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恺文化引领下乡土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8-01-26章秋雅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民族精神校本课程

章秋雅

摘 要:当下农村小学德育目标存在以下现状:没有梯度,德育方式过于单一,德育内容过于泛化,德育评价不够全面客观等。学校深入挖掘家乡名人丰子恺的人文资源,尝试将他作品里所反映的家乡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等资源整合,设定以“优者雅行”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制定以“体验探究”为载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立以“多维考量”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构架起乡土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价值体验,增强其文化自信,培养其家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农村小学;校本课程;乡土德育;文化自信;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1-0012-06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中着重强调,“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千年流淌的京杭运河水沉淀出了石门湾千百年来厚重的文化根基,艺术大师丰子恺是家乡的文化标杆,我们尝试通过课程寻找德育与子恺文化间的“可融基因”,从乡土农耕、运河古韵、红色历史等角度提炼出过去石湾人实干、敢于开拓、勇于担当的石湾精神,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设计出一个个以可供具体操作的体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以关注学生参与度为主要评价要素;逐步构建多元、多角度、多层次的系列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价值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一、设定以“优者雅行”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我们整合了《中小学生守则》和《道德与法治》等现有国家德育课程的目标,确立以“优者雅行”为学校的核心育人目标,提炼子恺核心育人理念的三个侧重点:乐善、好真、爱美,以此作为德育课程的子目标,以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为例,通过设定具体达标要求,形成循环上升、递进提高的德育目标体系。(见表1)

二﹑制定以“体验探究”为载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应同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我校以“农耕蚕韵——运河遗韵——红色乡韵”三个德育模块为例,通过探究德孝耕读,传承石湾人“躬以养身,读以明道”的勤勉精神;通过体验由运河文化孕育出的非遗艺术,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意识;通过对“红色乡韵”的调查走访,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继承石湾人实干﹑敢于开拓﹑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一)以“乡土研学”践行耕读传家

石门,一个因“吴越相争,垒石为门”的历史典故而得名的小镇,她有着水乡钟灵毓秀的“灵气”;有着历经劫难从硝烟中抽出新芽的勇气;更有着石湾人凭借双手耕耘天下的“底气”。我们尝试架构贴近学生喜好的“农耕蚕韵”乡土实践学习版块,以研学走读的形式努力让学生领悟世代石湾人“以勤为本,凭借双手,耕耘天下”的劳动观。

1.课程主题:依学生能力起点而定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各学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以及教育人群全覆盖。我们尝试结合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在实践土壤里真实感受古镇文化之魅力,又兼顾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分年级确立以下课程主题,将各主题研学内容细化到每学期,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见表2)

2.实践地点:依地方文化价值而定

由于石门湾的农耕和蚕桑文化有明显的季节性,需到农户家里和田间地头反复观察,为此,学校又确立“耕读传家体验活动”。我们努力把德育的教育场所从学校走向田地,将它作为学生德育的校外活动基地。(见表3)

(二)以“人文鉴赏”奠基人生格局

众所周知,丰子恺所创造的文化便是悠悠古运河孕育出的璀璨明珠,作为集书画、文学、音乐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的“精气神”弥漫在他充满情味的文艺作品里。学生在研读其作品时更受其精神气节的感化,通过“运河遗韵”这一人文鉴赏课的形式,将子恺的爱国情怀,非遗艺术所传送的真﹑善﹑美,以及世代吴越儿女谦卑、仁爱、达观的处世心态辐照进学生心底,激励学生塑正行,修身心,叩心门,奠基人生格局。

1.以“情怀”微课塑正行

“情味子恺”课程是传播丰子恺人文精神的课程。以“故乡之情”“情系童心”“护生情缘”“情味一生”四个主题系列微课的形式分节讲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透过他童年的生长环境、求学的经历、任教的故事、办学堂出版青年刊物的经历,来领略一代大师“人生短,艺术长”的精神风骨,将子恺一生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精髓文化化作修正学生人格品行的精神养料。

2.以“非遗”传承修身心

在丰子恺的作品里,有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表现出对家乡土沃丰饶的赞美,对家乡多彩民俗的眷念。三跳和麦秆画是家乡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我们学校在2014年被同时命名为三跳和麦杆画基地学校,我们把社团活动升级成课程,把这些乡土遗韵编进教材,让其文化成为育养身心的乐土,走进学校的麦秆画院,一幅幅学生漫画就是一个个学生的故事,一笔笔线条就是学生童心最真实的体现。走进三跳民艺教室,在嘀嗒三跳板的敲唱念白里,学生认识了伟大的人工运河,理解了三跳曲艺是为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非遗文化的课程实践也是对学生“真善美”的人文熏陶。

