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育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思考

2018-01-24高慧娟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高中生核心素养政治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高中政治课程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如何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政治教学中是值得每一位政治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四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分别阐述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

素养是人们在后天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养成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品质。所谓学科素养,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政治课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重要的德育功能,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渗透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一、 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学生

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就是通过政治教学,让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贡献。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学生要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政治常识,在学习和了解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我国政府和整个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整合时政热点资料,如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和科技成就、也门撤侨事件、萨德事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新党章修改及国家领导人重大外交活动等,以这些时政热点为材料创设情境,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重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学生在选择材料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增强对国家制度、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维护国家利益。此外,在学习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化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让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 科学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性的学生

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学生学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性思维和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巧设疑阵、巧设矛盾,环环相扣,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辩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入教学高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只有积极思考,乐于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为提高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哲学中,我们在学联系的多样性时,提到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这一哲学原理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与自身相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就需要他们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可以借助高中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让他们去思考和总结,比如通过写一篇时政评析小论文,来指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三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手段的飞速发展,拓宽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渠道,同时学生也会面临信息泛滥、舆论混杂的局面,那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成为学生成长的负能量。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些“不良信息”为素材,对学生开展反面教学,引导他们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在全面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理性认知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 法治意识——培养守规矩,有道德的学生

增强高中生法治意识,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帮助学生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主动投身于我国法治建设,做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和捍卫者。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是最丰富的。比如在经济生活中涉及消费者与经营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国家财政与税收、市场竞争与市场秩序等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在政治生活中涉及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党行为准则等法律规定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些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虽然不全面不系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师可以拓展课堂内容,运用和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件,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二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以法治有关问题为切入点,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会依法依规办事。三是教师将法治意识的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如组建法学社团、模拟法庭、参观法院、举办法治知识竞赛及法治知识讲座、在社区做普法宣传等。形式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既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宣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素养,树立法治精神。

法律红线不能触碰的同时,更要守住道德底线。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形成一种道德自觉。高中政治学科中的文化生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很多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既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在无形中产生道德认同,进而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

四、 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学生

培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通过合法的途径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高中政治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条式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高中生如何在公共生活中行使权利和享受义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讲授知识点,将课本中的知识点生活化。比如在讲授民主选举时,就可以模拟村委会选举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分工合作,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自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的同时深刻体会如何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审慎投票。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材料背景,举办主题辩论赛、模拟听证会等活动,鼓励高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上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把意见向有关部门传达,让他们进一步体验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和规则,不断增强高中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提高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能力。

此外,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知识灌输,还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比如不乱扔果皮纸屑,不破坏公共设施,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坐公交车要排队、公共场合不应大声喧哗等,高中生不仅要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要带领和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切身体会作为一名公民,要有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努力把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中。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应该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寄.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要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7(6).

[2]盘登伟.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養的探讨[J].教育论坛,2018(1).

[3]王跃进.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特性分析与培育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

[4]谢先念.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4).

作者简介:

高慧娟,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中心长庆二中。

猜你喜欢

高中生核心素养政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