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野草》中的孤独与执著
——以《过客》和《这样的战士》为中心

2018-01-25刘慧子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无物老翁过客

刘慧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论鲁迅《野草》中的孤独与执著
——以《过客》和《这样的战士》为中心

刘慧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代表作品《野草》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这部作品是时代与历史的产物,批判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封建精神文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能窥探出作品主人公及作者内心深深的孤独与执著之情。本论文以《过客》和《这样的战士》为中心,着重对这两篇散文诗进行分析。

鲁迅;过客;战士;孤独;执著

一、《过客》中的孤独与执著

《过客》是一篇短小话剧形式的散文诗,写于1925年3月2日。全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颇富象征色彩,读来令人深思。作品在开头首先介绍了一下时间,地点,登场人物以及周边的环境。时间是“或一日的黄昏”,并没有具体日期,地点是“或一处”,也没有介绍具体的场所,而登场人物只有三个人:老翁、女孩和过客。在黄昏之下,这三人的背景略显得有些孤单。再来看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句子当中出现的“杂树”、“瓦砾”、“荒凉破败”、“丛葬”、“痕迹”、“土屋”、“枯树枝”这些词都是没有任何色彩的词,给人的印象是十分灰暗的,寂寞荒芜的,因此,也给整篇文章奠定了一种沉重的基调。

在这片荒凉破败的旷野上,一位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过客从东面的杂树间踉跄走来,他“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1]过客的这种形象俨然是一名破烂不堪的一无所有的流浪者的形象,以致于女孩把他当成了乞丐。但是,他虽“状态困顿”,而他的身上却透露着一股“倔强”。他的倔强在这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听老翁让他回去或留下来不再前进的劝阻,二是拒绝了女孩送给他包裹伤口的布片。老翁对过客进行了多次劝说。一开始让他回转回去,“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老翁认为前面是坟,而与它相对的东面“也许倒是于你们最好的地方”,继续前进的话不一定能够走完这条路。但是在过客的眼里,他的态度是坚定而执著的,他的表现是“……(沉思,忽然惊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因为回到以前的地方,就如同回到牢笼中一样,只会受到压榨、剥削与欺凌,自己的血也被别人当做水拿去喝掉,所以尽管知道前方是坟,过客仍然要坚定地前行。接着,老翁进行了第二次劝说,“太阳下去了,我想,还不如休息一会的好罢,像我似的。”过客来的地方正是老翁最熟悉的地方,而现在老翁选择了原地休息,没有继续前行。看到过客如此疲惫,老翁劝说他休息一会儿,也许过客一旦选择休息了,结局就会同老翁一样,不再理会“前面的声音”,一直停留在这间土屋这儿,直到生命的尽头。过客的思绪一时被拉到了老翁那边,他沉思了一会儿,但是很快就清醒过来,他“忽然吃惊”,倾听着前面的声音,再一次坚定而执著地说“不行!我还是走的好”。但此时的过客因为在充满黑暗和荆棘的道路上经历了长期的跋涉和各种苦难的折磨,他的脚早已经走破了。于是小女孩递给他一块布片包裹伤口,但是他却拒绝了女孩的好意,他说“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过客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小女孩的好意,是为了不愿给自己增加负担。对于他人的布施,虽然心存感激,但是若是接受的话,就容易沉溺在别人的感激与怜爱之中,从而削弱了自己前行的意志。因此,过客不愿意接受,他仍然要孤独而执著地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而当过客把布片还给小女孩的时候,女孩却不要了。她让他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但过客说“但这背在身上,怎么走呢?”于是老翁又进行了第三次劝说“你息不下,也就背不动。——休息一会,就没有什么了”。而过客的反应仍然同前面两次一样,“(默想,但忽然惊醒,倾听。)不,我不能!我还是走好”。最后,老翁又对过客进行了两次提问:“你总不愿意休息么?”“你总还是觉得走好么?”,对此,过客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意志,最后“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由此可见,过客的执著之心并不同于一般人。

在这里,过客是一名执著的探索者的形象,但是“《过客》中的探索者形象,明显地流露出了孤独的心境”。[2]在他那副坚定而执著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孤独的心。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没有一位同行者。他要独自忍受一切痛苦,听着前面的声音,向着夜色茫茫的野地走去。

“很明显,过客的这种孤独的心境,反映了鲁迅自己在寻找革命道路和新的战友过程中,由于没有摆脱旧的思想羁绊所产生的寂寞彷徨的感情。但是,困顿倔强而又疲惫孤独的过客,没有悲观,没有颓唐,没有因孤独而停下自己的脚步。”[2]正如鲁迅说过的那样:“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二、《这样的战士》中的孤独与执著

