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图:突破解决问题重难点

2018-01-26徐金春王清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低年级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徐金春 王清

摘 要:图形是帮助人们思考的一种直观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直观符号图”“初级线段图”“简易设计图”的“图式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图式化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1-0041-05

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把握了问题。”图形是帮助人们思考的一种直观工具,对于低年级学生,在厘清思路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事物支撑,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既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直观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直观符号图”“初级线段图”“简易设计图”三种数学“图式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顺利解决问题。

一、善用“直观符号图”,理解运算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目标。新编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增加了一些“两题比较”和“条件多余”的题型,对学生读懂题意、分析题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可以通过直观符号图,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有序分析思路,解决数学问题。

(一)画图区分差异,解决“比较型”问题

两题比较的题型,一般会设计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如: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两个相似的题目,如果单独分开来,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较高,但是同时出现,容易对学生造成信息干扰,尤其是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会不同呢?这是解题的关键。那么,要顺利解决这类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题意,画出直观符号图。

先观察问题(1),明白“4”是“4排”的意思,“5”是“每排5张”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关键字“每”,学乘法时,这个字多次出现过,学生比较熟悉,学生脑子里会初步形成一个解题方法“乘法计算”,为了证实这个想法,让学生画图。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基础上,已经熟练掌握用符号来画图(如图1)。根据图示,乘法算式:4×5=20(张)也呼之欲出。

解决问题(2)比问题(1)更困难一些,因为学生刚学过乘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且出现三个数字“2、5、4”,在理解数量关系时,需要反复推敲。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分析每个数字的意思,特别是“2”是“两排”的意思,接着画出图示(如图2),从图示上很清楚地看到是用加法解决:4+5=9(张)。

用符号图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得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数学模型。最后,比较分析两道题、两幅图,梳理经验方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以此凸显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并从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两个方面,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二)画图简化信息,解决“开放型”问题

条件多余的问题,属于“开放型”问题。新教材从一年级时就开始编排,到了二年级更是屡见不鲜,这对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如图3,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情境图中呈现了多种文具的价格,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也必须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提取数学信息:文具盒8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铅笔3元,再深入挖掘这些信息的含义,初步理解物品单价的意义。接着出示数学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充分读懂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数学信息,再画出符号图,来表示信息与问题(如图4)。图中,已经把信息和问题简单化,抛弃了多余信息,为学生解决问题厘清了思路,明白了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二、尝试“初级线段图”,厘清数量关系

理解數量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出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飞跃。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有效解决问题的一大法宝。在小学二年级的教材中,已经出现了线段图的雏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在解决一步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时,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这是初级线段的前奏。如:

(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比多比少”问题,所以要求学生在反复读题的基础上,先重点提示学生思考“谁与谁比?”“谁多谁少?”“求多还是求少?”,只有弄清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正确地画图表示出数量关系。画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画出已知的量(一班12面),然后再根据求多还是求少,在已知量的下面画出未知量,标上问题(如图5):

如此教学,让学生在实物线段图的基础上,抽象出真正的线段图,对线段图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线段图中,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求多的量要用加法,求少的量要用减法。可见,通过画图、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畅地明确数量关系的变化,沟通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二)画图明确“中间问题”

两步计算问题中,都隐含一个“中间问题”,是不少学生解决问题的“瓶颈”,需要教师帮其疏通这个瓶颈,顺利解决问题。如二年级教材中安排了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如图7):

教学时,可以先读题,再试着简化数学信息:总数90,已经烤了36个,一次烤9个。最后分析问题“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问题中有一个重要词“剩下”,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求剩下的用减法来解决的,因此“中间问题”也很快浮现出来:要先求剩下的,也给分析数量关系埋下了伏笔。教材安排了色条图,即简易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的雏形。低段学生还不具备根据题意独立画出线段图的能力,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先出示一长条,表示“一共要烤90个面包”,然后问学生:怎样表示“已经烤的36个”?学生会根据数量的大小分析出:90的一半是45,36还不到一半,那么色条就分成了一短一长两部分,接着依次在色条上出示信息和问题(见图8)。其实,在色条图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出示线段图(见图9),给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在完成了图示后,让学生看图再次分析,求还要烤几次,应先求剩下的面包个数:90-36=54(个),再把54个面包平均分,每次9个,需要几次:54÷9=6(次)。最后要求学生再列出综合算式:(90-36)÷9=6(次),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两级运算要先算减,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

三、推敲“简易设计图”,纠正操作错误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教材中的“图形的运动”板块做出了修改,如图10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

“剪一剪”的例题,以“解决问题”形式出现,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突破——突破了以往解决问题都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的局限,使得培养学生的“四能”的素材和案例更为丰富。同时,作为解决问题的配套练习(如图11),通过让学生剪出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对“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旋转”两个已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习题要求学生剪出4个头靠头、手拉手的小人,没有步骤提示,更没有方法讲解,只有一副“成品图”,要求学生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观察图形,逐步探索折纸的方法和画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总结、调整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因此这个动手操作的解决问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更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程。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三次试剪。第一次试剪,放手让学生观察后,自己尝试画和剪,允许出现各种错误答案,然后分析排除,最后得出两种正确的折法,主要目的是“确定折法”。第二次试剪前,学生已经总结出正确折法,所以本次试剪主要目的是“确定画法”。先通过观察的方法,分析出头的位置,然后再根据试剪后的错误,分析头断开的原因,从而总结出正确画法。教学片段如下:

1.观察思考,画法再探

(1)思考:画的时候头在什么地方

师:从第一次试剪我们发现不少小朋友剪出来的小人的头的方向不对,我们再重新观察习题,头朝哪里?

生:在纸中间的方向。

师:请你拿水彩笔在纸的中间画个小圆作记号。然后对折三次呈三角形状,观察水彩笔记号在哪,记号所在的地方就是画头的地方(见图12,13)。

(2)提出要求,独立完成二次试剪

要求:分析第一次试剪失败原因,思考:如何改进?

注意画法,同时思考:头是否朝中间,手是否相连。

第一次试剪成功的,思考:怎样画让剪出来的小人更漂亮。

2.剪后纠错,确定画法

全班展示汇报

第二次试剪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如图14中的“左图”和“右图”。

师:我们要恭喜已经成功的小朋友,下面让我们来帮助还需改进的小朋友,请观察左、右两图,分别错在哪?

生:左图的头没有画圆。

生:右图的头没有连在一起,剪断了。

师:是的,右图的错误,其实就像把手剪断的错误是一样的,头和手都要连在一起。(板书:不剪断,如图14)

最后进行第三次试剪。如果前两次试剪是“放”,那么第三次试剪就是“收”,适时收放,能让学生积极动手、充分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回望三次试剪,各具价值。第一次虽然错误百出,但分析出了正确的折法,调整方案;第二次试剪错误明显变少,只存在头和手是否相连的问题,通过再次分析与反思,再次调整方案;第三次试剪,迎来了柳暗花明般的成功。可见,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一步成功,关键是要让学生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调整方案,数学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深化与提升,数学问题也在思维碰撞中妥善解决。在这过程中,简易设计图功不可没。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问题、解答”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信息是问题的前提,是解答的必备要素;问题是信息的延续,是解答的必然指向;解答是信息呈现与问题取向指引的思维过程。适时开展“图式化”教学,正好沟通了三者间的关系,智慧地架起了从信息及问题到解答的桥梁,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出现,帮助学生有序思考,突破解决问题的重难点,有效地解决问题,真乃“图”到难点破,“图式化”的教学价值自然彰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務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一至三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第1版.

猜你喜欢

低年级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