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

2018-01-28林小平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江西新余338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4期
关键词:浅表肠套叠包块

林小平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来本院就诊并被急诊超声初步诊断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60例。使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分析其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超声影像特点,并评估其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急诊超声初步诊断小儿肠套叠60例,其中有59例(98.33%)均有肠套叠典型的超声影像特点,即腹部包块边缘清晰,包块纵行切面呈“套筒”征,横短轴断面切面成“同心圆”征,超声声像特征显示有腹腔少量积液6例,占1.69%;肠道扩张7例,占11.86%;包块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肿大淋巴结回声21例,占35.59%。60例患儿中有1例(1.67%)疑为肠套叠,经灌肠或手术治疗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33%,误诊率为1.67%。59例肠套叠患儿中结肠套叠22例,占37.29%,回盲套叠18例,占30.50%;回结套叠19例,占32.20%。出现1例误诊患儿的主要是由于检查过程中腹腔受到大量肠气干扰,超声声像可见阑尾炎性肿块,经进一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结论: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有效降低误诊率,有利于为患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胃肠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可能引发肠出血、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往临床中主要采用X射线扫描进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但该种诊断方法对患儿的放射性损害较大,临床接受度较低。目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检查迅速、可进行重复操作等优点,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查在肠套叠患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1]。为进一步探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本文特作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来本院就诊并被急诊超声初步诊断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共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个月~8岁,发病时间3h~4d。患儿就诊时哭闹不止,同时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部分经急诊腹部触诊检查可扪及可疑包块。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本组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仪器:PHILIPS EP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腹部探头频率:3.5Hz,同时结合浅表探头探头频率:7.5Hz,对患儿进行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查。

检查方法:帮助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先进行腹部常规扫查,若超声影提示有类似于“靶环”征或“套筒”征包块,可采用浅表超声探头进行进一步扫查。进一步测量报亏的最大横泾,并精准测量“套筒”内外直径,详细检查包块的大小、部位、周围是否有淋巴结、包块血流信号情况、边界是否清晰、包块内部回声情况,并观察周围肠管有无扩张。最后使患儿改变体位,进一步确定包块的变化情况。

2.结果

急诊超声初步诊断小儿肠套叠60例,其中有59例(98.33%)均有肠套叠典型的超声影像特点,其中1例(1.67%)疑为肠套叠,经灌肠或手术治疗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33%,误诊率为1.67%。

肠套叠超声影像特点为:腹部包块边缘清晰,包块纵行切面呈“套筒”征,横短轴断面切面成“同心圆”征。确诊的59例肠套叠患儿中,超声声像特征显示有腹腔少量积液6例,占1.69%;肠道扩张7例,占11.86%;包块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肿大淋巴结回声21例,占35.59%。

59例肠套叠患儿中结肠套叠22例,占37.29%,回盲套叠18例,占30.50%;回结套叠19例,占32.20%。出现1例误诊患儿的主要是由于检查过程中腹腔受到大量肠气干扰,超声声像可见阑尾炎性肿块,经进一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3.讨论

肠套叠主要指一段肠管套入另外一段肠管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症,根据套入肠管顶端的组织不同可将肠套叠分为三类,即小肠型、结肠型以及回盲肠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回盲肠型。此外肠套叠根据发生病特点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多数小儿肠套叠为原发性,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突发腹部剧烈腹痛、果酱样大便或血便等,部分触诊检查时可扪及腹部包块。有临床研究显示,小儿在发热时伴有腹痛或哭闹不止时肠套叠的发病率较高[2]。因此临床采用适当的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临床多采用X射线扫描进行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但患儿由于免疫力较低,机体抵抗力较差,受到X射线辐射的损害较大,因而该种检查方式不易被患儿家长接受。目前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具有无创的优点,不会对患儿造成创伤,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腹部超声检查不能详细检查包块或较小包块内部细节,诊断中易发生漏诊。而超浅表超声探头频率分辨率更高,检查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同时能够清晰显示包块内部以及较小包块的超声影像[3]。因此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应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可清晰显示肠管内部的血流信号,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4]。本组研究结果中出现1例误诊患儿,主要是由于患儿检查过程中的肠套叠声像特点与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像较为相似,同时由于临床医生的个人判断能力,导致将二者的图像特征相混淆,进而出现误诊。

经临床研究证实,引发小儿肠套叠原因主要包括:①肠蠕动紊乱因素。小儿由于机体受到腹泻、感染等,可造成肠蠕动异常,进而引发肠套叠;②病毒感染因素。有临床研究表明,腺病毒感染与小儿肠套叠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当小儿感染腺病毒时,回盲部肠壁相邻肠系膜淋巴结及其周围的淋巴组织出现增生现象,而增生的淋巴结压迫肠管,进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此外,当小儿感染腺病毒时,病毒可引发肠蠕动发生紊乱,进与引发肠套叠[5];③解剖结构因素。小儿由于回盲部系膜发育尚不完善,易引起肠套叠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对指导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浅表肠套叠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