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赤甲宅”问题探究

2018-01-30□鹿

关键词:夔州杜诗诗作

□鹿 政

[内容提要]“赤甲宅”问题是杜甫夔州故居考证中的重要问题,前代学者对此多有研究。通过对《入宅》其一和《赤甲》两首诗文本的分析考察,发现《入宅》其一存在字形讹误现象,意义可能与“赤甲宅”无关;《赤甲》诗更是一首伪作。结合“赤甲宅”的现实矛盾之处,推论杜甫的“赤甲宅”可能并不存在,是后人的臆造。

杜甫行迹考证至今已逾千载,因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尚有许多问题得不到确论。夔州是杜甫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处,从大历元年(766)《移居夔州作》,至大历三年(768)出瞿塘峡,杜甫为后世留下了四百三十多首诗作,代表了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准。然而在杜甫夔州故居这一问题上,千百年来始终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尤其是对于杜甫“赤甲宅”问题的讨论,古往今来的学者、注杜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赤甲宅”位置如何?何人提供?为何居住时间如此短暂?甚至“赤甲宅”是否存在,都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考证,前人观点的整合,以及对《入宅》《赤甲》诗和“赤甲宅”的分析,笔者认为“赤甲宅”很可能并不存在,《赤甲》诗是一首伪作。

一、“赤甲宅”问题综述

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为标准,杜甫诗中涉及“赤甲”的诗共有五首,分别是《黄草》、《入宅》(其一)、《赤甲》、《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其一)、《夔州歌十绝句》(其四),其中与“赤甲宅”有直接关系的是《入宅》(其一)和《赤甲》两首。古往今来的注杜家们多将视角放在赤甲山上,关注赤甲山的历史由来、在唐时的具体位置和杜诗中的真实指向,对“赤甲宅”问题真实性则缺少关注。对于杜甫“赤甲宅”问题的考证,目前学界持有三种观点:

(一)“赤甲宅”明确存在

《黄氏补注杜诗》:“大历二年作,公是年三月自赤甲迁居瀼西”[1],认为《赤甲》诗为杜甫大历二年所作,于三月由赤甲搬到瀼西。这一观点为各版本《杜诗》接受,如浦起龙《赤甲》诗下“春日迁居于此”、“将去赤甲时作”;[2]

仇兆鳌引朱注《年谱》:“大历二年春,自西阁迁居赤甲。”[3]近世学者如闻一多:“大历二年丁未(767),公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4]冯至《杜甫传》:“767年春,他搬到赤甲山。”[5]四川省文史馆《杜甫年谱》:“公元七六七年……于暮春之初已能由西阁迁居赤甲。”[6]曾枣庄:“杜甫在西阁住了半年左右,又于大历二年(767)春迁居赤甲……赤甲没有住多久,又迁往附近地势较平的瀼西。”[7]胡焕章《杜甫夔州故居考》认为杜甫的“赤甲宅”“背靠陡峭的赤甲山,面对高耸的白盐山的断崖之上,当在今之白帝庙东面瞿塘峡老关庙信号台东北面的赤甲山腰”,并认为频繁搬迁的原因是“把夔州的胜景全部占有,特别是在这赤甲山腰。”[8]其他诸如谢宇衡《“客居愧迁次”——杜甫夔州诗述略之一》,[9]王大椿、李江《杜甫夔州高斋历代考察述评》等,均对“赤甲宅”的位置及居住时间作出论述。[10]

(二)“赤甲宅”不可考

如《钱注杜诗》中并未对《赤甲》《入宅》二诗作系年辩证;[11]《访古学诗万里行》中:“杜甫在夔州只住了不到两年,却换了四个地方,除了赤甲不可考之外,其他三处,即西阁、瀼西、东屯大致可知。”[12]陈贻焮《杜甫评传》持同样观点。[13]

(三)否认或质疑“赤甲宅”的存在

陆游《东屯高斋记》:“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至于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曰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曰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14]四川学政陈文烛在其所写的《重修瀼西草堂记》中说:“(子美)寓居夔州,其居有三,有瀼东,有东屯,而瀼西尤著。”近世洪业先生认为杜甫的夔州故居中不应包括“赤甲宅”,并列举出“赤甲宅”的几点不合理之处,认为《赤甲》诗是一首赝作。[15]

