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探讨

2018-01-31静,

关键词:时政传统媒体公众

张 静, 潘 高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2015年3月,腾讯公布财报称,截至去年底微信用户数量突破5亿人大关,捧着手机翻看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在无处不“微”的时代,传统媒体集体发“微”成为适应融合浪潮,向新媒体转型的一个尝试和探索,而实现两者之间无缝对接的纽带则是微信推出的公众号平台。

一、时政类微信公众号伴随新媒体应运而生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是当前集大成的新媒体形态。截至2018年,腾讯微信公众号平台已运行6年,微信公众号发展空前活跃,已有超过一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在竞争,媒体类微信公众号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浪潮涌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传统媒体“居高声不远”的弊端日益凸显。发挥媒体时政部门专业优势,打造传统媒体时政公众号,有利于提升传统媒体的移动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塑造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形象。一些传统时政媒体正是凭借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新媒体时代的华丽“逆袭”。

微信功能的便捷完善,社交用户的急剧膨胀使其迅速成为平台推广领域中的佼佼者,一些传统媒体纷纷将目光集中于此,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聚集用户,扩大自身影响力。微信公众号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争相抢夺舆论阵地的表现,也是媒介融合不断深化、推进的有效路径。在众多微信公众号中,传统媒体旗下时政类公众号的表现最为突出,凭借客观公正的立场和灵活多样的文风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批高质量用户,获得了同原生母媒体不相上下的声誉。

从创办主体来看,目前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主流媒体身份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微信公号,这些都是主流媒体直接以自己名义开设的公众号,与其母体同步更新内容,或在母体报道之后进行转载,这部分报道多为时政大事、方针政策等,风格较为严肃;第二类是主流媒体的媒体部门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多为主流媒体的二级公众号。如《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中国青年报》的“海运仓内参”、《新京报》的“政事儿”等,这些微信公众号对实时政事、社会热点、大政方针等进行多角度解读,引导公众舆论,紧扣热点爆点,风格贴近受众是其特点;第三类是媒体从业人员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如“占豪”“记者王文志”“牛弹琴”等,这些个人公众号经过媒体单位的批准,从个人视角来解读时政,更具个性化色彩[1]104-105。

属于第二类时政微信公号的“团结湖参考”(以下称“参考”),既有党媒的权威又兼个性化表达,充分掌握了受众特质和新媒体运行规律,广受用户喜爱。

二、“团结湖参考”文本内容制作

(一)主题选择:挖掘热点痛点,做出品质文章

在主题选择上兼顾多方角度是以“参考”为代表的半官方公众号的优势所在。在确定主题时慎之又慎,同时兼顾重要程度、舆论引导力度和受众兴趣度、参与度。

首先,作为主流媒体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参考”在事件选取上紧扣国家时政热点,与母媒体保持相同立场、方向,这样才能达到传递国家政策方针、引导公众舆论、营造主流价值氛围的目的。因此,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的选题往往围绕着紧张局势,舆论焦点展开,直面热点话题与百姓质疑问题,做到热点事件求趣味,重大事件求深度。同时,自媒体的时政报道也注重时政的点拨,在容易被忽视的政治信息中提炼出要点和民生点,为用户解读时政报道里的重点和难点[1]104-105。其次,“参考”考虑话题的互动性。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用户不满足于“你传我受”单项状态,如果在选题上立意过高,自说自话,远离受众,就很难获得长足发展。“参考”以及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每次都从重大公共事件入手,从群众关心的事件入手,通过事件分析和解读引发大范围的公众讨论,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用户能动性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舆论。

