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华裔美国作家作品看民族文化的认同

2018-01-22陈梦迪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华裔

陈梦迪

摘 要: 《春香女士》向全社会提出一个问题:华裔应该如何在美国社会找到存在感?作品似乎给出了答案,即先回归中华民族本民族文化,再寻找自己在美国文化中的存在感。获得国家认同,却并未获得民族认可及文化认同,华裔在身份困境与文化的格格不入中寻求自己的存在感与出路。本文以文本为基础,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探寻水仙花作品集《春香女士》中华裔身份困境形成的原因,并在作品中寻求解决身份困境的方法。以史为鉴,使读者认识到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以文化立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 华裔 身份困境 民族文化认同 《春香女士》

文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身份”问题。为了探寻“身份”,文学批评者将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又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东方和西方、男人和女人、自我和他者等。在不少西方人的眼中,人类世界亦可被分为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被上帝选择的人”和“等待被救赎的人”。一直以来,深色瞳孔、黄皮肤的华裔处于两个民族身份的“拉扯之间”,在西方世界努力寻求自己的身份及定位。作为一位华裔作家,水仙花将移民初期华裔美国人在两种身份及文化中的“拉扯”刻画得淋漓尽致。华裔美国人得到美国国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其身份得到美国国家的认同。不少美国白人并不承认与接受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美国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便得到国家认同,华裔却并未获得民族认同,并未真正被美国社会人群所接受。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并将维持秩序的是法律,真正把一个国家凝聚在一起的是民族认同感。

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拉扯”之间

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水仙花拥有轻松可以让自己进入白人圈的外表及名字——艾迪斯·蒙德·伊顿,她却选择“水仙花”这个典型的中国人名字来出版自己的作品集《春香夫人》,足以表明她对自己华人身份的认同。五岁开始接受“中国是一个需要英国教化的野蛮国家”,年少的水仙花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害怕成为“他者”。教育即传播文化的过程,从美国教育不难看出,华人在美国文化中被“妖魔化”。成年后,水仙花愈发想要了解中国,她走进唐人街,走近自己在这个国度的“亲人”。她将这些人的故事记录下来,编辑成册。《春香夫人》在讲别人的故事,也是在讲水仙花自己,在讲所有华裔在白人文化中的挣扎,她在作品中提出华裔身份困境问题。

“派特与潘”中,被华人家庭收养的美国男孩,最终离开将自己养大的华人父母。学校教育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华人家庭的不同,他选择断绝联系,远离这些“他者”,回归自己的文化。当民族文化与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美国男孩选择回归本国文化,因为文化根植于灵魂深处,不容撼动。“在自由之地”中,水仙花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经历,李春带着儿子去投奔已在美国站稳脚跟的丈夫红星。船抵达美国大陆后,负责上岸登记的官员说孩子没有身份证明,不允许着陆。孩子被带到美国人的暂留所,由美国白人女士照顾。一个月后,李春去接孩子回家,孩子却“怯生生地躲在白人女士身后”(Sui Sin Far, 1912:177),对李春喊:“走开!走开!”(Sui Sin Far,1912:178)在暂留所生活的一个月,孩子生活在美国文化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抗拒自己的母亲。孩子回到家庭后,依然会习得中国文化,建立起民族意识。当人们不再共享同样的文化环境时,亲情与民族的天平会倾向民族这一端。当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发生冲突时,民族文化总是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拉扯之间”,华裔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二、华裔的困扰——文化的格格不入

人们要融入一个群体,就需要和群体内的人产生联系,交朋友可以被看作一种融入群体的方式。在“新的智慧”中,中国男人吴三奎在美国生活七年,期间并未与妻子相见。当妻子带着儿子来美国与他共同生活时,三奎的美国朋友爱达表示费解。她难以理解中国人的爱情观,三奎与妻子都深知,陪伴彼此是责任。“责任”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爱达说:“一个男人与妻子分开生活很多年,而他们的交流还要通过别人的信件,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为了责任而在一起,是美国人难以理解的价值观。三奎与爱达的友情,亦是传统中国妇女无法接受的。当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冲击,为了家庭,三奎选择回国生活。在故事开篇,三奎说:“我真的非常喜欢被美国化。”足以见得,三奎不排斥美国文化。最终选择回国生活,可以看作是回归中国文化。人们很容易欣赏一种文化,却很难做到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享同一种文化的人,更容易互相理解。