《这样的战士》创作于1925年12月14日,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野草〉英文译本序》)的,他刻画了一位孤独但却清醒而执著的手执投枪的叛逆者的形象,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以及依附于北洋势力的文人学士们的虚伪与卑劣。首先,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介绍了这名战士的装备。“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蒙昧的非洲土人却背着先进的毛瑟枪,疲惫的绿营兵却佩着有威力的盒子炮,这在鲁迅看来有一点滑稽。正如一些文人一样,他们其实并不熟悉西方的理论,但他们却去一味地追捧和维护。而这名战士呢,他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他只有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但是他却不像受殖民主义雇佣的非洲土人那样蒙昧无知,也不像清王朝的绿营兵那样疲惫无力。他走进战场,但是他看不到敌人,“无物之阵”中“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本可以和敌人真刀真枪、刀刀见血地拼杀,但是“无物之阵”中却没有这种真正的敌人。好在这名战士的头脑是清醒的,他知道这“一式点头”不是朋友们的赞许,而是他们“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并且他们的头上有各种各样的旗帜和称号,“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还有各样的外套,和绣出的各式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等等。鲁迅走进了一个奇怪的阵地,这些好名称好花样其实就是当时包围着鲁迅的文坛的氛围。当时他正和这些学者文人打交道,而这些人给他的印象就是一副温良敦厚的假脸和正人君子的样子。可是鲁迅并不认同他们,他想要挣脱这种氛围,正如这名战士一样,面对这些虚伪的称号和花样,他并没有受到迷惑,而是“举起了投枪”。但这些人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中央,是公正的,就连他们自己也深信如此。于是这名战士举起了投枪,“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他们说了假话,以偏打偏,就打到了他们的痛处。于是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倒地之后的这些慈善家、学者、文人们并没有被击溃,地上只剩下一件无物的外套,其中“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战士掷出了投枪,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但却打不死他们。所以这是一种绝望的战斗,但是这名孤独而执著的战士并没有别的选择,正如鲁迅一样,他知道他的批判面对这些“无物之阵”里的敌人是没用的,因为他们还会借助其他的力量让自己在另一个地方卷土重来,但是他只能把他的投枪掷出去,而且坚信可以命中他们的要害,不过也仅此而已,并且社会舆论还并没有完全站在鲁迅这一边,因为这时他成了“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可是他仍然要战斗,“但他举起了投枪”这一句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一共出现了五次,作者运用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刻画了一位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的战士形象。尽管他赤膊上阵,没有任何防护,尽管他受到了伤害,但是他必须得忍受这些伤害,然后不停地举起投枪,以至于没有力气进行战斗。他一直像个轮回一样,在屡战屡败的过程中坚持着,直到老衰寿终,直到最后一口气。最后在太平的境地里,他仍然举起了投枪,此时已不是肉体上,而是精神上的他举起了投枪。

三、鲁迅的孤独与执著

《过客》中的三位登场人物分别代表了从生到死的路上不同人的生活态度。老翁知道前方是坟墓,知道反正早晚都逃不过死这条道路,于是选择了停止,在这里,他是绝望的化身。而女孩却在坟地里看到了许多野百合,野蔷薇,她看到的是生命的绽放,而不是凋零,因此在这里她是希望的化身。对于过客来说,他知道前方是坟墓之后,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他并不认为那里就是终点。他听着“前面的声音”,带着满身的疲惫与伤痕,毅然决然地前进。在这里,他是与绝望反抗的化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客的这种孤独困顿但却坚定执著的探索者的形象,不正是鲁迅自我精神的写照吗。“这个形象身上,容纳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十多年里,对革命队伍的聚合、分化和革命道路的上下求索所作的观察和结论。过客的形象明显有鲁迅自己的影子”[2]。鲁迅与过客一样,他的身上有着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尽管处在现实与理想,黑暗与光明的矛盾之间,他仍然要做一名前行的猛士。

而在《这样的战士》当中,我们看到这位战士身上所具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韧性战斗精神,尽管只有他孤军奋战,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断地举起投枪以击溃敌人。这里面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孤独与执著的情绪。鲁迅一向主张用革命的文笔同虚伪中庸的敌人做战斗,以撕破这些文人学者们的假面。“这样的战士是鲁迅一生奋斗的写照,对于无物之阵,他进行不懈的揭露与反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冷峻的观察者,独立的思考者,深刻的怀疑者,彻底的悲观者,绝望的反抗者。孤独者的韧战是鲁迅一生奋斗不息,永远进击的真是写照”。[3]

[1]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30.

[3]杨占富.孤独者的悲情韧战——《野草·这样的战士》解读[J].云南电大学报,2011,12,13(4):59.

刘慧子,安徽桐城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I210

A

1006-0049-(2018)01-0060-02

猜你喜欢

无物老翁过客
何 芳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唱唱不下去的歌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尘世中的过客(外一首)
“惚恍”是什么状态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