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定位

2018-01-30燕晓霞王冬冬

关键词:历史发展

燕晓霞,王冬冬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定位,揭示出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历史的进步不是哪一种思想或是力量可以决定的,而是由合力构筑而成,其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以及由这种需要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现实状况,各种力量作用于历史发展的形式、强弱也不同。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就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持久不变的。善与美好生活相伴而生,丰富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强大力量。

一、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凝结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财富、知识、智慧、诚实、宽容、合作等等美好事物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人们的观点有多么不同,都始终会使用“善”字来承载这些美好的研究对象,所以善也抽象地凝结了美好事物的本质意义。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共识。从“善”字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到,处在社会各阶段的人们怎样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善在《说文解字》里是:“譱:吉也。从誩,从羊与义、美同义。”即表示吉祥。在中国的经典历史著作和古代典籍中,善有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等多种用法,其含义有善良、美好、高明、亲善、熟悉、多;很好地、擅长、易于、大;善良、通“膳”、姓、通“单”;赞许、修治、改善、喜好、羡慕、怜惜、揩拭等等。在衣食匮乏的原始社会,能够获得肉食、用动物皮毛取暖就已经达到美好生活的程度了。就算是到了孟子时期,也还是把“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作为共同的社会理想,同时又加入了“责善,朋友之道也”这样处世的态度。[1]此时的善表示的就是衣食的富足、农产品的“多”“大”以及谦卑亲和的态度,尤其是在对能够保障风调雨顺的天和神的祭祀仪式当中,更能集中表现敬天之善。善所寄托的对于社会理想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丰衣足食的生活能够持久不断。当社会历史发展到现代,物质资料的主导地位有所弱化,善被填充了更多道德伦理的精神内涵。比如在各个版本的《新华字典》中可以归纳出善的三层含义,精神世界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和善为先;外在表现为良好行为、欣赏赞许、亲切和睦;客观事物的易于达成、修葺完好以及保障事情顺利完成的精工巧匠等等。多是从人性道德、品行评价的角度来解释善,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人际交往中提升善的内涵,这不仅仅是满足耳目之欲和丰富物质生活所能达到的善,而是精神世界的丰腴和价值观念的高尚所凝结的善。十九大报告也说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现代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摆脱温饱冷暖的困扰,更是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

善在英语中通常译为“good”,可以说这个单词集结了近乎所有倾向于美好的意思。能形容人、事、物完满的状态;可以为善良的人、友善的行为、预期的利益定性;还可以表达愉悦的心境、衷心的赞赏和对未来的期望等等。虽然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善的一般概念和伦理学意义在不断变化,但是从苏格拉底将善变成“Good is the aim of all our actions”的时候,“good”也就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古往今来,善字的用法看起来很繁杂,但都趋向于表示有助于或者是有利于美好生活实现的物质和精神。总之,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追求未来有好的运势,并寄托于善的初始意义——吉祥。无论善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是对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世界的满足,都表示与美好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有利于美好生活的即为善的,反之则为不善。

二、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力

(一)善是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初始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人类全部的生活都是围绕延续生命来展开的。人在自然界中与动物争抢生存物资的时候,懂得了生命之善,为了互惠互利、彼此共存,人们结成共同分配、共同劳动的关系并选出大家信任尊敬的首领,从而开始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到了有少量剩余生产资料的奴隶社会是显恶不显善,以至于残忍、剥削、压迫成了它的代名词。可是私有制的出现、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确实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到,奴隶制对于奴隶也是一种解放,作为奴隶重要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或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2]其实,在看似由“恶”当道的原始和奴隶社会背后,是善在一步一步地推动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是人们在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创造了历史。

在我国,人们忙于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优秀文化。封建社会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而“和文化”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和”正是善重要的表现形式。根据《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即和讲求的是求同存异的“异”,而不是万物皆同一的“同”。“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主要价值取向,斗争、变革、革命只是求“和”的途径,像是被历史学家一度推崇为历史动力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只是历史进步的手段而已。[3]“和”的价值指向的就是和谐、安定与繁荣,指向就是至善。善让纷争走向和平、让动荡走向和谐,让中国历史走向大同世界。

