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2018-01-29冀文伟��

考试周刊 2017年54期
关键词:思妇渔夫古诗词

冀文伟��

摘 要:中国古诗词在借助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时,在同样的叙事模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蕴,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呈现出“真假”之分。这其中有伤时怀人的“真”思妇,寄托个人得失的“假”思妇;表现孤傲超俗之情的“真”渔夫,垂钓功名的“假”渔夫;保家立业的“真”征夫,厌战思乡的“假”征夫……对此,需要察其史、明其实、析其理,方能把握其真实思想。

关键词:古诗词;思妇;渔夫;征夫;“真”与“假”

中国的古诗词除了运用很多自然景物和客观事物来展现意境之外,还大量使用人物形象展示生活图景,表现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由于诗词本身创作规律的限制,这些人物形象形形色色,有“真”有“假”,这就需要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来判断作者的真实思想。下面笔者选取古诗词中常见的三类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一、 思妇形象的“真”与“假”

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以少女、闺妇、弃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句,这些“思妇”诗词,往往情感细腻、婉约动人,真实地抒发了处于寂寞中的女性的情感。比如王昌龄《闺怨》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张籍《征妇怨》中的“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白居易 《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温庭筠《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都是古诗词中闺怨诗句的典型代表,“觅封侯”的丈夫、战死沙场的征人、“重利轻别离”的商人、游宦在外的丈夫、远去未归的心上人都是妇人们思念的对象。

在这类诗词中,作者都以女性角度,在特定的时节里触景生情,描写对在外举仕、漫游、为官、打仗以及经商的丈夫或情人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思念和关切。这自然是“真”思妇。

但也有一类诗词,同样以女子的口吻来叙写,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比如曹植《闺情》中“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乍看似写怨女思妇,但考察曹植被曹操由宠到弃的历史之后,就可以推知这是曹植借夫妇相弃抒写君臣的相间之下的愤慨、哀怨的心情的作品,是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的曲折反映。再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从词面来看,这思妇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但了解辛弃疾尽忠报国的一生,也不难发现他是将自己失意郁闷和忧国之情隐含在这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的。

由此看来,作者对这类“假”思妇的描写,意在抒写作者政治上失意时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是诗词作者自己郁闷不平但又无可奈何的心境的反映。

二、 渔夫形象的“真”与“假”

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开始注意渔夫这一形象,并将他们美化了,因为他们看中了渔夫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生存状态。如张志和在《渔父歌》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将渔夫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时的渔夫,就更俨然是一位泛游江湖的烟波钓徒、洒脱闲适的隐者了。再如岑参的《渔父》诗中的“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的那位渔夫,杨慎的《临江仙》中“惯看秋月春风”的旷达超脱的“白发渔樵”……當然,这类形象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渔夫。

但渔夫也未必都是超然物外的,譬如“姜太公钓鱼”就“钓”来了佐姬昌、伐商纣的丰功伟绩。诗则如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句子,表面看来作渔夫是诗人超然洒脱的选择,但它写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因此这选择是被动的,有种“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抑郁。从主观而言,李白此时更倾向的是建功立业。再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孤傲凛然的气质就彰显于文词之间。但一“孤”一“独”却又把被贬谪于此的柳宗元的失意愤懑也倾泻于诗文中了。那么他终究还是没能超然于物外。更为典型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孟浩然,那就是于干谒之中直取功名的“假”渔夫的代言。

三、 征夫形象的“真”与“假”

中国历史从远古的炎黄与蚩尤,到民国之前的几十个朝代的演替,无不经历着战争的冲刷。而那些手持利器的“征夫”也就成为了作家的宠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无衣》)中的征夫,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精神让我们今天读来都为之一震。陆游在《书愤》中也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而慨叹,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做出统帅三军,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壮举。这些具有铮铮铁骨的“真正”征夫是奋勇向前的,是义无反顾的,他们都希望在疆场上保家卫国,真正拼杀出一条入仕之路。

但上战场并非是出于每个人的意愿,于是《乐府诗集》中也就有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诗句,它直接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此之下的不平和痛苦。杜甫写于天宝十载的《兵车行》中,也就有了“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诗句,此时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加之杜甫乃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那么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了。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也写到了类似的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些戍边的将士早已厌倦战争,但又多有无奈,只得在那苦寒之地,望月思乡了。这样的征夫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征夫,那么,从主观意愿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厌战思乡的“假”征夫了。

在这样真真假假的人物形象之中,中国古代文人完成着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思考,这一过程也铸就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由于诗词本身属性的规定,文人们在借诗言志、以诗抒情的过程中,以同样的叙事模式,抒发不同的情怀,赋予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以不同的意蕴,这对今人的理解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困惑。解读这样的诗词就需要我们察其史、明其实、析其理,洞悉诗词作家或直言明露、或屈曲幽微的真实情感。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妇渔夫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