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激疑 点燃思维的火花

2018-01-24王海燕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点燃质疑

摘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抓好质疑环节呢?我认为应抓好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1. 抓空白点质疑;2. 抓疑难点质疑;3. 抓矛盾点质疑。

关键词:质疑;激疑;点燃

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抓好质疑环节呢?我认为应抓好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

一、 抓空白点质疑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选自名家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非但不是缺陷,反而能为我们留下想象、争论的空间。而这种想象和争论,又能使我们更好落实听说读写训练,从而让课堂上留下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深入领悟,引导学生质疑,进行“补白”,将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之感。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教材《第一朵杏花》时,在教学到“竺可桢爷爷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清明节”时可引导学生质疑:在竺爷爷的笔记本上,还记录了一些什么资料?这就生发了学生的讨论。孩子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有第一次蛙鸣的时间;有的说有第一只燕子飞回来的时间;有的说有第一次打雷的时间;有的说有第一次下雪的时间……这时老师就在孩子们的讨论基础上总结:是啊,正因为竺可桢爷爷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确观察,及时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才写下了《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气象研究方面的专著。这就通过引导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 抓疑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疑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孩子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的情境,以淡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教材《菩萨兵》时,当学生在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后对课文中的一段话“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感到疑惑不解,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分析、推理,学生明白了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 抓矛盾点质疑

作家写文章力求完美。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也往往要体现出其深意。有的课文中就暗含着一对对“矛盾点”,而这“一对对矛盾点”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打破段的束缚,从全文着眼,通过品位、对比、判断重点词句,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一对“矛盾点”,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为全文的学习打开“突破口”。

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教材《黄鹤楼送别》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处质疑:黄鹤楼是天下名楼,古时候长江是主要的交通要道,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川流不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这样就用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在李白的眼中和心中只有好朋友孟浩然一个人,所以他的眼中只看到孟浩然坐的一条船,一切的美景和热闹他都看不见,更无心欣赏。这个“孤”字其实也是诗人内心因好朋友孟浩然要远行而产生的一种孤独寂寞之情。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版第九册教材《少年王冕》时,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母亲让王冕弃学放牛,王冕对母亲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放牛,倒还快活些。”学生此时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我就引导学生质疑:王冕在学堂里真的“闷得慌”吗?是不是他不想读书了?学生在讨论时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类同学认为王冕并不是真的“闷得慌”,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母親,让母亲不要太伤心,他其实很爱学习,这从后面他边放牛边看书就可以看出来;另一类同学认为王冕是真的“闷得慌”,因为他看到母亲仅仅靠做针线活苦苦维持着这个家,供他读书,忙里忙外,日夜操劳,一天比一天衰老,一天比一天憔悴,他的心里很不安,难以安心学习。双方争论不休,在碰撞中激起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他们对于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在此案例中,教师巧妙抓住文本中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一对“矛盾点”(闷得慌——爱学习),并辅之以引导、启发,让学生脑海中产生疑问,接着顺学而教,直奔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本文的重难点突破,奠定了扎实有效的开端。

可见,紧扣文本的“空白点”“疑难点”“矛盾点”激疑,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求知的激情,充满生气。

作者简介:

王海燕,江苏省丹阳市,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点燃质疑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基辅骚乱再次“点燃”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