(二)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隐性动力 经过历史的洗礼,善逐渐展露它推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可是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任由渐趋善恶平衡的态势继续下去。工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让西方人看到无限的物质欲求有了可能性。个体意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所产生的欲望和热情成了他们所依仗的力量,他们也是靠这份热情打拼出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是,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在描绘“至善”的境界,过分的物质追求并没有泯灭善在历史舞台上的寿命。从18世纪以来的不少西方文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善良一直被世界各国读者所推崇,法国的小仲马在成名作《茶花女》中刻画的不屑物欲满足,勇敢追求爱情的玛格丽特;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男主人公安吉以最后的忏悔表达对苔丝悲惨而高尚生命的哀思。所以,善也一直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善是基本的社会善。

从表面来看,资本主义世界虽然用利欲熏心的热情打造出了无数推动人类进步的技术和工业成果,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世界版图。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以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在极速发展的过程中把他们的美好生活包裹上炙热的“恶”,在炫彩夺目的燃烧之后逐渐降温,露出善本来的样子。19世纪末,停办了1500年的以各国文化友好交流为主题的奥运会重新举办;同一世纪,各国间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结成各种国际组织。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渐渐被友善拉到了一起,和平与发展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原则之一。善始终是历史的动力,恶的每一次急剧燃烧,总会让善崭露头角。善始终在人间。

(三)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动力 当代中国作为最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贵。儒家作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一贯倡导以“礼”来修身治国。通过用礼的规范,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个人要“克己复礼”、各司其职,守好在社会等级结构中的位置,才能使得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达到和谐;国家治理则要实行“仁政”、“王道”以及“礼治”,善待天下,当然被统治者也要承担相应义务。这种以和谐、以善来追求美好大同社会的治国之道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不可磨灭的动力。

当历史发展到近代,国内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动荡不安。“恶”化身为暴力、战争,冲突肆虐整个中国,同时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人们拿一些西方的发展经验来自救。事实证明,西方的发展方式只能解决暂时性的表面社会问题,并不能改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友善的价值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明,在“恶”为显性的战争年代,中国还是得依靠以血缘和地缘关系维系起来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来进行革命斗争,给历史呈现一个新的中国。这种血缘和地缘正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所结成的。

革命时期相扶相持的团结友善精神一直延续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本世纪初,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互帮互助来实现丰衣足食、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各种民主制度参与政治生活;通过在世界各领域为祖国争光添彩来表达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善已经成为我国主流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的道德准则、成为稳固民族基业的精神需要。

三、善的现代意义

(一)善在我国当代社会的体现 如今善的理念已经融入到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在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2年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了善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地位。[4]善随着这些文件精神的贯彻,也被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当没有利益冲突时,人与人之间的善体现为礼貌和亲和;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善表现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这些社会变化表明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也证实了这些需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说明十九大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新定位有着重要意义。

善作为一种历史动力,除了维系人际关系、修养自身之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国家及民族的稳定和繁荣并延续美好的生活状态。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日渐紧密,以共商、共享、共建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中国发展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谈到:“‘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种发展态势下,善不仅作为一剂社会良药让人们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社会意义,让人们以积极宽广的胸怀去对待别人,更让中国以善待友邦、合作共赢方式推动沿线伙伴的共同繁荣,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在当前的中国,国家及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形成当代中华民族之善,相信这股善的凝聚力会是我们通往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

(二)善对于未来历史的贡献 从原始人、野蛮人、文明人一直到今天的人类,在漫长的撕拼、战争、分裂、吞并、结盟、融合、交好的反复中,书写了进步的历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部落、民族、国家和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明。人类的进化史,总有一个主轴把历史串联起来,这个主轴就是善。[5]善或隐或显地存在于各个历史形态当中,又或强或弱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无论社会是离散、动荡、争斗还是统一、稳定、和谐,善始终作为民族精神的主心骨支撑着中华文明源源不绝。

而以“人性恶”为基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物质基础丰富的当代,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起码,用“人本恶”为借口使得斗争与冲突合法化的做法,终究没有用土生土长的善来化解干戈更为长久、更被历史所接受。以恶为本只会逐渐走向以强凛弱的霸权主义,以善为本才能和善待人、和平共处。如今世界各国也以各种方式来践行“和”理念,用相互尊敬、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的方式进行对话,表明立场,解决矛盾。在未来,善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追求各自美好生活所秉持的理念,自觉去承担人类对于自身、对于他人、对于所处的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进入和谐友善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善”语词考源[J].伦理学研究,2013(02):28-29

[2]赵家祥.一种不可遗忘的历史动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48-49

[3]马 璇.析中华传统“和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7

[4]李楠,王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观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涵[J].学术论坛,2015(02):14

[5]徐 诚,寿杨宾.试论“和文化”的本质、意义及价值取向[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0-31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