3.以“育心”辅导叩心门

丰子恺倡导尊重人的本性,以美育代替宗教,推崇心的教育。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增加,班级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厌学或行为偏执的现象。子恺育心辅导课程就是通过家校共育、节日文化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缓解学业压力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自己,培养其积极阳光的学习心态。学校还为每班学生配备“育心”辅导手册,里面有子恺的育儿故事,还有由学生记载的本班學生的美德事迹。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生活中的人性美,借助“正能量”辐射,培养健全人格。

(三)以“红色体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证明,将红色德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石门湾作为桐乡境内第一个党组织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红军女将张琴秋,革命先烈池耕襄、陈丹华,黄埔女兵谭乐华,以及抗日战争中奋勇杀敌的62师。这些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借红色历史助推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红色校园环境建设,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实现环境育人。

(1)创建校园红色宣传阵地

橱窗、宣传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围绕“红色教育”这一主题,把活动中评比出来的优秀作品如,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优秀作文等定期展出,让每道墙壁会说话,让每一道墙壁能育人。教室“红色”环境的营造,可以在教室角开辟出“石湾革命烈士角”,定期刊出石湾革命事迹的黑板报,建立“班级红色图书角”,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历史,感召革命精神。

(2)营造校园红色活动阵地

结合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清明节,开展“弘扬先烈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在“七一”建军节开展“石湾儿童心向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建队节开展“光荣入队,做革命接班人”活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沿着62师的足迹,重走抗战路”活动。此外,学校每月举办“红色主题周”活动,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晨会和午间播放红色歌曲或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每个班级学唱一首“红歌”,观看一场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组织“石湾名嘴宣讲”“红色小歌手”比赛,发挥文艺活动的作用,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2.将红色精神融进学科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校将国家课程教材中蕴含民族精神的教学内容与红色精神紧密结合,如编制语文拓展课程《琴秋小讲堂》以及品德拓展课程《红色热土》。在这些课程的实施中,任课教师也需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反思,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会,举行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比赛,编制优秀教案集等。把活动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召开主题班会,如:“手拉手、心连心,我为烈士添光彩”“清明时节忆先烈”等。

3.从石湾特色追寻红色记忆

社会实践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我们将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变为主动地利用社会的作用,以此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根据石湾独具特色的地方名,我们可以开展地名寻源的实践探究,通过调查采访、文献查找挖掘这些地名的由来和相关的历史故事,感悟石湾人抵御侵略的不屈斗志。(见表4)

三、确立以“多维考量”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保证,也是巩固德育效果的有效保证。我校坚持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一体化,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 以“三多”提升学习效度

针对以往的德育评价比较主观、不够客观全面的现状,我校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采用“三多”评价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纵向比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具有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

1.多尺度评价

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建立各项目活动开展情况反馈表,全方位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任务学习的情况以及认知提升的情况,同时推行成长档案制等,注重多尺度的过程性评价,目的在于面向全体,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

2.多角度评价

除了倡导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还可以将同伴互助评价和家长满意度相联系,拓宽评价的途径,可以结合网络问卷、校园采访、社区实践途径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使评价的角度增多,评价也能更为客观。

3.多形式评价

学校为学生搭建各式展示自己收获的平台。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即时展示评价,即课堂上随时随地的展示、校园的橱窗、海报展示等。二是媒体展示评价,即在学校定期的校园广播“子恺少年”节目,在学校微信群以及以各级各类的网络新闻形式进行展示。三是现场展示评价,即在学校艺术节集中为各个项目的优秀学员搭建平台,鼓励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二)以“两重”促进开展力度

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发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管理。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注重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和研究课程的能力;要关注过程优化,努力提高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在拓展性课程的教师评价上,还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常规

依据拓展性课程教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注重教师的常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如备课本、学生作品、过程性资料、學生取得的成绩、经验总结等),优化教师拓展性课程教学管理的过程,发挥好小组作用,提升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2.激励提升

注重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组织优秀拓展课程、优秀拓展导师评比等活动,量化课程开展中的成果评比,激励教师搞好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升拓展性课程的认可率和满意度。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借乡土德育课程将子恺文化作为刷亮学生人生底色的精神养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孜孜追求。同时,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美)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 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1).

[3]钟启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3,(11).

猜你喜欢

小学思想品德民族精神校本课程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