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契合研究

2018-01-25王希顾祎

绿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王希 顾祎

摘要:指出了在适应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存在高等教育质量观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环节脱节、考查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关联度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被忽视、资源共享率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为深化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等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235-02

1 引言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中心,涵盖周边8个城市,构建了湖北乃至长江中游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它位于湖北省中东部地区,长江自西向东从城市圈东部穿过,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高速发展的城市圈经济必然离不开各领域人才的输入,而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于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短短数载全国大学生人数翻了一番,截止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超过1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化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至2007年,全国大学生人数从最初的212万人到超过了2700万人[1],庞大的待就业群体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传统教育观念与现实的错位,促使着新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的树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与协调。

2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形式:第一种,紧密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双创教育和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型[2];第二种,成立专门的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3];第三种,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强调点面结合,贯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與创新教育理念;第四种,以创新创业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4]等为基础,重视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的模式。

自《追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欧内斯特·博耶的大学教育质量观评价》的发表,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也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推向了高潮。

2.2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第一,守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一方面受到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则受到来自高等教育观念的限制[5]。对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用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是不太合理的,也有失偏颇。实际上,城市圈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复合型人才、技术人才。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才的培养。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未在各教学环节中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往往更多的关注课程教学的内容或者活动内容,较少关心这些教学环节是否能实现培养目标,或者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如此,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空喊的口号,而课程本身也与人才培养目标缺少了关联性,各个课程之间更是缺少了统一构建的体系。当然,不乏少数关注到此问题的教师,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常常得益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仅能形成较为模糊的目标实现意识[6]。

第三,学生考查方式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关联度低。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较高关注导致学生考查形式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相关,而与目标关系较小。尤其当教学活动缺少目标性的引导时,人才培养的目标关联度则表现的更低。

第四,单门课程的关注度过高,而忽略了课程整体效益。高校在课程建设中,被关注的课程往往是那些投入了大量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而疏忽了对课程总体的关注和评价。这种倒置的现象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重要教育理论相违背,也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原则。这也导致了各大学尽管都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但各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松散的问题。

第五,教学方式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不协调。教学方式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未能得到综合的研究与利用,导致如今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目标和内容无法构建清晰的联系。同时,在封闭室内进行的教师个人发挥的传统教学形式也桎梏着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

第六,课程体系相对封闭,优质资源共享率偏低。尽管当前各高校开展了深化内涵教育改革,但教学内容的改革却不完善。明显表现在:首先,可选用的经典教材较少,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其次,同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人才培养质量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最后,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机制不健全,传播范围受限。

第七,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主观能动性较差,自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考评政策上倾向于对科研成果的考核,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工作中去,无暇顾及教学工作。

然而,这些问题并非我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7]。由此可见,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已然成为世界的共同课题。

3 双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契合的探索

3.1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早期的规模扩张到如今的质量提升期,不断的深化内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需要以发展的质量观为核心,大力推行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适应性质量观与特色化的质量观,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国际化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能够成为我国的主流质量观,这与我国经济社社会发展的长期主题密切相关。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而且,区域经济的个性发展必然推动特色化质量观的建立。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开拓国际化视野,因此,国际化的质量观也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没有目标的课程学习将会有害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8],因此,制定与高等教育质量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空喊的口号,就需要关注到培养目标对各课程和教育教学环节的引导性,并用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国际化质量观去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2 建立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了推进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合适的人才保障制度与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1)在研修学分制度方面。可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需要完成此部分的学分研修方可毕业。与此同时,学校应完善弹性学制制度,允许调整学业进程等保障措施。

(2)在综合评价方面。结合创新创业项目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比如,将研究过程记录纳入考核范围,重视过程化考核与管理。

(3)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校企联合创新项目的开展、投入经费、场地等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

(4)在奖励机制方面。学校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措施,提高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双创人才培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双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5)在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方面。加强创新创业项目过程化考核与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建设一个长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成果的转化后市场化效果的反馈,而不是简单的以文章数量、专著数量等方面对项目质量进行分析。

3.3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要想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的主要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加强区域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产学研项目的合作。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导,实践教学以合作单位为依托,增加实践应用课程的学时分配比例[9]。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深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企业兼职专家、客座专家等都会受到时间、政策方面的限制而不能直接与学生长时间交流、接触,因此高校培养自己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3)改革常规教育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翻转课堂”[10]。加快慕课建设的推进工作,有利于学生整合碎片化的时间,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4)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增进学术交流。结合中外教育教学优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增加教师与学生出国交流、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拓展教师与学生视野,增进学术交流。

4 结语

要推动武汉城市圈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的探究与实践,就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增强产学研的合作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硬件基础平台和师资保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中外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交流,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只有如此,不断总结在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科学地培养出适应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海霞.高等教育质量观: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汉强.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层段结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 5(3):42~43.

[3]董志霞.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58~60.

[4]董婷,王 唯.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1):41—43.

[5]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44—51.

[6]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7]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邓红,李听照.我国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与考试,2017(5):77~82.

[10]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4(7):26~30.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