通过对 “参考”“侠客岛”等时政微信公众号的类比和分析,发现他们的选题往往聚焦于国家政令、内外局势、中外争议、公共民生热点四方面。

(二)标题拟定:抢抓眼球,吸睛而不虚假

“标题拟的好,文章好一半”,好的标题意味着高的阅读率与转发率。公众号推送微信报道后,用户在对话栏中只能看到标题,所以只有设置巧妙的标题才能引发用户点击阅读兴趣。如“参考”解读群众路线的文章《让群众满意,还是让领导注意?》就凭借着巧设悬疑的标题在推出报道10分钟内获得了6万人次的高阅读量。巧用设问形式的标题,就像在用户开始阅读之前为用户设置了“一道隐隐透光的‘虚掩门’,吸引着其开门进去一探究竟”[2]122-125。该时政类微信公号在标题上设置问题,在文中也做出了解答:“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不化解矛盾,就是最大的官僚主义。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再如中国青年报旗下“海运仓内参”的文章《18年前这一刻,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标题巧用标点符号传达澳门回归后的激动、自豪情绪,强化情感诉求。这种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符号很少出现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报道上,但在自媒体平台上却被灵活使用,很好触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

需要区别清楚的是好的标题与“标题党”,这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标题党”指的是将标题包装得耸人听闻、毫无底线,以“三俗”特质吸引用户点开阅读,而内容却稀松平常、难以出新。如一些定位不高的民生公众号,常常用“惊!不看会后悔”“惊!家门口突发惨案,晚点就要被删除”“震惊全国的大事,趁着还没删除快看”“本市竟然发生了如此难以启齿的事!”这样鼓动式、忽悠式的标题配以生活中常见的琐碎零散事,这样的题文搭配往往会令用户厌恶、反感,甚至不看直接删掉。

(三)行文把握:放下大报身段,尊重受众需求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于媒体而言,内容始终是在媒介变迁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参考”之所以受用户喜爱,原因在于重视内容建设。仅仅将将报纸、电视上的报道原样照搬至微信端,既不能吸引需求多样化的用户,更不用谈引导网络舆论,扩展影响力。时政报道通过微信端传播,除了要符合传统媒体时政报道的立场和态度外,必须进行内容再造以符合社交媒体端用户的特点[3]26-28。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时政报道,仅有形式上的转移,而内容改造和融合却付之阙如,这样的做法对于时政报道而言显然是致命的。

首先,在文字提炼上,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讲究文字语句的运用与接受度,充分考虑到融合的实质,即话语体系的转换和内容再造,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将枯燥、形式化的政令文字生动的提供给用户,报道全文以轻松活泼、亲切和蔼、朴实易懂的语言为主,使用户拥有良好的移动端阅读体验。“参考”的文章极少出现“首先、其次、再次”字眼,也很少用到“第一、第二、第三”这类表达,目的就在于减少时政报道的命令感和层级感,经常用到的是“大家都来评评理”“你们看,这算哪门子事儿?”等唠家常模式。此外,在涉及针砭时弊、评论局势时,微信时政报道的语言往往直指事件本质,但尖锐而不失稳妥。这样一种话语革新尝试不仅揽获了大批用户,也反过来影响了传统媒体时政报道的转变。

其次,在内容风格上,“参考”真正做到了放下大报身段,尊重受众需求。微信端时政报道迅速切合发生改变的传播格局,一改传统媒体端“强调”“指出”“切实提高、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等僵化报道模式,取而代之以“接地气”的方式分析事件来龙去脉,以拉家常、带乡味的叙事方式解读政策方针,与用户做搂着肩膀的朋友,这样才能改变受众对传统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改变传统的僵化模式,改变一厢情愿写稿发稿的状态,真正尊重和认同受众的需求是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的未来职责所在[4]13-15。“用所有人都能明白的话讲时事”成为微信时政报道的风格特征。

(四)用户反馈:各抒己见,双向互动

由于受众大都通过搜索或朋友圈分享等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因此,微信公众号用户大都具有相似特征。“参考”的用户群体分布广泛,遍布各行各业,但主要集中于公务员、媒体人员、高校教师、学生等四个领域, 并且具有年轻、高学历、活跃、理性等特点,且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因此,微信时政报道的用户参与度较高,用户反馈及时、高效。

