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牧歌》中被“异化”的犹太移民

2018-01-22戴海英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异化

戴海英

摘 要: 在空间理论视域下,小说文本中物理性的城市、日常及人物本身都是可感知,具有实践性、象征意义的文学表征空间。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美国牧歌》(1997)以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为对象,利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之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再现一个向往美国身份且几近成功的犹太移民悲剧。解析小说中空间符号相关联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据此探讨犹太移民在双重文化中的疏离感及“异化”现象:美国社会文化策略和价值观导致犹太移民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不同认知,引发犹太移民在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的游离,面临丧失文化传承的危机。

关键词: 《美国牧歌》 空间视角 异化

19世纪以来,“空间转向”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文化思想范式,也使文学空间成为一种思考和解读的方式。透过空间视域批判性地审视,文学中的场景构成充斥着意识形态的空间生产和文学表征,成为政治文化权利的场所。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是作者通过想象展现的现实生活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是对特定社会内容的有所指;读者通过对文本表征空间的解读成为小说文本中描述的空间场景的体会者和参与者。

《美国牧歌》描绘了一个犹太家族——利沃夫家族——在美国的生活空间全景,在这个家族中有居住在贫民区的第一代、犹太富裕社区的第二代、跻身白人社区的第三代和被毁灭的第四代人。四代人生活空间的转移、构建和毁灭,看似一个家族的悲剧,实质上是作者菲利普·罗斯对犹太本族文化处境的思考。借助充满犹太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象征符号的城市、家园、街区,甚至人物本身,小说呈现出作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空间,成为读者解读犹太传统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异质化现象的空间符号。

1.文学与空间表征

19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空间转向”的影响下,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向,也为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空间”视角,奠定了“空间批评”具体理论的基础。空间不再是纯粹的地理和感性的空间,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关系性的存在空间[1]。

当代空间论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了著名的“空间的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空间不是历史时间的附属产物,而是进行自身生产同时反映历史发展转变的空间生产。继而,后现代地理学家索亚(Edward W. Soja)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致力于“试图解构和重构刻板的历史叙述,从时间的语言牢房中解脱出来,摆脱传统批判理论类似与监狱似的历史决定论的羁绊,借此给阐释性人文地理学的深刻思想留下空间”[2]。麦克·克朗(Mike Crang)在《文化地理学》中呼应了该理论,在克朗看来,“文学与空间理论的关系不复是再现后者……反之文本必然投身于空間之中,本身成为多元开放的空间经验的一个有机部分……它们都是文本铸造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3]。

由此,文艺理论与空间理论的相互渗透、彼此诠释,构建了文学空间理论,文学作品成为作者用语言符号为媒介表达一种思想的社会空间实践。文学空间具有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的辩证的三维空间,即三位一体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其中,文学的表征空间是文学空间实践的重要部分,发挥着赋予文学空间以意义、使空间特征化的重要功能。文学所参与的表征性空间构建注重于文化表征,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借用表现、再现、想象、虚构、意指、隐喻、象征等文学方式,对现实空间进行意义编码,揭露隐藏背后的受政治权利、形态意识及理性规训等影响的人类行为、文化乃至生存和道德价值观。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籍犹太裔作家,出生于一个纯犹太血统家庭。作为“再现的空间”,《美国牧歌》小说故事发生地是罗斯出生地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再现。罗斯通过想象、再现和隐喻的手法,将民族文化、家族观念与普通个体的矛盾集中在子辈对父辈的反叛与抗争和个体与社会之间冲突、矛盾、疏离的空间中。

2.美国牧歌式伊甸园

罗斯以“美国牧歌”为书名,章节冠名分别是“追忆乐园”、“堕落”、“失乐园”,其用意不言而喻:美国式伊甸园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在美国这片多元文化土地上,建立和实现古老传说中的乐园,注定要付出代价。在宗教或文学中,伊甸园的意象显示的是对美好的追求,同时又意味着背叛、惩罚和被驱逐。在空间视域下,犹太社区和旧石头房子成为文学表征空间,成为解读典型人物塞莫尔努力化解矛盾中几近成功的悲剧符号,促使读者思索其中的社会、时代和文化因素。

