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之关键

2018-01-24谢晓勤

考试周刊 2018年104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作文教学培养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喜爱作文、写好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观察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有目的、有兴趣、有顺序、有笔记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力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喜爱作文、写好作文,首先要养成他们平时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和善看、善想的能力,这当中的“多看”和“善看”指的就是观察力。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我觉得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有目的的观察

小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平时观看事物时,一般是随意性强,目的性差。而观察是有目的知觉,属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行为。为此,学生作文前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习作要求有目的地去观察。如,习作练习“写身边的一个人”。老师应让学生先明确写作目的:“这次习作是写一个人,认真观察某个人后,说说他的个儿、长相、衣服各是什么样,然后写下来。”随后老师布置学生仔细观察一个人,并向他们指出,这个人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子,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但要注意这个人的个子有多高,长得怎样,喜欢穿什么衣服等。目的明确了,学生观察事物就较细致。如一个学生通过观察后,写自己的班主任有这么一段:“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二十多岁,高挑的身材十分苗条,一头乌黑的头发扎了两条大辫子,红润的圆脸上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她的脸上总露着微笑,说起话来慢声细语,显得特别温柔可亲。”从这可以看出,观察有目的,人物肖像的描写特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也较具体,甚至能展开一点联想(“显得特别温柔可亲”),反之,如果没目的的观察,那么学生所描写人物只能根据平时随意所看人物留下的零碎印象去东拼西凑。这样写人物的片段,内容混乱,甚至产生文不对题。

二、 有兴趣的观察

大纲提出:“要对学生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日常生活中,小孩子看东西都是凭自己的兴趣而产生对事物的喜爱情感。小孩子对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东西就看得多些,不喜欢的事物一般较少去看。所以,不感兴趣的事物就难以在他们脑中留下印象。习作中,学生的兴趣与真情实感和选材是分不开的,只有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激发起他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样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切身的感受,写出的文章就能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因此,习作前调动学生观察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例如,习作练习“写你喜欢的一件事物”,教师在习作前启发学生:“你平常最喜爱的是什么东西,这项事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时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事物的样子,但一时不能把事物的情况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清楚,教师就应该再布置他们对此项事物有顺序、有重点地加以观察。学生本来对这项事物熟悉又有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更用心地去观察。指导习作时,教师对题目可以不加限制,任学生写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由于观察得认真细致,学生所写文章字里行间能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如一位学生观察后写的《我喜爱的小塔松》有这么一段:“我家花盆里那棵小塔松十分惹人喜爱。远远望去,整棵松树上尖下大,像座美丽的小宝塔。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有些細根露出地面,像灰褐色的胡须,那似布满鱼鳞的树干苍劲有力,树干上横着长出许多坚硬而有弹性的枝条。枝条上长着钢针似的绿叶,那颜色绿得可爱……”这位学生因为喜爱小塔松,所以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老师指点后,通过细致地观察,写出的小塔松显得很有生命力。可见兴趣加上引导,目标的驱动对观察效果所起的作用很大。

三、 有顺序的观察

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使学生对事物有清晰的印象,并能掌握事物的特点,就应注意培养他们逐步做到按顺序,抓特点地观察事物,也就是描写事物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指导他们确定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可根据事物的结构特点、方位特点、时间特点、变化特点等来进行。例如习作练习“描写一个事物”,目的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一个事物,抓住主要特点写下来。”学生喜欢的事物很多,有家里的小物件或一些小动物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一般应循着各种不同事物的构造特点,观察可以先整体后部分,可以从上到下,可以从正面到侧面(或整体到部分),可以从外到内……观察过程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大小、形状、色彩等。质地不同,反映出的特点就不同,观察中能抓住这项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写作时如果能抓住这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文章就能写好。如一位学生按顺序观察了自己的储蓄罐后写的《我的小猪猪》:我的储蓄罐外形是一只小猪,它圆圆的脑袋两边有两个大耳朵,一对乌黑的眼睛下面是一个拱起的大鼻子;它那裂开的嘴是专门“吃钱”的,球形般的身子由四条粗而短的腿托着,又细又短的尾巴像个“6”字贴在屁股上,真可爱!这段文字写得这么有条理,可以看出小作者是按“小猪的脑袋—耳朵—眼睛—鼻子—嘴—身子—腿—尾巴”的顺序进行细致观察的。又如练习“写一处景物”,教师指导习作前,先布置学生按景点的方位进行观察。一位学生观察后,写了《我们的校园》一文:西面是同学们的活动角。它的右边有一套组合攀登架,左边有两座滑梯,中间有四张乒乓球桌,这些活动设置井然有序。每到课外活动时,这里就成了我们的乐园。“小运动员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快乐地活动着……因为他能按东西南北及前后左右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所以描述条理清楚。由此看出,学生只有先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习作时才能做到言之有序。

四、 有笔记的观察

学生的观察做到有目的,有兴趣,有顺序,养成了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教师还应引导他们要“善于思考”和坚持写好“观察笔记”。从“看”(观察)到“写”(习作),中间还有一个“想”(思考)和“说”(口述)的环节,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两个中间环节(或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致使学生的习作质量不够理想。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某样事物后,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思考和口述的机会,然后教师适当做点评,再让其练习“观察笔记”。这是小学生习作积累的最好做法,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打下牢固的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一般观察笔记的内容,可以把观察某处景物的位置、次序等特点有条理地记下来;也可以对同一种事物的跟踪观察,记清它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探求它的前因后果;或是对同一种物体多角度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记下来等。做到有看有记、随看随记。如,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饲养小动物、栽种小植物,或者对一些昆虫感兴趣。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各种变化、活动、生长等情况互相交流后再记下来。又如描写一个人,一两件事不大容易写出他的本质特征,习作前可让学生有意进行细致观察,把观察对象最具代表性的动作、神态、语言记录下来,就好像一部摄像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一个人进行拍摄,这样做他们肯定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如写一景点或参加某一个活动,都可以先观察重点地方、活动过程,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做观察笔记,再整理成提纲进行习作,能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层次分明。

总之,作文教学中注意抓好以上关键环节,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谢晓勤,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作文教学培养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