“参考”中用户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评论、用户私信和转发上。其一,针对热点、爆点事件,用户可以各抒己见,编辑组会筛选精品评论放置公共评论区供其他用户查看,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答疑回复,其他用户也可以给自己认同的评论点赞;其二,用户还可以私自给编辑组发消息表达自己对某个事件、内容编排、编辑风格的看法,编辑组在后台看到私信留言后会回复。“参考”的反馈渠道也是目前所有时政类微信公众号所采取的模式。另外,它还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社交关系,建立品牌社群,聚集优质用户于微信群内畅所欲言,针对每期选题提供建议、看法。只是社群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未对后期的社群运营进行深度探索;其三,用户的互动和内容的价值也体现在用户的转发上,用户将其认同的内容发布至自己的朋友圈并配上简短个人评论,其好友在朋友圈看到分享后可点开阅读,也可再次分享,这样,优质的时政推文可在短时间实现单篇内容的广泛人际传播,从而引发微信朋友圈里的“病毒式”传播。

三、“团结湖参考”运行机制分析

除了内容建构上兼顾主题、标题、语言文风与互动性之外,“参考”在内容的运营方面也独树一帜,对新媒体传播规律把握的恰到好处,充分考虑用户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并且注重在时政领域做强做深,采取垂直化运行。

(一)定时定量抢抓时效

微信时政报道的内容运营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定时推送、定量推送和抢抓时效性。

首先,进行内容定时推送。根据《2014年微信号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中所指出,每天中午12时至13时和下午18时至22时两个时间段内用户使用微信占比高达50%[5]58-60。“参考”就是在这两个黄金时间段内进行推送的。受众没有的天生的收视习惯和阅读习惯,受众的习惯都可以靠媒体来培养,因此,在用户的空闲时间段推送内容不仅可以减少对用户工作和学习的打扰,将受众的注意力最大限度集中于内容上,更能培养用户定时收看时政报道的良好习惯。

其次,进行内容定量推送。微信时政报道的特点是量少质优,用尽可能简练的篇幅讲明白时政。微信公众号虽然没有字数限制,但却有推送数量限制,一般来说微信时政报道的阅读时长都控制在8分钟左右并配有图片,时间过短不利于事件内容深入分析,留给用户思考余地也太少,而时间过长会消耗用户的流量和注意力,无法留住用户。因此,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要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每天为用户推送最具价值的信息,节约用户阅读时间,减少用户辨识信息成本,做到去粗取精,优中选优。

再次,抢抓时效。“参考”等时政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报道时效性极强,往往在事件刚爆出时就积极发表评论,引导舆论,随着事件的推进、事实真相的呈现,这些微信公众号紧跟事件状态,通过对事实细节和真相的呈现和关注,引导用户冷静、理性的对待爆点事件。另外,微信时政报道的焦点是随着事件的演进而不断移位的。在事件发生初期、高潮、淡出公众视野的不同阶段,微信报道的焦点不断移位,这种“去焦点化”特征给用户呈现了事件的更多面,为用户提供了多角度的事件全貌。

(二)垂直化、精准化运行

垂直化运行,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切入点在于垂直化运行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提供用户所需信息,这也是在微信公众号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能够立足市场的原因。其中,“参考”更是将垂直化运营和精准营销做到极致。关注“参考”的用户都是时政爱好者、学者和某些领域的专家,对微信上的内容有较高阅读标准,“参考”精准定位于这些用户,推出简而精的优质时政内容,对这些用户进行准确推送,充分满足用户对国政方针、民意动态的需求。在移动互联时代,在新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的时代,“遍地撒网”模式不能覆盖所有用户,只有定向培养用户才能在某个具体领域胜出,即必须针对特定用户进行运营,才能有所突破,在社群化已成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运营趋势的背景下“若想寻求突破,必须针对特定受众”[6]9-10。而时政类微信公众号针对的就是时政报道爱好者,凭借着权威、客观、优质的报道揽获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四、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发展空间