小说中,利沃夫家族在纽瓦克市完成由贫民区向富人区的空间转换。父亲娄·利沃夫希望长子塞莫尔接管家族工厂,安稳地在克尔街犹太富人区延续他的家族。实际上,克尔大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备受冲击的犹太社区,既有像娄这样虔诚地进行各种犹太宗教仪式、遵守传统规则、拒绝说英语的文化坚守者,又有向往美国梦的犹太移民,而且“似乎房屋正面就表现出这些大胆先驱者对美国形式的渴求”[4]7。在这些向往美国梦的移民心目中,金发碧眼的塞莫尔完全没有犹太人特征,他相貌本身和超凡的球技就是美国的象征,是“同其他美国人相差无几的男孩”[4](7)。人们几乎忘了他的犹太本名,而只叫他绰号“瑞典佬”(Swede),英文的谐音代表“甜蜜”。为了心目中乐园的建立,主人公塞莫尔不顾父亲的反对,让自己的生活空间进行一次重要的转换,即从纽瓦克犹太社区迁往并且买下一栋有着两百年美国历史、位于白人社区的旧石头房子,并且违背父亲的意愿,娶爱尔兰天主教后裔为妻。妻子多恩曾获得的准美国小姐头衔和天主教身份,是所有移民想要超越种族和宗教文化,成为普通美国人的最佳伴侣,是这座每一块石头都代表美国历史的旧石头房子最合适的女主人形象。

石头房子是美国历史的象征符号,也有“伊甸园”的暗喻:背叛与惩罚。塞莫尔从犹太街区转向白人社区,就意味着对犹太文化的叛离转身投入主流文化。然而,在父母亲来访时,他不得不告诫妻子和女儿不能摆出天主教徒的物品。这种想要告别传统又不能完全割裂的矛盾深深困扰着梅丽,使得她想要逃离这个家园。同时,塞莫尔的乐园抵不住政治权利的入侵。对越战争的血腥电视画面,让梅丽对瑞典佬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价值观产生怀疑。她经常离家参与激进的反战活动,最终在16岁用一颗炸弹炸毁当地邮局,成为反社会的在逃分子,成为他余生的梦魇和惩罚。

3.失乐园的本质

借由主人公美国牧歌式伊甸园的毁灭悲剧,罗斯揭露的是犹太文化中的不足。正如绍斯泰克所说:“她(梅丽)反映出‘瑞典佬无法调整自己及其文化身份”[5],梅丽就是被异化的存在。

无论是纽瓦街区,还是旧石头房子都是异质性的空间存在。在街区,塞莫尔对所有表征犹太传统符号的建筑和事物皆持否定态度,对于这一代犹太人来说,传统意味着非主流和异质性,他们想抛弃这一切完全地投入主流文化中。作为第三代移民,塞莫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背景,使他处于“生成美国人”的过程中,认为父辈的传统坚持已成为不适合美国这一“文化大熔炉”。从幼年起他就不愿意接受父辈的传统,成年后他遵循美国对青年的号召,为了国家入伍参战。塞莫尔自愿主动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梦想在这个国家建立一个伊甸园,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就在他几乎成功时,梅丽的一颗投向当地邮局的炸弹炸掉了邮局上空飘扬的美国国旗,也炸毁了他的“乐园”。

旧石头房子看似可以让他告别作为异质性的传统犹太文化,对身份进行重新定位的“乐园”,实际就是使犹太文化完全被异质化的空间。这个乐园不能拒绝坚守传统文化的父辈的造访,抹不掉传统的痕迹,挡不住两种文化的矛盾和现实社会的思潮,结果得到的是一个变形的第四代——梅丽。梅丽利用“口吃”拒绝交流,用肥胖抗拒父母亲给她的美貌,用因为积极参加反越战行为得来的绰号“胡志·利沃夫”对抗父亲去犹太性的绰号——“瑞典佬”和自己有快乐之意的名字“Merry”。最终,梅丽的反社会行为使得这个家园妻离子散,象征融入主流文化的空间被瓦解。尽管赛莫尔遵循美国社会的一切行为、道德和价值观,以婚姻跨越种族,但只要他的乐园生活存在不能与自身少数族裔文化完全割裂的元素,对新道德规范产生一丝怀疑的种子,就注定要受到帝国文化权利的惩罚,终将成为失去自我民族文化,游离于移民国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只能是像梅丽一样,成为犹太人和爱尔兰人结合的畸形儿,被异化得面目全非。

透過空间视域批判性地审视,《美国牧歌》小说的文学场景诠析着罗斯作为少数族裔作家的书写,表述自身民族的命运和的政治文化诉求:处于移民地位的犹太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信,就没有文化身份,没有归宿,也难以成为多元文化空间的构体之一。这日益成为当今全球化环境下,许多文化所面对和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构建[A].王宁.文学理论前沿(第七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5-97.

[2]索亚,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在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2.

[4]菲利普·罗斯,著.罗小云,译.美国牧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75.

[5]Debra Shostak. Philip Roth: Countertext, Counterlives, Columbia[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4:245.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