm2,平均胸径3.87 cm,平均树高5.1 m,木材蓄积量为15.75 m3/hm2;采取间伐措施后,密度下降为3300株/hm2,平均胸径6.05cm,平均树高6.93 m,木材蓄积量为31.65 m3/hm2。实践证明,杨树纯林区实施间伐措施后,胸径可提高56.33%,树高可提高35.88%,木材蓄积量约增加1倍。

3.2 用经济林更替杨树未成材林区,提高经济效益

因未成材杨树纯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少,对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增加起不到有效的帮助,不利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鉴于此,在原有杨树林区适当间伐、降低密度的基础上,为了配合脱贫攻坚部署,在林间栽植适合大同市气候条件且经济价值较高的杏树,使其形成杏树与杨树的混交林。杏树幼苗植入后,因其需水量少,成年的杨树林又会为杏树幼苗提供遮阳、避风、调节气温等功能,使其在林区内形成适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等到杏树幼苗长大后,在林区周边留下3行杨树林用于构建防风屏障,将林区内的未成材杨树逐步皆伐,为杏树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据对大同、阳高及天镇三县已成年的杏树林区实地调查研究,成年杏树林区年均产量为37 500-52 500 kg/hm2,可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3.3 乔灌草立体混交改造杨树纯林,提高生态效益

对杨树纯林栽植密度大、未成材林木比例较大的地区,应将无生长空间、无利用价值的未成材杨树大部伐除,在采伐迹地上种植耐旱性强的灌木及草本植物,如柠条、沙棘、紫穗槐、早熟禾、偃麦草等,利用灌草植物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衍迅速等特点,使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复层生态植被,从而起到保水固土减轻水土流失,提高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4 结语

大同市杨树纯林区面积大是客观存在,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抗击恶劣自然环境的产物,曾起到了强大的防风固沙生态效益,功不可没。但如今成为“小老树”低效林分,也是客观事实。我们要正视现实,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在查清问题症结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措施,下大力气改造杨树纯林,以构建“天人和谐”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必要而迫切。

猜你喜欢

成材杨树林大同市
材料作文“成材与成功”写作导引及佳作评点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杨树林”计划
到底要不要成材?
山东省营造杨树林用地研究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大长夜
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