目前,发展势头较旺的时政类微信公众号都属于媒体部门开设,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商业利益,而是重在发挥影响力,引导舆论,提升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但对于微信自媒体而言,持续提升关注度,时刻凝聚、聚合用户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就不利于公众号自立门户、独立发展。微信时政报道并不是传统时政报道的简单移位,仅靠“复制粘贴”无法实现真正转型。时政类微信公众号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是深入时政类信息的解说点评,扩大舆论影响力,塑造自身形象,并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总的来说,时政微信公众号提升关注度要沿袭以下新路径。

(一)真正利用好互联网思维

时政类微信公众号既是主流传统媒体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冲击和媒融浪潮的积极探索,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颠覆自身僵化、固有的报道模式而进行的有益尝试。在试水微信公众号平台获得良好反响的同时,传统媒体移动转型中内容生产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也暴露无遗,如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把关人风险、推广模式受限等[7]62-67。当互联网这艘大船真正摆在面前的时候,传统媒体人如何驾驶好这艘巨船,还在于能否真正利用好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作为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和深度解读过程中。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内容把关的平衡与过滤机制的完善。涉及党政方针、舆情热点、民生动态的政治报道自带“热点”和“光环”,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讨论度极高,此类报道和事件具有纯天然的受众基础[7]62-67,但其具备一定的敏感度,一些诸如贪污腐败、意外事件、官员作风、司法公正等话题,往往是牵动受众神经的敏感话题,如何在这些话题的解读上保持客观、公正的方向和立场,成为考验公众号主体能力和专业水准的关键。一方面,作为主流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在立场上要与母体保持高度一致,解读的方向也不能偏激与极端;另一方面,杜绝“失声”“失语”现象,在涉及敏感政治话题的事件上要及时发声,第一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为用户理清事件来龙去脉,解读新闻事件的细节和预测可能发展趋势,否则权威声音的缺乏会令用户心生疑惑,久之会导致媒体信用逐渐流失。与此同时,解读也要符合我国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作到这两方面平衡,要求时政类公众号主体真正从受众立场出发,结合自身专业新闻素养,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寻找合适切入点。

其次,内容融合与终端融合有机结合。目前,包括“参考”在内的大部分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在内容与公众号终端平台的黏合上还存在缝隙。共享内容是媒介融合目的,终端平台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后向关联[8]36,内容与平台的深度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生逻辑。“参考”的一些推文较为明显的表现出“复制粘贴”特征,即把传统纸媒上的报道和新闻评论直接照搬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没有根据平台特征和微信用户习惯做出相应调整。对于强调“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而言,其报道内容和新闻评论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将“内容为王”和“服务至上”二者结合起来,将会为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部门带来重大突破口。“服务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保证自身内容真实性和权威性前提下,充分掌握移动社交平台用户的特征和习惯,让用户真正参与到时政事件和政治新闻的理解和讨论中来。公众号主体的角色在于帮助用户理解时政热点,而不是单向灌输媒体观点,在这一过程中,以贴近用户心理的框架和语言风格呈现内容解读显得至关重要。

最后,扩大阅读量,迅速积累用户。传统媒体时代,衡量一个媒体机构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发行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旗下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和曝光度依旧是评判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注重在单个应用上消息的曝光率、推送频率及阅读量,是传统媒体在转型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仅仅在自己的新浪微博终端进行推广,以二维码的形式引导用户进行扫描,但并未考虑到用户扫描二维码之后并不能直接跳转至微信平台相应的公众号界面,而是只能先把二维码保存在手机相册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才能进行关注,这样复杂的程序无形之中增加了用户烦躁感,不利于公众号粉丝数量的积累。当应用到新媒体平台上时,除了注重多种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之外,公众号主体还应广泛利用粉丝的传播力,凭借用户朋友圈一次转发所引起的连环转发,达到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从而使内容阅读量和曝光率呈几何式增长,自身及母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得到口碑传播,大面积的传播和用户积累是时政类微信公众号拓展自身的基础。