三奎的老婆宝琳代表的是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无处安放。她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西方人的异性之间的友情。宝琳的抓狂与无助,代表的是大部分华裔在刚刚进入美国文化时的无助。他们难以理解这种文化,便与美国社会产生距离。美国文化对中国人的排斥,又增加华裔与美國社会的距离。这种距离,增加戏剧化张力。然后生活不是戏剧,这种距离只会增加华裔在美国文化中的挣扎。三奎与宝琳选择回国生活,拉近自己与本国文化的距离,这种回归可以保证两人接下来生活的安稳与平静。同样,绝大多数华裔初入美国社会面临的都是文化的格格不入的问题,华裔要融入美国社会应先考虑文化融入问题。

三、回归本族文化——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出路

水仙花在作品中,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华裔的身份困境,也向社会提出“华裔如何在美国社会立足”的问题。她在作品中写道:“我将我的左手交给西方,将右手交给东方,希望他们不会破坏中间这个不重要的‘连接杆。”(Sui Sin Far,1890:13)水仙花把自己的存在当作中美之间的连接杆,她期待架起两国文化相互融合的桥梁。在美国社会生活的许许多多的华裔,与水仙花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中国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到美国大陆,背井离乡的行为表明了他们想要在美国社会立足的决心。支撑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是文化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一个国家立足,就是在一种文化中立足,即接受并适应一种文化,同时被这一文化所接受。

关于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困境问题,水仙花似乎在作品中给出了答案:每一个小故事中,主人公最终的选择,便是水仙花给出的答案。经历了两国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一些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绝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最终都选择回归到自己本来的民族身份。在《春香女士》作品集中可以看出,当亲情、友情和爱情面临身份抉择时,拥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做出相似的选择,这个选择往往是回归到本民族文化身份。文学中的文论领域关于形式主义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文学形象的感知正相反:它有意识地使被感知对象变得困难,使它和读者原有的体验变得困难。”(朱刚,2006:5)华裔在美国的生活,亦不同于国人的正常生活。对于国人来讲,华裔的生活亦是一种被“陌生化”的生活,国人也很难真正理解及体会其在美国社会的挣扎。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反观华人对于许多移民到中国的“合法中国人”的态度不难发现,从外表就可以判定这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同的是,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是谦逊友好,因此每一位移民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华裔若想在美国社会立足,则应当先回到“本我”(朱刚,2006:140),拉近自我与本我的距离,更接近原始的自己,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华裔若想在美国社会找到准确的位置,需先回归并接受中华民族文化,以华人独立的姿态在美国生活。

四、结语

华裔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即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并相互融合的过程。回想第一批中国移民,被当作“不干净”的人安置在一个叫作“天使岛”的小岛上,美国大陆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回看中国工人被当作免费劳动力,为美国人建造跨洲铁路的历史;翻看美国电视连续剧中以伪满洲为代表的中国人形象;中國人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弱”者形象一览无余。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并无一席之地,甚至受人欺凌。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不稳脚跟,中国人自然难以被他国成员接受。华裔若想融入美国社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首先被美国社会接受与认可。只有文化得到认可,他人才有兴趣继续听你想要讲述的故事、看你描绘的画面。水仙花作品中那个时代的华裔处境已然成为历史,当代华裔在美国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春香女士》作品集,在当代的意义应该是以史为鉴,引发当代人更多的思考。国家发展迅速且稳定,中国以大国姿态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的眼前,华裔在美国的生存处境有所改善,如许多华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华裔处境的改变,归因于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中国人文化才会得到关注与认可。历史的意义或许在于警示与提醒:警示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提醒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努力向前。如果说水仙花作品中的那一代华裔的任务是生存的话,那么今天华裔的使命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Far, Sui Sin. Leaves from the mental portfolio of an Eur-

asian[DB/OL]. http://essays.quotidiana.org/far/leaves_mental_portfolio/,2018.

[2]Sui Sin Far. Mrs Spring Fragrance and Other Writings[G].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项目属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js201770)。

指导教师:刘少杰

猜你喜欢

华裔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疫情下的海外华裔医生:生命至上是我们的宗旨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美籍华裔少年“支教”屏南乡村
华裔学生汉语学习的期望、价值认识及其对学习意愿的影响——以在日华裔青少年为例
华裔学生阅读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