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真学构建洋溢语文味的课堂

2018-01-26王铭锋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可视化语感素养

王铭锋

摘 要:语文课堂要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指向真学、经历真学、收获真学,回到原点,体现语文的本色。语文味的课堂要保证和呼应学生阅读主体,以善读促真学、以能言促真学、以敏思促真学、以巧问促真学,用符合语文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正视语文学习的常态,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要求,构建起洋溢语文味的真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味课堂;语感;素养;可视化;憧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1-0033-03

学科教学有学科的属性特征,语文课堂要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真学,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生机盎然、让学生拔节成长。语文课洋溢语文味是语文课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基础。体现语文的本色,让语文有“温度”,指向真学、经历真学、收获真学,语文味的课堂保证和呼应学生的阅读主体,回到原点。

一、以善读促真学

指向真学的语文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书声琅琅、声情并茂、诵读涵咏、入境品味,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没有或少有书声的课堂不应该是语文课堂,没有或少有动情朗读的语文课不是一堂良好或达标的语文课。朗读让学生感受和还原有血有肉、丰满水灵的文本,让学生真实经历着学习化入血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触摸着,品味着。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积淀着语感,丰富着体验。

例如,《少年王冕》一课中有一段母子对话。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只有反复揣摩诵读这段对话,王冕的善解人意、孝顺懂事才会跃然纸上。

教学中学生需善读,真正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入境读,细致品,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适当的选择可让学生乐读,善用读的方式让学生学语文,巧用推进式多样化的朗读唤醒学生学习认知,调动学习积极情感。特别是对经典作品的读诵,读出味道,发挥出读的好效果,“读”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能言促真学

指向真学的语文课堂是抒怀能言的课堂,让学生有话说,有说话的机会,学生想说、可以说、说得出、能说好、相互说,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体现语文学科属性的课堂。学生说就是一种表达,就是对语言的运用。学生不想说,不愿意说,提不起说的兴趣;或是学生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或是学生没有高质量的说,缺乏深度思考的说;或是学生只说欠听,缺少多向度、有交集的对话交流;再如学生没有形成认知或情感冲突,形不成辩论交锋的场面……如此种种,这样的语文课还真算不上语文课。

例如,教师在教《送别》组诗时,让学生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景中不舍情;自读《送元二使安西》,自悟景中担忧心;小组合作学习《送梓州李使君》《送灵澈上人》,体会诗人的释然与憧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同样是送别诗,诗中有不同的送别情。同样是借景抒情,但选景因情而异。学生读古诗、找景物、悟情感,教师还提供了刘长卿等人的背景资料。异中求同,同中有异,学生在细读体会、反复比较中对送别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在交流中一次一次有新的发现,新的发现又激发了学生交流一首又一首詩的兴趣。

指向真学的语文课堂就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条理清晰说、探幽索微说、追根究底说。抒怀能言的语文课堂说的是真情实感,讲的是有理有据、盼的是生成生发、靠的是求新求变。语文课堂上只有学生抒怀,才能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展开,语文的深度学习因循渐进。

三、以敏思促真学

有思考的深度,才能获得真知。学习是有梯度的,思维是有高阶层次的。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等浅层次思维上,要向更深处探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抵达语文的核心素养。没有思维强度的语文课不是高质量的语文课,停留或徘徊在低阶思维水平的语文课谈不上真学。

例如,在学完《海伦·凯勒》一课时,学生心中应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海伦·凯勒形象,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应该要有自己的理解。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敏思:如果请你写一篇介绍海伦· 凯勒的文章,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学生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或什么样的句子作为标题,体现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交流中,一些体现个性化理解的题目迸发出来,《传奇的一生》《命运的微笑》《成功的阶梯》《自由的心灵》……教师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陈述己见,感悟交流分享。从而使海伦·凯勒的形象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学习课文所带来的感动深深植根在学生心中,学习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真学课堂要确保思维的流量,提升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思考,让思维可视化。

四、以巧问促真学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问的。学生提出问题有时比回答问题更为重要。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同时教师在组织学习时也要优化问题,既引导学生学习渐入佳境,又给学生设计问题提供样板和示范。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老师的提问,尤其是课堂上即时性的口头提问。

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时,指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师一步步抛出了问题,学生既思考着“答”,也体会着“问”,又享受着真学的过程。教师在提问前还卖了关子,学生兴趣高涨,没有在问题中沉没,而是在问题中成长。教师告诉学生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作者起了这么美的题目,请大家猜这个题目当中藏着几层意思。学生先猜第一层的意思,体会到是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交流第二层意思时,教师通过“你们觉得课文中谁最像这片花瓣?”“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像这片花瓣?”“这个香味已经飘进了谁的心里?”“这个香味还飘进了谁的心里?”等逐步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个过程是真学的过程,是在问题导引下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问题支架让思路清晰醒目,严谨的问题逻辑让学习明澈透彻。

问题设计既是教的需要,也是学的需要。问题实施既推进了学,也示范了学。问题教学既要梳理答,也要梳理问。教师巧问促进真学,学生巧问学会学习。主动提问自觉学习。这样的契机无处不在,但把教师巧问转化为学生巧问的资源与路径的意识仍需加强,要努力提高学生提问的发起度,让学生学会定位思考的方向。

把阅读还给学生、把研究还给学生、把讨论还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语文味的课堂一定是真学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一定离不开语文味。用符合语文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语文,正视语文学习的常态,指向了真学,也遵循了规律。用非语文的方式,必定会丢掉语文自身的魅力,不会读书,不会倾听,不会交流等语文学习杂症恰恰就是种瓜想得豆的结果,没有语文味,不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要求,何谈语文的真学课堂!

猜你喜欢

可视化语感素养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