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片测试中探针接触电阻的影响与改善方法

2018-01-23张鹏辉张凯虹

电子与封装 2018年1期
关键词:圆片熔丝针尖

张鹏辉,张凯虹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035)

1 引言

在集成电路的圆片测试工作中,广泛采用探针技术,即运用金属探针与被测圆片表面PAD进行接触,通过探针施加电压电流等测试条件,测试被测集成电路的功能和电参数。测试信号的完整性需要高质量的探针接触,但是由于探针接触电阻的存在和变化,往往会对测试过程造成干扰,使测试结果发生误差。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号电压不断减小、接触压力的降低以及新材料器件需要汲取更多的电流,如何减小接触电阻以及由它带来的误差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 探针接触电阻

2.1 探针接触电阻的产生

接触电阻即探针尖与焊点之间接触时的层间电阻,如图1所示。

图1 探针接触电阻示意图

当探针尖与被测圆片接触时,接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金属接触(metallic contact),也称作 locallized physical mechanisms;(2)薄膜电阻(film resistance),也称作non-conductive contribution。测试电流仅能从中间金属接触的部分通过。

接触电阻通常受几方面共同影响:(1)探针材料,一般来说金属探针必须采用坚硬、耐磨的低阻材料,目前以铼钨合金材料较为常见,此外还有钨合金、铍铜合金等材料。其中钨针和铍铜针优缺点明显,只能应用于部分特殊产品;(2)探针表面情况,探针尖端必须抛光、无宏观缺陷、无杂质污染;(3)圆片表面情况,必须无杂质沾污,表面平整;(4)探针触点压力,即探针顶端施加到接触区域的压力,触点压力过高会损伤被测圆片,触点压力过低可能无法穿透氧化层;(5)探针实际接触面积,也就是图1中的金属接触部分,这部分接触面积越大一般接触电阻越小,但是过大的接触面积会对封装的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

2.2 探针接触电阻在测试过程中的变化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一般探针材料、圆片表面情况都已经固定,影响探针接触电阻的因素主要是探针表面情况、触点压力和实际接触面积的变化。

量产测试中,探针与圆片表面不停重复“下压接触→测试→抬升分离→移位”这一过程,而在每次下压接触的过程中,探针针尖都会刮擦被测试的DIE PAD,在摩擦力和电磁场的作用下会有一些沾污,这些沾污导致的非导电材料的沉积(例如碎片、残渣和氧化等),会造成接触电阻逐渐增大。针尖上的沾污,主要是电场在亚微米距离中产生的场发射(field emission)效应导致的。场发射是指在静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从固体或液体表面发射到真空、空气或液体中的现象。图2是高倍电子显微镜拍摄的针尖表面。

图2 针尖表面的高倍放大图

可以看到在场发射作用下针尖表面形成了一个个小坑。在针尖和PAD接触的过程中,PAD上的金属铝被粘到这些小坑里,然后在测试电流通过的时候迅速氧化为不导电的氧化铝(Al2O3),使探针接触电阻持续增大。图3是探针表面氧化铝的产生以及对探针接触电阻影响的过程示意图。

这一层氧化铝阻挡了探针和PAD间的金属接触,限制了电流的大小,增大了接触电阻。同时,当较大的电流流过这个狭小的金属接触区域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局部的升温,从而导致针尖融化,进一步加剧了沾污和接触电阻增大的问题。

2.3 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的影响

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的主要影响是压降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接触电阻增大往往带来良率下降、测偏等严重后果。在测试机到被测器件的线路中,信号路径电阻包括导线电阻、焊点电阻、探针本身电阻以及探针接触电阻等等,通常情况下导线、焊点、探针本身和其他电阻一般是固定而且可忽略的,而探针接触电阻是不可控的并且会带来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测试参数的影响,测试信号通过探针卡进入被测器件时,由于探针接触电阻的压降作用,被测器件实际接收到的电压幅度要比测试机发出的低,在高速高精度器件测试中,信号电压的偏移往往会造成良率降低。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被测器件的GND和测试机的GND之间同样存在探针接触电阻,如果说某一个信号PAD上的探针接触电阻只影响一个PAD或者一个电参数的话,GND上的探针接触电阻对整个被测器件和全部电参数都会造成影响。试举一例,图4是GND上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影响的简化仿真电路,某集成电路在进行CP测试时需要测试一个关键的参考电压,测该参数时工作电流10 mA,范围1.92~1.94 V,当GND上的探针接触电阻Rgnd为1 Ω时,电流从被测芯片通过探针到测试机产生压降为10 mV。该芯片实际输出的参考电压为1.936 V时,从测试机读到的电压为1.946 V,这样就产生了误测。对很多集成电路来说10 mA的工作电流并不算很大,而1 Ω的接触电阻在实际测试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大几率达到,所以对于部分高精度集成电路来说,如果用常规的探针和测试方法,GND上10 mV的压降是难以避免且完全无法接受的。

