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对策的研究*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院校高职

文 乐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对策的研究*

文 乐**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传播形式,也就是微文化传播,微文化是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微文化传播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功能,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放大器,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

微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职高专;传播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其中,作为核心的共享发展理念蕴涵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反映了时代精神,明确了中国道路探索的方向,阐明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执政党的特殊历史使命所具有的实践理论和价值取向,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摇篮,技术革命大力的推动了信息共享,传播已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当代大学正值价值观念、思想文化、身心健康的敏感时期,高职高专学生比较容易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接受新兴事物。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微文化相关概述

(一)微文化概念界定

“微文化”这一概念属于新兴词,直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传播的效率。以“微”字开头的词语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微视频、微时代、微公益、微电影、微访谈等等。信息的获取与传播给思想、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微”具有细小、稍微、精妙、不明、隐匿等含义,就目前通过互联网搜索来看,百度百科词条有符合本课题研究的概念解释,即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因为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①。在经过数据的分析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微文化可以理解为:伴随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注重个体行为和微观发展的行为模式。微文化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双向互动性,强调个体主导性,形式简单多余,传播面受众面广。

(二)微文化传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对策的研究问卷调查中,问卷发放360份,回收354份,回收率为98.3%,其中有效问卷为351份,有效率为99.2%。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34人,占总人数的38.2%,女生217人,占总人数的61.8%。在年级分布中,大一200人,占总人数的57.0%,大二151人,占总人数的43.0%。在专业背景中,理工类专业179人,占总人数的51.0%,文史类专业172人,占总人数的49.0%。调查对象年龄为17-22岁,平均年龄为19.22岁。总体来说,结果比较理想。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进行以下分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微文化的应用类型了解不清:使用但不了解的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8%;熟知的仅为15%。具体到应用类型:前二名为微博、微信。调查数据显示有92%的学生拥有个人微博账号,经常使用的为48%。可见微博的应用已占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调查问卷中涉及日常上网使用的媒介时,前二名为手机、电脑。手机的使用则达到52%,这表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虽然大学生微文化应用较为普及,但从应用效果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并没有客观认识。

二、微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较为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挫败感,导致入学后现实与理解的落差感较大,抱怨学习压力较大的同时,却又不愿主动解决学业难题,流露出厌学情绪。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热情不高,面对学业压力及就业迷茫的同时,极易出现消极、倦怠、颓废、抑郁、丧失信心等状态,这些现象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

2.性格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具有一定的自我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大多数的学生善于表达自我,注重个性独立。在问卷调查中显示,有32%的学生结交新朋友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有26%的学生对人际交往较为困惑,而宿舍人际交往是最大的困惑。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易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

(二)微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的关系

1.微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积极影响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并不断被广大群众吸收、理解、运用。运用到高职院校,通过传播媒介,弘扬、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师生内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十分新鲜,青年学生也在社会思潮中寻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思想武器。在调查中显示,在高职院校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因中因“课程学习而了解”占64%,因“主动了解而接受”占3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调查对象中占一半以上的学生由外在原因作为驱动去认知马克思主义,高校学生因马克思主义内在吸引力而接受的比例占少数。

存在于青年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大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被动接受,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讲座、学术报告等,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说教者”角色与当前青年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求知识、注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等优点应如何走向平衡?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大众传播“三功能说”。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互联网越来越广泛地实现社会化的发展时,利用微文化进行传播,不仅扩宽了传播的渠道,还能通过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达成有效的沟通桥梁。青年学生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受众者,传统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而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已成为现如今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命题。微文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往互动,通过接收—理解—反馈,受众能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增强互动性,拉近事实与受众者的心理距离。

2.微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微文化产物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消极影响。微文化有着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有着巨大的区别,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势必受到严峻影响。一是传播环境,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递早已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在问卷调查中显示有78%的大学生每天查阅智能手机信息2个小时以上。被调查者中每天定期有62%的用于网络聊天,48%的用于微博,52%的用于查阅时政新闻。微文化传播在更好满足大学生课余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谣言、信息垃圾等不良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主流价值观,使得传播马克思主义舆论的正能量淹没在冗杂的信息“噪音”中。二是传播主客体,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点对点传播,传播的主客体界限渐渐模糊,传播的发布者同时也可以是传播的接收者,消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青年这一时期,大多接受能力强而辨别能力弱,往往更容易接受网上的信息从而排斥实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下的传播界限模糊弱化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力度。

三、微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播对策

(一)营造和谐氛围,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微文化发展

微信、微博、微公益、微电影、微访谈等微文化现象在现如今已然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文化理念、文化观时,多次使用了“文化自信”一词。文化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一是从传播主体方面。作为信息传播方,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提倡的先进文化,对于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要及时发现并处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②高校课堂和教材是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严重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二是从受众者方面。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微文化的传播特性,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人都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潜在的精英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善于利用好新媒体,把微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利用微文化给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营造和谐的互联网氛围。

(二)加强阵地建设,重视微文化载体功能

一是高职院校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术等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建设,高职院校要思考如何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中的教育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当前我们在高职院校建设中需要真正思考和探索的具有全局性指导性意义的重要问题。

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不能忽略视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和的培养,意识形态工作是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师担负者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教师需深刻把握高职学生特点,了解授课对象的学情,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授课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教育者、管理者要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善于学习、思考总结,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方式。

(三)加强学生群体自治性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学生时代作为人生的关键时期,学习理应为首当其中的任务。现今,有部分学生群体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不仅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留恋于虚拟网络,低头一族在校园更是普遍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利用上课时间使用便携设备玩网络游戏、刷微博、聊微信等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业,更加影响个人未来前途。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仅依赖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更来自于学生的自治性。将个人成才与学校建设、国家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拒绝不良生活习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在校期间及长期规划,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培养高尚品质,做有德之人。时刻关心国家发展,将个人价值的提升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注 释: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96%87%E5%8C%96/9330120?fr=aladdin.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1]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高等教育与研究,2012.

[2]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3]刘锐.2001-2010: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前景[J].国际新闻界,2011.

[4]陆士祯.从青年发展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

*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研究课题(MZY1606)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文乐(1987-),男,四川绵阳人,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任职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356.1

A

1006-0049-(2018)01-0014-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院校高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