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的文化创建*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8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科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是文化上的“边陲地带”,受唯工具论和国内应试教育的影响,年轻的信息技术学科天生就带有科学主义思潮的烙印,学科教学常常在“唯技术化”和“去技术化”的“秋千”两端摇摆不定。课堂,或枯燥乏味,仅剩下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或轻视技术素养养成,偏离学科本质,变成哗众取宠的泛技术学习。面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种种危机,研究信息技术课堂的文化自觉,构建、守护、传承信息文化,让技术课堂有技术的味道,有人文的气息,是回应核心素养时代命题和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落地的理性选择,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重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信息技术课堂的文化创建,其本质是信息技术课堂文化的变革,是一种文化思考,是重建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信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实践行动。信息技术课堂的文化创建,一是要进行课堂物化空间的创设,二是重建新的师生关系,三是重建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文化。

一、创新信息技术课堂的物化空间

实践性、工具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性,信息技术课堂要特别重视实验室等物化空间建设。信息技术课堂物化空间建设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包括计算机教室及其内部计算机与网络建设、教室内物品的摆放及功能区间的空间划分,还包括和课堂相关的凳子、椅子、实验设备的收纳。二是包括课堂软件环境的布置,从墙面的空间设计到计算机磁盘划分,教师电脑桌面、学生电脑桌面的设计等。三是进行“项目孵化空间”的线下、线上空间的双重建设。

1.硬件空间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有别于普通学科,它离不开专业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场馆建设,根据信息技术课型的不同,可以按功能建设各不相同的教室。普通的课堂教学,在机房布置的时候要考虑项目学习的特点,以小组4~6人为主进行区域划分和布置,便于项目学习的开展。对于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的课堂需要进一步设计收纳的空间,门、把手、物品的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的气息,彰显信息技术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实验器材和个人物件,这既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工匠精神强调的内容。

2.软件空间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的软件空间设计同样重要。教师机与学生机的桌面,都要精心设计。教师机的桌面要干净,条理分明,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何科学地划分磁盘空间、管理个人文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养成良好文档管理的习惯,这是信息技术课堂软件空间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课堂文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美国诗人惠更斯说过:孩子看到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桌面上的导语设计,规则设计同样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桌面导语,例如,针对初一刚入学的新同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你会善待你面前的计算机吗?请轻轻地敲击它,它便会给你不一样的精彩。”文件的分类管理和文件名命名看似无关紧要,实质上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业提示的桌面导语可以这样设计:“你的作业因你而生,请为它命制一个符合规范又有创意的名字,让它有意义而且便于识别。”

3.项目孵化空间设计。

如何发现一个创新项目,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项目学习,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线上、线下项目孵化空间,将会给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学习创设良好的数字化环境,也能够为项目学习的过程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线上空间,可以增加生生、师师、师生间的互动,设置个人项目孵化和申报平台,实现团队建设和线上管理,管理和分享项目过程资源。线下的空间,可以设立多种类别项目孵化场馆。例如,学校一般可以设置四类场馆: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场馆(如如何防止网络霸凌);二是为设计一个工程模型的场馆(如设计一个智能花盆及绿植滴灌系统);三是为调查一个现象的场馆(如为什么有同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四是为了做一个决定的场馆(如我们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创客实验室吗)。

二、重建信息技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名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要去经历和感受的事情。

1.传统师生关系的审视。

信息技术课堂,最常见情景是教师“独霸”课堂,包场式的独家播报,通过屏幕广播控制学生机器,过多类似说教、机械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控制往往会演绎成一种精神的控制。这样的课堂,是没有“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是文化的沙漠。

2.新型师生关系的召唤。

网络时代,在很多领域,学生表现出的才华远在教师之上,教师的理念、思维方式甚至知识都会落后于学生,教师向学生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另外,当下课堂已不再是单向信息传递的场所,而是一个多元信息汇集的中枢,来自不同学生的、课前探索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信息在教室得以汇集,进行碰撞、整合,网络等新技术给课堂交往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指导者、引导者、领跑者。

3.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建。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建,需要教师学会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学会让出讲台,让出时间,让每名学生为一道题,为一个算法,为一个特殊的设计,为一个见解慷慨激昂地表达,阐述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共话中,师生互相哺育,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实现生命的生长。

三、变革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创建信息技术课堂文化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要通过探究学习、与生活的链接等方式修补接受性课堂的缺失,另外要修补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失衡,通过跨学科学习弥补过分注重单一学科的结构性问题。信息技术学科特质决定其课堂文化创建理念落点的选择是课程统整。2017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项目式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 PBL),要求教师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习的本质,进行知识的组织和使用,对教育经验的意义等作整体的考虑。

1.什么是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项目设计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发言权及选择权,反思、评论、修正与展示项目成果的能力。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一方面体现在以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真实的工具和评估标准,成果或产品会产生真实的影响;另一方面,若项目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也会为项目的真实性加分。

2.为什么选择项目式学习?

PBL提供了类似现实生活的学习体验,通过课本或数字化环境获得信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PBL让学生有能力理解并应用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学生自主和协作解决真实问题。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知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进而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是一个结构化、条件化、情境化的过程。在项目设计中,从驱动问题的提出,到方案及模型设计再到问题解决,学生知道知识是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如何运用。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伴有情感价值体验,他们对技术与社会及人类未来的命运有深切的体验和关照,能逐渐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PBL项目教学恰恰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让教学回到学生,关注跨学科学习,注重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

3.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文化。

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循环迭代的文化。因为其基于现实生活,因此,往往能够创生一系列创新项目。例如物品、经验、服务、系统和空间等多个维度的驱动问题。因此,项目式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更是有意义的学习。

项目式学习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包含丰富的精神活动。这样的课堂是安全的、自由的。没有任何一种课能够像PBL一样可以那么包容,学生可以在试错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建立对学科知识的初步印象,在一个个作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会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软件操作的规律及其背后的思想;在一个个程序设计任务的完成中,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不断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算法,发现其背后的数学建模的思想。

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文化是一种合作文化,学生在头脑风暴中不断发现项目的驱动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建立模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项目式学习的灵魂是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靠近目标,不断提升个人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由于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很容易引导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课堂文化显然是生长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文化。

信息技术课堂的文化创建说到底是建立在我们对学科本质、学科价值的认识基础之上,是对课堂文化不断审视、批判中不断创生的过程,是教师的文化努力,是师生的一种生命自觉。正如叶澜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