其次探针接触电阻对熔丝修调也有影响。熔丝(Fuse)就是连接在两个PAD之间用金属或者多晶硅以最小宽度短接在一起的部分,在熔丝上通过一个大的电流,就会引起熔丝材料熔断或者气化,熔丝就会变成断路。按照制造工艺熔丝一般分为金属(metal)和多晶硅(poly)两种,金属熔丝与多晶硅熔丝因材料本身的特性有较大区别,在电阻值上,一般的金属熔丝阻值接近0 Ω,而多晶硅熔丝的阻值较大,视工艺情况一般在50 Ω到200 Ω左右。对接近0 Ω的金属熔丝而言,即使是1 Ω的探针接触电阻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假设施加3.5 V电压去烧断熔丝,探针接触电阻可能带来3 V的压降,最终施加在熔丝两端的电压仅有0.5 V,这就容易造成熔丝烧不断或者烧不干净,迫使测试工程师施加更高的电压去修调。而过高的修调电压往往会对被测芯片产生不良影响,图5是修调时过高的电压和电流造成芯片损坏的图片。更糟糕的是,过高的修调电压在通过探针时,产生的大电流对针尖造成了更多的沾污、氧化甚至熔化等损耗,严重减少针卡寿命。因此在工程调试阶段要对修调熔丝的电压进行实验,确定安全可靠的修调电压,调试完成后,量产阶段一般不允许因为探针接触问题更改修调电压。

图4 GND上的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影响的仿真电路

图5 修调时电压过高而损坏的芯片

3 减小探针接触电阻影响的方法

3.1 从探针方面减小探针接触电阻

探针本身的材质以及针卡制作工艺和接触电阻息息相关,不同的探针材料体现出不同的特性,而针卡制作工艺决定了探针与PAD的最高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

常见的探针材质包括铍铜合金、高纯度钨、铼钨合金,铍铜针的优点是具有自我清洁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接触电阻较为稳定,在一些需要大电流的产品上应用较多,缺点是相对较软,顶端磨损较快,寿命短造成使用成本高。钨针的特点是抗疲劳性非常好,硬度大不易磨损,寿命长;缺点是容易沾污,测试过程中接触电阻很容易增大。铼钨针一般采用含铼3%的铼钨合金,优点是硬度和抗疲劳性好,稳定性高,接触电阻相比钨针有明显改善。从成本和性能两方面考虑,大部分情况下采用铼钨针较为合适。

针卡的制作上,常见的有悬臂式、垂直式和薄膜式等构造,根据被测芯片的PAD数目和排列方式选择相应的针卡构造。一般产品应用悬臂式构造可以简化制作难度,降低成本。而PAD较多或者采用阵列式排列的产品多选用垂直探针,高频率产品一般采用薄膜式针卡。对常见的悬臂式针卡而言,针尖的弯针角度和悬臂的长度决定了探针与PAD的接触压力,在实际生产中会出现接触压力过大导致测试过程中PAD下面的线路被损坏的情况,因此针卡制作人员为了减小风险一般都采用较小的接触压力设计,同时过大的探针接触面积也会对封装环节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被测芯片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针压力和针尖面积,对于需要通过大电流又不参与封装的熔丝PAD,可以适当放大针尖面积,对于PAD下层不走线路的芯片可以适当放大接触压力。在针卡制作中还要注意探针的平整性,尽可能使所有探针在一个平面上,避免使用时发生探针扎痕深浅不一导致的接触电阻异常。

3.2 测试过程中避免探针接触电阻增大

如前文所述,在探针与被测芯片反复接触的过程中,针尖不可避免地发生沾污和氧化现象造成了针尖接触电阻的增大,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在测试时不断向探针和被测芯片表面吹氮气,可以有效减少针尖的氧化铝沉积。在某些采用铝熔丝的产品测试时,熔丝熔断往往伴随着铝条气化或飞溅到针尖上,然后在高温下氧化,使探针接触电阻迅速增加,而吹氮气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在笔者的实际应用中,吹氮气对大部分产品的测试都能起到明显的增加稳定性、改善良率的作用,堪称简单又实用的一个良方。