(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对于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而言,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就是社群运营,积极为用户打造互联网虚拟社区。最早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是在1993年由瑞格尔德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互联网经过25年的发展,社区化、社群化正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借势互联网的时政类微信公众号也将不可避免走上社群化运营道路。时政类微信公众号进行社群运营也是使自身影响力落地的有效举措,对于单个用户而言,对某篇内容的传播力是有限的,仅能够让对时政感兴趣的好友看到,而且这其中还存在着好友漏看或不看朋友圈的情况;而一旦转化为依品牌影响力而建立的社群模式,文章不但能够有效依靠人际传播得到扩散,而且可以引发大多数人阅读、认同并产生实际行动,这样,创作优质内容和为用户提供服务才有存在价值[9]54-55。

社群运营的内涵与第二种盈利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拥有相同兴趣、爱好与认知的用户突破时空限制,组建成不同社群,凭借对某一特定品牌的认同与维护,在群体内讨论、传播内容以巩固该品牌的价值与地位,而品牌价值的提升反过来加强了群体内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自运转、自循环系统。社群成员相互联结,共同维系品牌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对品牌的忠诚和喜爱进一步促进其成为会员,从而能够享受品牌赋予的更加优质的内容。社群经济正是利用群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以群体感情为基础从而获取现实利益,保证社群持续发展。

(三)探索有效盈利模式

微信类时政公众号属于政务新媒体范畴,政务新媒体自然是主要服务于实体的,其新媒体属性也不可能脱离于其主体实务的,定义边界相对清晰。对于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参考”而言,其属性在于背靠权威传统纸媒《北京青年报》,在社交媒体微信平台上展开政治传播的积极探索,目的是扩大其母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母体稳健立足于媒介融合浪潮之中,所以,在其运行过程中基本不考虑公众号的盈利模式以及商业变现问题。但对于任何类型的微信公众号而言,商业变现是支撑其持续生存的核心动力,并且由于承载其内容的终端、平台具有连接一切、“病毒式”传播、在朋友圈及社交领域引发圈层效应的可能,微信公众号具备并能够孕育更大的商业变现和盈利可能。

据新媒体排行榜数据显示,以自媒体为代表,目前的微信公众号大致有4类盈利模式:知识付费、流量变现、电子商务和原生广告[10]10-13。其中,流量变现、电子商务和原生广告主要以流量为前提,也就是俗称的“流量主”模式,通过在文章内容末端附加广告链接、商品链接方式,或用文章巧妙的包装广告信息,以发布“软文”形式换取相应广告费。这三种“流量主”模式具有低门槛性质,是大多数微信公众号首选的盈利模式。但这三种主要盈利模式并不适合类似于“参考”这一类的时政微信公众号。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通过影响力换取广告费的方式破坏了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参考”属于主流权威媒体旗下的新媒体部门,自身流淌着原生母体的“正统”血液,其主要功能和方向要与《北京青年报》保持一致,无论是插入广告链接还是商品平台,抑或用内容包装广告,都与其传统媒体主流部门的严肃形象格格不入,也与其权威解读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自身形象塑造和影响力、权威性构建。

其次,该模式忽略了用户需求,破坏用户体验。“参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知识阶层。作为《北京青年报》的新媒体部门,“参考”的用户一部分是其母体的原有受众,这些受众偏爱硬新闻、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自然会带着相同的要求来看待“参考”,希望提供给他们的是同样有深度和内涵的解读而不是商品广告,即他们选择“参考”就是为了获取深度信息。因此,如果选择成为“流量主”来盈利,那么就会破坏高端用户的阅读体验,被用户认为是忽略其政治内容需求,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用户流失。

