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1-21金永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置换术

金永生

(铁岭县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铁岭 112000)

近年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实施较多。这一手术给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1],尤其是对于各种器官功能退化且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人而言,手术风险较大,需要选取适当的麻醉方法确保手术顺利实施[2]。为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有效麻醉方法,我院选取4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实施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结果显示后者应用更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将之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51~69岁,平均(60.8±3.4)岁;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52~68岁,平均(60.5±3.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术前血糖、血压均保持平稳。进至手术室后首先给予面罩吸氧,流量为4 L/min,同时给予长托宁0.01 mg/kg及乳酸林格液静滴,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照组实施全麻:全麻诱导药为0.2 mg/kg依托咪酯、2~3 μg/kg芬太尼、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顺式阿曲库胺。气管插管并借助麻醉机将机械通气潮气量控制为8~10 mg/kg。术中麻醉维持为:4~6 mg/(kg·h)丙泊酚、0.1~0.5 μg/(kg·h)的瑞芬太尼,术毕将药物停止。

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在L2~3处实施穿刺置管,待成功在硬膜外穿刺后,顺穿刺处将腰麻针送至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说明穿刺成功,之后将2 mL 0.5%左布比卡因和1 mL 10%葡萄糖混合液注入尾侧,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头端,换为平卧姿势并将麻醉平面维持于T10之下。

1.3 观察指标:评价两组麻醉效果,优:术中患者无痛感,没有脏器牵拉感,不需辅助用药;良:在手术过程中有轻微的牵拉感与痛感且可承受,不需辅助用药;差:患者术后有明显得牵拉感或痛感且无法忍受,需要辅助用药。监测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毕的动脉压、心率,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全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对比时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分析。麻醉效果为:观察组优14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95.8%;对照组优12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83.3%;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不同时间心率、血压比较: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毕患者动脉压:对照组(98±8)mm Hg、(99±14)mm Hg、(84±7)mm Hg,观察组(99±7)mm Hg、(104±13)mm Hg、(83±7)mm Hg;各时间心率:对照组(81±5)次/分、(92±8)次/分、(90±5)次/分,观察组(82±4)次/分、(83±6)次/分、(81±7)次/分。两组麻醉前动脉压及心率、麻醉后30 min及术毕动脉压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30 min及术毕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照组(75.2±16.3)s、(263.5±26.7)s,观察组(46.8±12.4)s、(122.5±13.4)s,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对照组出现恶心3例,呕吐2例,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9.2%;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恶心反应,并发症发生率4.2%。两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现阶段开展较多的一种术式,在手术中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3]。全身麻醉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经典麻醉方式,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全麻对呼吸系统维持的效果最为理想。然而全身麻醉需实施气管插管,在插管与拔管过程中会导致患者应激性增加,易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4],术后还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临床应用全麻时应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本次研究中,采用全麻的对照组患者共有7例发生并发症,印证了这一观点。

腰硬联合麻醉是基于硬膜外麻醉发展而来的一种麻醉方式。过去髋关节置换手术多采取硬膜外麻醉[5],因这一方式可促使术中渗血减少,且与全麻相比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腰硬联合麻醉是在硬膜外麻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而得,麻醉效果更加明显,且麻醉发挥作用的时间更短[6]。另外,腰硬联合麻醉可促使麻醉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麻醉优良率83.3%、95.8%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46.8±12.4)s、阻滞完全时间(122.5±13.4)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5.2±16.3)s、(263.5±26.7)s(P<0.05)。麻醉后30 min及术毕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的麻醉效果相当,然而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更快,能够尽早实现完全阻滞,且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患者心率的平稳,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腰硬联合麻醉是椎管中麻醉,对于麻醉操作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麻醉医师采取盲探法向椎管中送入腰麻针,稍有不慎即会损伤椎管中神经。另一方面,老年患者椎管极易出现畸形或钙化,给手术麻醉造成较大困扰,故而麻醉医师的麻醉操作技术应娴熟。另外若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未能成功穿刺,则需立刻改行全身麻醉,并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使之保持平稳心境,从而便于麻醉及手术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相比麻醉起效更快,且患者麻醉期间心率更加平稳,应用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欧阳诗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172-173.

[2] 王俊.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36):104.

[3] 高艳平,谭和莲.超声引导腰丛阻滞并右美托咪啶麻醉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24):4852-4853.

[4] 张丽娜.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6):116-117.

[5] 沈阳.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52-155.

[6] 农卫民,李传优.轻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J].右江医学,2016,44(4):416-418.

猜你喜欢

全麻硬膜外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