在测试时经常进行清针。早期的清针方法往往是用磨针的方式,采用细砂纸对针尖表面进行打磨。这种方式立竿见影,很容易将针尖上的沾污、氧化层都磨掉,针尖也变得更平整,打磨完之后的一段时间测试良率明显提高。然而这种方式也会把针尖越磨越短,实际的针尖接触面积也会越来越大,当面积大到一定范围时会导致封装的可靠性变差。在离线人工清针时,有时候也会用溶液加电解的方式腐蚀针尖进行抛光,这种腐蚀由人工操作,不太容易控制,经常会把针尖腐蚀得太细,导致针尖局部压强过大,刺穿PAD而损坏下方的线路。还有在测试过程中人工用棉球蘸丙酮擦拭探针的清针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清除探针上的大块污染物,但需要人工操作,对测试效率影响严重,实测对探针接触电阻也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目前多采用半研磨型的清针和抛光,在探针台的清针台上固定一片类似细砂纸的材料,清针时探针在上面上下扎几次,可以有效去除针尖上的沾污和氧化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探针接触电阻,对探针的磨损也较小。图6是清针效果示意图。

图6 非破坏性清针效果示意图

在具体生产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探针卡和被测芯片的特性确定一个清针周期,每隔一定的测试管芯数就自动清针一次。这个周期不可以过短,频繁的上下研磨清针容易导致针尖变得更尖,扎坏PAD下的线路造成质量损失。

3.3 采用双针开尔文连接进行测试

对于某些对探针接触电阻非常敏感的参数,有必要采取双针开尔文方式进行测试。在被测PAD和GND PAD上各做两根针,一根针做电流回路,另一根针做电压反馈回路,通过电压补偿,可以有效避免探针接触电阻造成的压降,提高测试准确性。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高频输入、输出信号难以补偿,如果采用多管芯并行测试,做双针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在测试过程中两根探针扎在一个PAD上,距离过近有短路风险,如果探针短路而没有及时发现易发生测偏等质量问题,所以也要加强监控。

3.4 测试程序的优化

测试程序本身,尤其是上下电和继电器切换部分,对探针接触电阻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根据前文所述,针尖沾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场发射效应和氧化铝的产生,大的瞬间电流可以产生巨大热量,损坏针尖表面并使针尖上的金属附着物(大部分情况下是铝)快速氧化,所以程序优化的核心思路是避免探针针尖上通过大的瞬间电流。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优化:(1)在关断测试机某一通道或电源时增加下电步骤,防止突然的电源关断导致瞬间大电流;(2)尽量避免继电器的带电切换,带电切换易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和电流;(3)注意测试板上的电容充电和放电,如果不给电容放电,也容易产生大的瞬间电流通过针尖;(4)注意测试机到探针之间的连线,连线越长线路上的等效电感越大,在某些交流信号通过时容易在周围线路上产生感应电压,要注意这部分线路的隔离和屏蔽;(5)在测试某些大电流参数时尽可能缩短时间。

3.5 探针接触电阻异常时的检验措施

尽管采取了以上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仍难以百分之百避免探针接触电阻异常增大的情况。所以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参考电压、参考电流等参数,还要从生产流程上进行管控。在每片测试完成后,选取一部分管芯用专门的检验程序进行抽测,确定没有误测后才能放行入库。

4 结束语

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的影响,是每个测试工程师都会遇到并头疼的问题,也是对圆片测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挑战。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探针接触电阻和探针本身、针卡制作息息相关,在测试过程中也容易因种种原因导致异常增大,所以一定要从探针卡的制作到使用,再到测试方案设计、测试程序细节等方方面面都做好工作,才能有效改善探针接触电阻对测试的影响。

[1]Richard Studnicki.What Burns My Probes?[R].Semiconductor Wafer Test Workshop,2013:27.

[2]Jerry Broz,Ph D.Probe Card Cleaning“A Short Tutorial"[R].Wayne Fitzgerald,2007:68.

[3]William Mann."Leading Edge"of Wafer Level Testing[C].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2004:1168-1195.

[4]Riccardo Vettori.General Overview on pad damage:probe key parameters and other causes[R].US,2015:35.

[5]Otto P Weeden.参数测试与接触电阻[R].吉时利仪器公司,2003:11.

[6]张鹏辉.熔丝类电路的修调探索[J].电子与封装,2010,10(4):24-27.

[7]李晓惠.测试探针结构的技术发展[J].制造业自动化,2013(21):97-100.

猜你喜欢

圆片熔丝针尖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熔丝制造的三维连续编织填充图案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用圆片摆数
针尖和笔尖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
针尖遇到麦芒
高效率并行熔丝方案的设计
别克君威车散热风扇熔丝频繁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