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视野的医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8-01-31王红亮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校本教材课程建设

王红亮

摘 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深度合作机制,加强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深化课程建设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改革,拓展就业创业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现医学生就业创业的最优化。

关键词 校企合作;医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489X(2017)23-0150-02

1 前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可见,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医学类高职教育具有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相对狭窄的特点,在医学生就业创业上,学校就更应该多渠道改善培养环境。

2 医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课程设置随意性强 当前,由于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以至于各学校的课程标准五花八门。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类课程较多,教学压力较大。学校开课一般遵循“先专业、后基础、再公共”的原则,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基本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尴尬处境,大多数情况是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两门应该不同时期开设的课程捆绑在一起;有合班上课的,也有小班教学的;有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的,也有第四学期开设的,可谓乱象丛生。显然,这样的现象在大多数医学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课程也备受关注,但师资队伍的组建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难题”。大多数课程由就业部门行政坐班人员、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或公共课部教师“临场上阵”,他们不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书,且学历、职称等偏低,大多数是“本本主义”,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即便有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课程培训,也是短暂非系统化的,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没有实质性意义。

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而“乱”,有阶段式考核的,也有总结式开卷考的,更有书面闭卷考的,或者直接不用考试。这些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具有实效性。长期的不科学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养成,引导就业创业课程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教材“泛”而“滥”,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不下20种,但大多是泛泛而谈,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能与专业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结合的精品教材少之又少。

高职类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再加上课程评价方式不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压力大等现实情况,这些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致使本门课程教学效果实效性不强。

3 原因分析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流于形式,不重实质 国务院每年都会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等类似精神的文件,各地方教育部门也会相应下发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但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重文件、轻落实,管理流于形式,对各所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重上报、轻调研,片面看到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以偏概全,不能真正掌握当前大多数学校就业创业课程的现状和问题,未能把管理和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课程设置较为随意也就显而易见。

学校课程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而多数高职院校打着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幌子,片面认为学生只要有良好的技能,就业和创业问题就自然解决,以至于把一门必修课改成选修课,随意压缩课时,改变课程结构、授课形式等已经变成常态。同时,校企合作或院校合作力度不够,浅尝辄止,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学校对课程的定位缺乏调研支撑,是不科学和不全面的。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对师资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都面临专业教师比严重不足、编制缺乏等问题,课程任务重,培训机会较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较慢。可以说,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认识不够,教材编写、采购急功近利 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概念模糊不清,就业创业课程缺乏针对性,无特色,造成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高职院校不分学校类别及专业性等特点,一概而上。教材编写者功利性较强,蜂拥而上,只为争名夺利,尤其是一些校本教材,不管质量好坏,都给学生征订使用。

4 医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利用 首先,政策给予支持,将校企合作政策化、制度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牵线搭桥”,引导当地医院、医药企业深化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其次,给予物质上保障。医学生培养成本高于普通院校,经费缺口较大,而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经费预算,必然从根本上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形成调研机制,真正了解各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课程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的医学生将来要到校企合作或校院合作的单位去工作,作为培养者,学校不能与用人单位脱节、闭门造车,应该形成合作机制,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协商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对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等细节要求进行共同规划。医院、企业知道学校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而学校也知道医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合作让就业创业课程定位更为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endprint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多管齐下、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单位顶岗锻炼,真正了解医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鼓励外出学习、培训和考察学习,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融合其他高职医学院校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从医院、药企等聘请一线的优秀职工作为兼职师资,缓解校内专任教师编制不足等现状,而且做到充分结合专业特点。例如:护理专业的就业课程就由一线优秀的护士长、护士来承担相应的章节;药学专业的就请一心堂、健之佳等药企具有丰富制药经验和销售经验的药师或者营销师来授课;创业方面可以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微小型企业创始人、负责人到校授课。这样的授课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教学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深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方式

1)资源的整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药企的设备,避免重复性建设浪费。

2)整合教材,加强高质量校本教材开发。加強校企合作式调研活动,不断更新本地区或者区域性就业现状,让学生熟知就业环境;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

3)加强就业创业课程的科研力度。主动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人员沟通交流,搞活搞强就业创业方面的科研;通过合作加强对地区调研、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课程建设。

4)教学方式多样化。开展就业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形式的课堂,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到医院或者企业,身临其境地感受将来的职业角色,对职业认知和角色定位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5)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医学生视野。

考核方式科学化、多样化、实效化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对课程发展意义重大。

1)注重就业创业课程学习过程考核,将考核动态化、阶段化、常态化,让评价无处不在。

2)强化对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例如:就业方面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自荐书的制作以及面试等实践能力考核,让医学生把就业所面临的重要操作步骤烂熟于心;创业方面强化个人创业方案设计、创业基本能力培养。

3)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深化考核过程。将考核融于比赛,聘请医院、药企等兼职教师参与作为评委,做出科学评价。如开展自荐书制作比赛、校园面试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医学生就业创业灵感,让考核具有实效性。

5 结语

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事关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与生存。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根本上突出医学生的能力本位,满足医院、药企等单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113.

[2]白冰.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初探: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9):6-7.

[3]杨兴波,张林.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6(6):123-124.

[4]曾继平.基于毕业生就业素养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29):29-31.

[5]胡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构想[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6):39-42.

[6]金建孟.职场胜任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42-46.

[7]段丽华.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三个转变”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5-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校本教材课程建设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企业英才俱乐部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