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藏道无人问 一朝面世即丰农
——评袁名泽《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

2018-01-30王卓华

关键词:思想史农学道教

王卓华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从古至今,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不同学派学者探究的重点,不同时期的农学家和其他学者的主张和观点也就构成了我国农学思想史的主要内涵。在这条农学思想史长河中,官方农学思想长期占据农学思想史中的主流地位,自然也就成为了农史专家研究的重点,私家农学思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史家冷落。例如,我国近代农史研究成果中,虽然早就有胡道静先生的《论梦溪忘怀录》提出“中国古代农书当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属于山居系统的”,杨直民先生的《农学思想史》有专节阐述了传说、宗教经典中的农学思想,梁家勉在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中阐述了大量高道的农学思想,但这些具有首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农学思想史的长河中却属凤毛麟角,且处于不成体系的初创阶段。直到袁名泽教授以其博士论文《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为基础,纵向挖掘了道教农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著成《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才使道教界的农学思想及其发展史得到系统的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在广西区哲社规划办的资助下,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首次较为全面系统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发展史的唯一专著,以国家社科项目成果的形式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一、脉络通畅,言出有证

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0XZJ007)的最终成果,全书近27万余字,分前言、正文、后记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正文凡六章,以道教经典中的涉农思想和道门农书为中心,对道教农学思想发展史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脉络严谨通畅,内容言出有证。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詹石窗教授作的序、道教农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初步显现、唐宋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繁荣、元明清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道教农学思想实践史和道教农学思想的现代转向等。

前言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作者对相关概念的释义;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正文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对道教经典和道门农书中的农学思想的挖掘,从理论上阐述道教农学思想发展史概况;二是通过对地方志、道家金石略的考古资料和部分田野调查材料考证了道教农学思想实践史的情况。

先看第一部分,道教农学思想发展史的理论概述,又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该书从我国先秦典籍中具体考证了道教农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又分两部分内容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对我国远古文化中的神话和《易经》所包含的农学思想进行挖掘。第二部分是对先秦和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著作中农学思想进行梳理和概括,这里为了突出道家对道教的直接影响,而对道家农学思想进行单独说明。

第二,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显现情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重点说明道教初创时期的创教模式所显现的道教农学思想。第二层次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道著述中所包含的农学思想进行挖掘。第三层次通过对该时期的经书阅读,总结出此时期道教经典中所包含的农学思想。

第三,探讨了唐宋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繁荣状况,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对该时期的经书阅,总结出此时期道教经典中所包含的农学思想。第二层次说明该时期道教宫观经济的繁荣,重点突出在此时期所产生的“药农”是道教农学思想在该时期作用的显现。第三层次主要对此时期的高道所著农书及其所包含的农学思想进行挖掘和说明。

第四,探讨了元明清时期道教农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论述该时期的道教组织变化对该时期道教农学思想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从总体上对全真道经书所包含的农学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第三部分介绍该时期道教经书中所包含的农学思想。第四部分重点介绍此时期著名道士朱权的《臞仙神隐书》中的农学思想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道教农学思想实践史的考证。该书主要依据地方志、道家金石略的考古资料和部分田野调查等材料,又分两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该书从史书中所记载的农道合修者和宫观志、金石碑刻中的农道合修材料,分别考证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金元明清时期的农道合修情况,论述我国道教农学思想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经济贡献。

第二,探讨道教农学思想的现代转向,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工业经济繁荣对道教宫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道教经典中农学思想理论形态衰退的主客观原因。第二部分说明道教宫观经济的多种经营形式。第三部分通过宫观志的个案考证,说明道教宫观继续尚农,道教农学思想隐含在其具体的经济形式中。第四部分在阐述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道教宫观经营转向的必然性和形式多样性。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该书脉络通畅,言出有证,且自成一体,完整构建了道教农学思想内容的研究体系。

二、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该书是第一部专门以道教农学思想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著,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该书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在此略述数端,以飨读者。

其一,道教科技的研究已近百年时间,很多学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道藏》进行分类编排,把它分为医学、内丹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地学几大学科,唯独不见农学,对道教农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发现与本课题思路相似的学术成果,因此,该书对道教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体系首开道教农学思想史研究先河。该书认为道教农学思想是诸子百家农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直接继承了诸子中的道家农学思想,后来两汉时期已基本成形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也成为道教农学思想产生的思想和技术基础。同时,该书还认为道教农学思想是我国历代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具有相应时代特色的道门农书和具有丰富农学内涵的道教经典,成为我国古代农学思想中的一个子集,成为各个时代农学思想中的特色载体。道教农学思想史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它始终贯穿一个“道”字,它是道教农学思想得以成立和发展的根本,是道教农学思想与其他农学思想的重要区别。而这个“道”字在道教农学思想史中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自然性、生态性和一定程度的神秘性。自然性来源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生态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和利用各物种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产物,神秘性是道教宗教性质的产物,也是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应用的结果。对这些特征的创造性论述是该书特色鲜明的集中体现。

