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梁市发展“沟域经济”的模式及效应

2018-02-01樊秉更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沟域吕梁市流域

樊秉更

(吕梁市水利局)

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吕梁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全方位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群众稳定脱贫。

1 战略抉择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邻太原、晋中两市,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南部和北部分别与临汾、忻州两市接壤。全市国土总面积2.1万km2,辖13个县(市、区)161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383万,耕地面积52.53万hm2。

吕梁市地处晋陕大峡谷东岸,全境均属黄河流域,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 000-2 000 m,最高海拔关帝山主峰2 831 m,属山西境内的第三高峰。市域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丘陵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1.8%,森林覆盖率仅26.45%。全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夏季气温较高,雨量集中;秋季气温下降,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年均气温9℃左右,年均降水量470 mm左右,无霜期133-178 d。

吕梁市产业多元,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15年,三产比例为5.6∶56.9∶37.5。第一产业方面,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kg左右,核桃、红枣、小杂粮、畜牧、蔬菜、马铃薯、林下中药材等种植业快速发展,发展特色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铝系、电力、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方面,以提高社会化综合服务为主导,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吕梁市受长期封闭保守思想束缚,开发新型产业相对滞后,目前仍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共有10个贫困县,其中临县、兴县、岚县、石楼、中阳、方山6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交口、柳林、离石3个县区为省级贫困县。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48万,占到全省的20.7%,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

吕梁市境内共有各类沟道9.2万条,其长度大于1 km的约1万余条,面积10 km2以上的小流域约1 000条。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山和沟,但发展的潜力也在山和沟。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是综合开发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整合财政、金融、民间资本,投向小流域治理,可切实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终实现山区农民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同时,可促进民营企业实现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沟域经济是发展吕梁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将治山治水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可实现经济和生态目标双赢。沟域经济也是民营企业从传统产业转型和再次创业的大舞台,通过合力开发自然资源,实现共同富裕。为此,2015年吕梁市委、市政府在全面调研、总结全市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促进特色产业开发 实现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模式和政策。目前,吕梁市沟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形式多样,投资多元,模式有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园区、舍饲牧业、蔬菜基地、小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现已有50多处基地拔地而起,为吕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促进山区农民群众稳定脱贫,发挥着极具生命力的示范、榜样作用。

2 治理模式与效应

吕梁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已初步形成六种模式,产生了三大效应。

2.1 六种模式

2.1.1 高效设施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时,捆绑一些温室大棚、小型水库、沼气池等生产建设项目,将生活垃圾、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如石楼县龙兴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育苗、设施蔬菜、舍施养羊、小杂粮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典型,已现雏形。

2.1.2 以封禁舍饲养殖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禁牧休牧,改良天然草地,种植优良牧草,建设标准棚舍,推广发展舍饲养殖技术。始建于2013年的石楼县湖羊养殖基地,位于罗村镇,总面积1.94 km2,由三条支沟组成。通过沟道治理,开发造地8 hm2,建成了生活区、管理区和生产区,配齐了基本设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秸秆加工工艺,实施高床低精料饲养技术舍饲圈养湖羊。目前,公司存栏湖羊3 000只。同时,公司承担了推广500个湖羊养殖户(每户10-20只)种羊提供和技术指导任务,可辐射带动3 000名农民增加收入。

2.1.3 以经济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在小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选择地理位置适当、气候条件适宜的区域发展经济林,是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模式。位于交口县西南石口乡龙殿村的虎明生态农业园区,占地面积285.47 hm2。当地林草资源丰富,气候温凉,降雨量相对较多。园区通过整体规划,大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配林业生产品种。目前,园区挂果核桃树1.5万株,仁用杏1.5万株,存栏舍饲与散养相结合的“藏香猪”3 000头,羊600余只。2015年,园区经济纯收入471万元。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下,园区经济运行已步入自我维持、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2.1.4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在适宜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的区域,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依托水土保持,发展旅游业,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推动生态治理,又保护传统文化、特色产品和民间习俗。如离石区吕梁千年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千年里流域生态、民俗旅游等。