在排除流量变现、电子商务和原生广告三种盈利方式之后,知识付费成为“参考”可尝试的盈利选择。知识付费模式主要包含会员服务和内容打赏两种形式。

其一,会员服务形式。该形式较为原始,但适用于以提供专业化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为成为会员的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对于“参考”而言,可以按照年度划分,将该年度重大政治事件及其解读内容出版成册,定期出版纪念版、周年版、纪念日版,针对会员限量销售。或者选取用户经典评论、专业评论出版成册,以随机抽奖方式赠与会员,这一方面有利于粘合用户,提升其忠诚度;另一方面甄选优质内容也激励公众号主体投身于专业化写作。

其二,为扶持优质内容,保护内容原创者的权益,微信官方从2015年初开始逐步向一些拥有持续原创能力的媒体机构和个人主体发放“原创”标识,绝大多数获此标识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同时开通赞赏功能,接受人们通过微信支付的“赏金”。对于“参考”而言,这样一种“打赏”方式可以极大刺激内容原创者的热情,促使其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和解读视角,并深挖新闻意义,为用户提供质优量精的新闻解读。在“赏金”额度制定上,除了微信公众号平台默认的从1元到100元不等外,公众号主体可自行设置合理金额,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打赏”金额,这一模式既鼓励了公众号主体的原创性,也充分顾及到用户情绪,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盈利模式。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转型进程中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新契机。加速向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迈进,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命题。而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尝试中,对任何模式的选择都与媒体本身的性质与需要有关。从以上对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盈利模式、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应用和用户增值服务的分析和探索中可以发现,任何模式都是优劣并存,没有完美无缺、 一步到位的模式,只有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优化与创新。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网络环境更加呼吁新闻专业主义。“UGC”生产模式仍需要“PGC”的引导和纠偏,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仍要发挥自身舆论引导、以权威立场解读时政的基本功能。自媒体空间越开放,就越需要呼吁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草根阶层的赋权越大,就越需要传统媒体来维持大众传播空间的秩序。不少时政类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激流勇进,搭上微信自媒体发展的快车,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增强新闻评论影响力的平台,在塑造和谐舆论环境、净化新媒体空间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北京青年报》转战微信平台的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参考”凭借着对热点事件的掌控、诙谐易懂的语言文字、有趣有深度的解读风格和畅通的互动渠道,获得了大量热爱时政的优质用户关注。就《北京青年报》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言,其“精兵作战”模式打造了当前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参考”,《北京青年报》作为排头兵,“参考”作为旗下具特色的自媒体平台,前者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时政公众号品牌,由此而形成的“1+1”模式充分发挥了二者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7]62-67,不同于“广撒网”的多个微信公众号共同运营情况,“单精兵”模式避免了时政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相同内容的重复转载,避免了用户同时订阅主流媒体下的多个公众号,收到的却是多份雷同内容这样的状况,为用户打造了良好阅读体验。在运行方面,采取定时定量推送,在报道上往往领先于其他非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公布事实,解读政治内容,从而能够弱化舆论当中严重的、失控的、非理性的分歧,引导主流舆论方向。

针对“参考”进行的未来发展空间及模式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部分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的现状:未真正利用好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以支撑其持续发展以及社区化运营意识淡薄等。所提出的相应对策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任何发展模式的采用,都需要紧密结合公众号自身的属性和实际情况。

纵观“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展开,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部门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有挑战与颠覆,更多的是为我国的媒体产业带来新能量、新机遇和新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会受益于此项行动的展开,直面“大势所趋、不得不为”[11]9的融合浪潮冲击,传统媒体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彻底突破传统媒体思维限制,握紧互联网思维这把利剑趁势而上,将互联网化转型落实到报道、编写、播送、发布等每一个布局上。

猜你喜欢

时政传统媒体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