二、《入宅》其一与《赤甲》

杜诗中与“赤甲宅”有最直接关系的当属《入宅》其一与《赤甲》两首诗,支持“赤甲宅”存在的注杜家们,根据“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确定杜甫在大历二年春天搬进“赤甲宅”,并且根据“奔峭背赤甲”断定杜甫“赤甲宅”背向赤甲山。但是这种结论存在明显的缺失:首先,两首诗的关系是建立在注杜家的臆测之上,没有任何诗作或史料证明两首诗有必然的联系;其次,《赤甲》诗的艺术水准低劣,不一定为杜甫所作,很可能是后人伪托。

(一)《入宅》其一新解

历来的为杜诗编年的学者往往将两诗放在同一时间,根据“卜居赤甲”和“入宅”的地点“奔峭背赤甲”,确定杜甫“赤甲宅”的位置和朝向。然而两首诗并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甚至《入宅》其一被误解完全是因为“背”字的字形讹误,在198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中,《黄氏补注杜诗》的《入宅》其一的首联是“奔峭皆赤甲,断崖当白盐”,“背”与“皆”的字形十分相似,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讹误现象。从诗律上来讲,“皆”字要比“背”字更适合与下句中的“当”字相对。

对于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山的具体位置和真实指向,古今学者都有讨论,当代学者简锦松、谭文星等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灼见,但是始终没有定论。那么只能回归到杜甫的诗歌,由“赤甲白盐俱刺天”(《夔州歌十绝句》其四)可知,杜甫在写作此诗的时候,赤甲山与白盐山是举目可见的两座最高的山峰,并且峰峦如聚,陡崖横生。联系后文的“客居愧迁次”、“乱后居难定”、“江流气不平”,用“皆”字显然与杜甫此时的心境更加契合:杜甫漂泊夔州,社稷未定,前途未卜,从寓居西阁以来,到如今的迁次,始终居无定所。举目远望,皆是陡峭的山崖和林立的怪石,不平的江流和呼啸的谷风,诗人触景伤怀,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融洽。首句起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惯用方法,往往描写的风景与想要表达的感情相互融通。如果仅仅理解为杜甫在首句介绍自己宅子的位置,显然与整首诗的格调不搭。

诚然,没有确切的史实证明《入宅》诗中一定是“皆”字,然而如果诗人的本意,在首联中只是介绍自己的住宅,那未免写得太过隐晦和难以理解。“奔峭皆赤甲”,与下文的“断崖当白盐”相对,字面意义上是“赤甲山上山峰峭立,白盐山紧邻大江,断崖丛生”。但是如果按浦起龙注:“以二山之形势,明宅之向背”,则杜甫的“赤甲宅”是背向赤甲山。满足“背向”赤甲山的宅子并不单单是“赤甲宅”,可以说杜甫的瀼西草房,东屯草房,或者初来夔州的客堂都能满足背向赤甲山的条件,仅仅把此处“入宅”定为入“赤甲宅”,则有失偏颇。

黄鹤等注杜家认同杜甫“赤甲宅”的内在逻辑是,首先承认《赤甲》诗,认为杜甫在大历二年“卜居赤甲”,然后根据《入宅》的“奔峭背赤甲”反证杜甫“赤甲宅”存在,进而确定《入宅》诗的创作年份,将两首诗强行联合在一起。但是《入宅》诗的指向范围太过广泛,注杜家的解释也稍显牵强,至于《入宅》诗是否作于大历二年春,则缺少准确的证明。

(二)《赤甲》诗证伪

现存的各家《杜诗》注释,大部分将《赤甲》诗的系年定为大历二年(767)春,根据诗中“两见巫山楚水春”可知杜甫作此诗是在寓居夔州的第二年。对于诗中的典故由来、人物考证,历来的注杜家们已经有了几乎统一的看法,如“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一句,“嵇康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11]末二联的“郑薛”、“郗岑”分别指郑审、薛璩、郄昂、岑参,评事、郎中难以确论。