2.1.5 以淤地坝坝系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在黄土高原25°以上山坡,建设生态林、经济林;10°-25°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10°以下山坡、沟道,建设以骨干坝、淤地坝、谷坊为主的坝系工程。如中阳县宁乡镇冯家岭唐石板沟流域,上游打坝蓄水控制水土流失,下游治沟垫地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等。

2.1.6 以水土保持科技园区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选择可以布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各项措施、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流域,建设集科研实验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小流域科技示范园区。如柳林县昌盛农场,流域面积4.3 km2,开发者1996年承包治理经营,期限为60 a。承包之初,仅有53.33 hm2贫瘠的坡耕地,其余均为“四荒”地。经过20多年治理开发,实施坡改梯53.33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6.67hm2,种植经果林66.67 hm2,经营花草13.33 hm2,水面养鱼2.67 hm2,建旱井、水窑、水池等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60多处,形成了水土保持立体防护网络,水土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从根本上改善了园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景观,现已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利风景区”。目前,昌盛农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龙泉湖、生态广场、汽车影院、百果采摘园、百花观赏园、红太阳广场、润泽园、创业亭、神农塔、昌盛展览馆等,可供游客观赏、娱乐;现代风格的田园宾馆和生态餐厅,黄土农家风情的窑洞宾馆,同时能接待120人住宿300人就餐;年产7.5万t碗团加工厂、芝麻饼加工厂以及小杂粮加工厂也入驻园区。该农场可安排60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1亿元,实现利税1 500万元。园区的开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初步形成了粮菜、林果、养殖、加工、休闲、旅游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2 三大效应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可较好地发挥治洪、拦沙、抗旱、蓄水等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大大促进美丽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可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小流域远离村镇居民点,相对独立,基本无污染,区域内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可有效解决开发新产业建设用地难题,具有投入成本低、防疫和管理方便等比较优势,可实行园区化经营,有利于种植业、林果业、加工业、畜牧养殖业等综合协调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可有效吸纳民间资本

小流域治理开发具有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较大潜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市场容量和潜在优势将会进一步扩大,投资农业项目的比较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3 经验与做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产业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为加强领导,吕梁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各县市区要参照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确保治理开发取得实效。

3.2 明确工作职责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改善吕梁市落后面貌,促进山区农民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全力做好牵头单位负主体责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牵头单位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3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牵头部门预算、领导组办公室统一汇总、相关部门各自落实的方式,市、县“导则”编制、调查摸底、舆论宣传等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障顺利开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相关配套资金的落实。对企业、农民个人积极投身小流域治理,效果明显的政府给予奖补。

3.4 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引导社会投资。在小流域流转和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农民、社会团体等进行投资,充分利用相关项目,形成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投资开发格局。所涉项目资金管理、权益按项目部门相关规定执行。二是政府重点扶持。抓住国家、省级的相关投资方向,积极申报一批小流域治理项目,并且做到与产业开发布局相结合,与水利、国土、林业、发改、扶贫等部门投资项目相结合,与百企千村产业开发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资金捆绑,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符合政府产业开发政策的小流域治理开发,纳入支持范围。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各级金融部门要向小流域承包和治理者倾斜,最大限度为治理者提供信贷服务和支持。

3.5 强化督查考核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市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各级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增强责任意识,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加大督促检查,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4 结语

吕梁市沟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吕梁市委、市政府计划今后5年内,在1 000条条件较好的沟道内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将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方面,予以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扶持。我们深信,吕梁市沟域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民群众稳定脱贫,为实现共同富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沟域吕梁市流域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压油沟小流域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沙颍河流域管理
孟津县沟域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吕梁市土蝗发生趋势预报
吕梁市科协举办功能食品开发研讨会 同时吕梁市第一家科技工作者之家共建单位挂牌
京津冀跨区域生态文明沟域规划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