其二,该书史料丰赡,成为基于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该书的文献来源主要是道教经典和道门农书。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史,既要重视道教农学的载体——农书(因为各个时代均有一些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道门农书出现,它们是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要研究道教经典中那些零散的农学思想(这些农学思想在道教经典中并非直接呈现,而是以比附或者比喻的形式存在于道教经典中)。所以,我们只能透过这些比附或比喻的形式,深刻理解其中的农学内涵,才能悟出道教农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该书作者也充分地掌握已有的《道家金石略》和许多《宫观志》中所入选的道教碑刻、楹联和其他考古资料,有时作者还亲临道观中考察,补充大量的新材料,使概述内容充实,且极具真实性和现代性。

其三,该书在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基础上,论述了道教农学思想的内涵,认为道教农学思想史总体趋势呈一个“几”字形发展,并把道教农学思想史划分为初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时期、金元明清时期和现代转向等几个阶段。作者认为,道教农学思想虽然成果丰富,但由于各个时代的道教及其农业的社会地位和道教人士学识水平相差迥异,所以,各个时代的道教农学思想丰富程度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为道教农学思想初步显现和上升阶段,此阶段以陶弘景、葛洪的高道论农为主;唐宋时期是道教农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许多重大影响的道门农书,而且此时的许多道教经典也不乏论农的内容;元明清时期,北方新道教和全真教全真道经书包含有大量的关于旱地农业生产的农学思想,此时道教的其他道派经书中所包含丰富的农学思想,尤其是时期著名道士朱权的《臞仙神隐书》包含有丰富的农学思想,成为官方道教农学思想的一个典范。作者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论述了此时道教农学思想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三、有待完善之处

该书具有比较鲜明的理论意义,是对道教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能扩大道教思想史研究领域,能促使道教思想史研究进一步多元化。该书具有保护、传承传统农学思想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农学思想,尤其是农业技术思想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前重儒轻道或者是重理轻术所带来的农书记载缺失的遗憾,因而对我国传统农学研究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同时,该书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对于当今社会一系列的农业问题具有较强启示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农业朝着有利于人人重生养生、健康生存的方向发展,对我国乃至全球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因此,该书以及与该书相关的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与该书内容相关的论文有11篇,其中有8篇核心期刊论文,包括5篇CSSCI期刊论文,1篇被《中国道教》2009年第3期“论点摘编”栏目予以推介,3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摘,1篇被《新华文摘·要目籍览》收录,4篇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华道学百年研究集成》收录。

该书内容广博,涉及我国几千年的道教文化史、农业生产史、农学史,时间长,范围大,所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再加上时间紧、经费有限、人手不够等客观原因,故该书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处理头绪纷繁的资料及田野资料时,偶尔难免有首尾呼应不到位之处,甚至可能有些重要资料未曾收集,尤其是田间地头的田野资料。明清以后,尤其是清末,我国农书数量庞杂,难以统计,石声汉、王毓瑚、梁家勉、卢嘉锡、曾雄生等农学史家对此时期的农书数量也均有不同的看法,似乎仍有很多农书未曾挖掘,基于此,对该时期道教农学思想尤其是清末的道教农学思想值得进一步探究。

第二,对道经、道门农书和一些隐士农书等资料的整理思辨工作还不够深刻,尤其是书中对道经农学思想概述时还有待深入挖掘,这是该书在今后修订再版时需要继续努力加强的地方。

第三,书中所涉及的历史分期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思考,因为从道教发展本身来看,其发展就呈“几”字,但从农学思想史的角度看,是不是与道教本身发展同步,还需在进一步挖掘道经、道门农书和隐士农书的基础上再做分析。

总体而论,该书首次客观地、多维地挖掘和分析论证了道经、道门农书和隐士农书中的农学思想,系统地构建道教农学思想史的框架和体系。如细读全书,可以对道教农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变迁进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该书不仅在内容上有其不能低估的学术贡献,而且著者所体现的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客观的科研行为对于治学者而言均是很好的榜样。简言之,该书体现了独特的研究主题、思辨技巧与探索路径的有机统一,以鉴史资学、研以致用的使命感开创了宗教问题、历史问题研究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笔者相信该书必然会被广大学者和生产者所重视,在现有影响的基础上会拥有更加广泛的读者。

猜你喜欢

思想史农学道教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西夏道教补议
道家道教研究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