然而此诗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风格与老杜同时期的诗作相差甚大。诗歌的风格,亦即诗人在个人创作潜意识中既已固定的模式,一般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杜甫的夔州创作时期,是杜诗风格的高峰和大成期,在名篇纷纭的诗作中出现一首平庸之作,必然会引起关注和讨论。对于《赤甲》诗的风格问题,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其不同之处。如《杜诗捃》中:“客居所居堂”、“夜来归来冲虎过”、“卜居赤甲迁居新”,语皆草草,然犹似复非复,日日每日,则复矣,故当是误也。”[16]认为《赤甲》的语言潦草,不似老杜,当是伪作;杨伦认为“此诗颓唐之甚”[17]浦起龙同样认为“然此诗颓唐之甚”[2]朱翰注:“卜居迁居,重复无法。献天子,突甚。由来知野人,筋脉不收。中联厄塞,全无顿挫磊落气象,笑接不典,郎中评事,岂律诗可著,或置题中可耳。末句,从‘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偷出,潦倒甚矣,且抱病何能深酌,与‘比来病酒开涓滴’,参看自知。”[3]:1330朱翰从句法、炼字、用典、前后诗作等方面,逐句论述了《赤甲》诗的不合常理之处,同样认为此诗全无老杜气象,是后人伪作。

《赤甲》诗确实是一首平庸之作,不似老杜一贯风格,但并不是说作者创作生涯不能出现一般的作品,然而此首诗涉及到与作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处住宅,并且与这处住宅遗留下来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存在质疑和违反常理之处,那么在此种情况下,《赤甲》是一首伪作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我们可以将此诗与《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横向比较,两诗的创作时间相隔不过一月,内容同为“卜居”,具有相同的表达指向,但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和风格。

首先是心态方面,《暮春》其二:“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诗人自永泰元年秋至云安,至今已然三载,频繁迁居,回乡路远,飘零西南,一方面是对于国家、社稷、百姓的担心与关注(“战乱何由定”、“王臣未一家”、“不息豺狼斗”),另一方面是对于自身旅居,济世无功的愁苦与哀伤(“身世双蓬鬓”、“欲陈济世策”、“中宵泪满床”),所以“饱闻”二字之中包含了多层次的复杂、坎坷的情感,这种对国家、对百姓时刻的关心和对自身的伤怀始终伴随着杜甫的夔州诗歌创作。莫砺锋认为,杜甫的夔州诗是“晚年的内心独白……融入了深广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内容,所以它深沉、博大、余响不绝。”[18]相较之下,同一时间的《赤甲》诗则缺少了一份对家国和自身的关注,缺少了对历史与人生的反思,以致流于浅淡、虚浮。

再者表现为两首诗中诗人对自我形象认知的不同。《赤甲》中的诗人似乎颓唐之至,安于村野生活,嗜酒无度,缺少了一份内在的独立和坚韧。《暮春》其二:“养拙干戈际,余生麋鹿群。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其三:“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表明诗人在极端困顿不得志的境遇之下,仍然不愿屈服于命运,仍保持一种高尚的精神品格,恪守内心的一份独立和不屈,宁愿与麋鹿、云草为伴。所以《暮春》中的诗人具有超越一般人的精神境界,这与诗人的其他诗作具有相似性和一贯性。

最后两诗的不同则表现在语言与句法的不同上,《瀛奎律髓》评老杜诗:“平易之中有艰苦”、“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19],老杜自言“新诗改罢自长吟”,说明杜甫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是有非常明显的艺术追求的。《暮春》其一中“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其三中“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说明诗人有意锻炼词句,追求语言的表现力,注重诗句和情境、心境的契合,所以老杜诗句在平淡中自显波澜起伏,涵盖深广,绝不是浅尝辄止。而《赤甲》诗正如朱翰注释,“卜居赤甲迁居新”中犯有用语矛盾的错误,在使用典故上浅显粗陋,用意上直白简单,与杜甫的《暮春》诗相差甚远,绝不似同一时间出自同一人之手。

