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2018-01-24马海艳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课外阅读培养

摘要:良好的习惯是能伴随孩子一生并能督促其不断改变命运的基石。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阅读数量升级到阅读质量,阅读广度发展到阅读深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

关键词:课外阅读;良好习惯;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教诲我们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阅读数量升级到阅读质量,阅读广度发展到阅读深度,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 推荐书目,营造氛围

推荐课外书目,让学生知道读什么书。笔者将学校图书馆与班级图书角紧密结合,低年级时主要推荐图画书,提倡亲子共读;中高年级时推荐整本书阅读,每年推荐共读书目十余本。此外,还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比如,笔者给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孩子们布置的暑假作业主要就是阅读,推荐了整本书《史记故事》《快乐王子》和《草房子》,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孩子们设计阅读单;平常利用课堂带领孩子们共读整本书《不老泉》《小王子》和图画书《铁丝网上的小花》《失落的一角》等,从不同的作品中开拓学生眼界,达到一个量的积累,并在课上课下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把薄书读厚、厚书读薄。看完整本《不老泉》后,笔者尝试与孩子们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一深奥的命题,孩子们在“黄西装”的丑恶面目、塔克一家的遭遇和温妮的抉择,以及同伴的交流激辩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不是长生不老,而是生命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和伤痛,遵循生命的规律,并要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奉献,这才是真正完整的“不老的”人生。

笔者惊奇地发现,推荐书目之后,孩子们常常在课下跑到我跟前分享他最近阅读的书目。如徐晓曼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后阅读了《呐喊》《朝花夕拾》,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跑来问我;很多孩子学完了《最后一头战象》后,买了沈石溪的小说,如《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毋需多言,只要给孩子们营造阅读的氛围,孩子们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阅读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孩子不愿读、不肯读、不能坚持读,怎么办呢?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与学生共读、赛读就是个不错的方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学生马睿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名叫《永不止步》的书,心想这个调皮的孩子竟也能读这样励志的书真不错,但经过聊天发现他不过是应付妈妈而已,根本没看。笔者之前没有读过这本书,为激发马睿真正读书的欲望,决定与他赛读这本书,两周后在全班交流。从来没有跟老师PK过,不会是真的吧?这个孩子眼中闪出激动的光芒。为了见证这件事情,笔者在全班公开了这个消息,并邀请有意愿的同学参与进来。顿时,班里炸开了锅。两周如期而至,笔者把准备好的读书ppt演示文稿播放分享,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感到很惊讶,大概没想到老师会信守承诺,不仅读了,还做了ppt。一下子,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因为之前已要求家长和孩子做了话题交流,所以课堂上不少孩子争先恐后,尤其是马睿最活跃,原因不说大家也知道——因为这本书是他带来的,由他引起的共读。笔者问孩子们最感动或钦佩的是什么?马睿争先回答:“是尼克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笔者问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几乎都答到了遇事不能半途而废,要不怕困难,有信心、有勇气,坚持到底。

三、 丰富体验,持之以恒

一方面,笔者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不仅要看文学性的图书,还要看自然科学、历史等方面的图书。另一方面,笔者结合阅读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如制作思维导图、读书卡和书签,写读书笔记,设计书腰,开展演讲比赛、故事会,表演童话剧、写亲子共读征文、创编诗歌,与孩子聊书,并及时进行优质阅读方法的分享,鼓励学生坚持读,快乐读,为学生搭建读书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再次,坚持每天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这样既能通过朗读带给学生愉悦的信息,也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 塑造品格,个性阅读

塑造品格,发展个性,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核心目标。受生活环境、学习、家庭、生理因素或遗传的影响,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可塑性、稳定性、阶段性和能动性。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一旦抓住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引导和培养有益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孩子们跟这位“缺席的老師”自我发现的最佳方式就是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从阅读中吸取成长的养料,塑造良好品格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到了高段,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表达个人观点,形成独立的性格具有很大价值。譬如读《不老泉》讨论对生命的意义,读《失落的一角》谈启发,读曹文轩的作品,说苦难。通过阅读,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导学生体会阅读之美,阅读之快乐。

2016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有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创新得益于善于动脑、善于怀疑、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人云亦云是塑造品格,促进个性发展最无痕的感染和改变,这些品质都将会在深刻的阅读中发展。

五、 读写结合,因势利导

在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过程中笔者注重将读写结合,给学生搭建平台或观察与捕捉学生的潜能,将勤苦阅读的成果化为己用,激发创作意识和灵感。

孩子们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文就如同人蹒跚学步,需要鼓励和引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不断向西海都市报“校园作家”栏目推荐学生的作品,先后有3名学生的作文荣登报纸,家长和孩子看着报纸上自己写的文章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年级时,一名女孩课下拿着创编的小诗给笔者看,笔者就专门给她一整个晨诵的时间在全班展示,结果她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其他学生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竟都成了小诗人。阅读,就在一入一出中得到升华。

总之,阅读是学习之母,知识之舟,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王桂欣.好习惯是这样养成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马海艳,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保育院。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课外阅读培养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