三、“赤甲宅”的现实矛盾之处

除了对《入宅》其一和《赤甲》的文本分析外,“赤甲宅”自身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

1.存诗问题

杜甫的夔州诗应从大历元年春的《移居夔州作》算起,至《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结束,涵盖诗作四百三十余首。也就是说杜甫在766年春至767年春,接近两年的时间内写下了430多首诗,粗略来算,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首诗问世。并且,杜甫诗歌的内容广阔,上到家国大事,下到生活日常,随事而诗。那么假如真的存在“赤甲宅”的话,按《入宅》诗的大历二年春,到《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的“暮春”时节(古人的“暮春”当指三月),杜甫在“赤甲宅”的生活时间有近一个月,而现存与“赤甲”宅有关的诗作只有两首,远远少于平均数量。另外,相比较西阁、瀼西、东屯几处,可以发现:杜甫大历元年八月左右至大历二年二月生活在西阁,历时六个月,诗作八十余首;大历二年暮春迁居瀼西,至大历二年秋移居东屯,诗作六十余首;于东屯居住时长九个月,诗作近九十首。相较之下,杜甫在其他几处住宅的创作都符合正常数量,唯有“赤甲宅”,在一个月内只创作了两首,这是不合逻辑的。究其可能的原因,一是存在散佚现象;二是可能些许诗作存在编年问题,未编到大历二年生活在“赤甲宅”的这一个月中;三是杜甫在这一个月内确实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原因拒绝创作。然而这三个原因都存在漏洞。首先杜甫在夔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安定的,创作也是一直持续,如果存在散佚现象,不应只损失“赤甲宅”这一部分诗;其次,未发现某类诗有明显的在“赤甲宅”创作的迹象;再者,如果杜甫真的在赤甲生活过的话,“赤甲宅”应该位于山腰上,是一个风景很好、人口稠密的地方,杜甫的诗歌创作不应如此之少。

2.时间与现实问题

关于“赤甲宅”的时间与现实问题,洪业先生已经提出几点不合理之处,主要针对“赤甲宅”的一些客观不合理方面,如赤甲山是有据可考,但并未出现“赤甲”这一地方,《奉节县志》:“未知赤甲在何处,或近瀼东,在赤甲山麓。或以为即白帝城。”再如提出杜甫漂泊夔州,靠柏茂琳等人的资助生活,并且在大历二年春之前已有搬到瀼西的决定,《瀼西寒望》:“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所以杜甫可以直接从西阁搬居到瀼西,是完全没有必要在“赤甲宅”中转周折一次的。

四、结语

关于杜甫“赤甲宅”是否存在的推论,尚有许多疑难与不确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猜想,如《杜臆》:“郄、岑虽相知,然在西蜀,元非我邻,去之稍远,不加疏也。然不如郎中、评事,居近赤甲,接与同引……”[20]这为“赤甲宅”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思路,会不会历史上存在的“赤甲宅”并不是杜甫居住过的地方,而是“郎中”或“评事”的家,杜甫在此与之共饮,庆祝其迁居?这需要进一步的史料证明。

诚然,站在历史后人的角度,想证明一首诗是伪作,一处住宅并不存在,在缺乏相关史料的情况下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并且危险的事情,尤其是面对杜甫这样名垂千古、注家无数的大诗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诗作来源于生活,对它的探求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真实的诗人身边去,以符合生活逻辑、符合诗人创作的逻辑去推想、还原真实的历史,以生活之情理、生活之逻辑作为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当时的揣测和补充。时间的推移会改变一处地址,一方风貌,但不会改变诗人基本的生活逻辑,不太可能出现有违常理的选择。所以,通过对《入宅》《赤甲》等诗的考证,对“赤甲宅”动机的猜想证明,杜甫的“赤甲宅”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根据一首伪诗凭空臆造出来的地点,这个观点希望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和讨论。

猜你喜欢

夔州杜诗诗作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贫困无田杜太守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