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方法探讨

2018-01-19张天能

考试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探讨初中数学

摘 要:数学这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作为三大文化课之一的科目,在小学就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小学数学相对简单,仅仅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而初中数学涉及范围较广,难度也相应地提升。因此,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题教学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是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合在例题中,以例题的方式来展现,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深刻以及更好地进行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法;探讨

随着社会新课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教师在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无论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特点与方式。对于数学这一严谨的学科而言,也存在着符合其严谨的教学特点的方式,比如,例题教学法。这一典型的教学方式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提升。因此,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将例题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公式等的掌握,提高其思维与应用能力。

一、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 对例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当前数学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授课方式较为传统与古板。虽然目前社会教育机制大力发展与改革,但在部分院校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机制。尤其在数学这一学科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为落后,基本上采用对概念、公式的讲解以及背诵。随后对例题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这一过程并没有将所学的概念以及原理进行深刻的解释,没有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以及对教材所设置的例题进行有效的利用。此外,随着各大教育机构的出现,面对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教师以及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数学的知识不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 对学习方法缺乏认识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任何学科的开设与学习都可以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联。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因此,部分大学已将数学作为一个独立专业来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视。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初中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没有深刻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对于习题的解答。对数学公式、概念以及原理不能将其与例题间相关联,造成对数学知识不能全面地应用,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

二、 初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

(一) 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速度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难易程度应该由简单开始,随后逐渐向难度高提升。例题的讲解与应用也是如此。学生通过由简到难的这一过程,对所学概念及原理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第五章为一元一次方程。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教材内容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设置了题目。随后以文字说明的形式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学生理解一元一次定义后,例题中要求学生列出方程。例题是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厘米,大约在几周后树苗可以长高到1米。由此列出方程。学生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了解可以将所求项设为未知数x。并列出方程:40+5x=100,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运算,得出x=12,也就是经过12周后,小树苗可以长到1米高。这是最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在掌握之后,可以将难度逐渐提升,例如:长方形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相差25米,求球场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可以假设宽为x米,则长为x+25。由此可以得出方程4x+50=310,进而求出球场的宽x的值,然后通过宽再计算球场的长。这一过程是将例题由简到难,逐步地深入与练习,使学生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未知数的设定与解掌握得更加牢固与深刻。

(二)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学习规划才能有效地实施。而教学例题的准备也是如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因为难度的加大而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对例题进行讲解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于课堂上所要应用的例题,例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可以被基础不同的学生全部接受掌握,如果不能,那么会存在多大的差距?第二、对于例题的讲解,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提高学生对例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在这一知识的学习中,哪一部分会被学生所混淆,造成对知识掌握的偏差?第四、对于例题所运用的理论概念、原理是否符合数学教材内容?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中,有一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2.5 cm,求证矩形ABCD对角线的长度。学生可以根据有关矩形对角线的知识进行思考与计算,最终得出对角线AC的长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得出AO=AB,AO=OC,进而推出AB=OC,2AB=AC.从而得出對角线AC的长度。这一例题所运用的解题思维是要灵活地进行等式间的互换。通过这一对等间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三) 注重例题的延伸、应用

数学就是将所学的概念、公式、原理等有效地结合在题中。练习题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考察与深化。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很多题目都是运用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来解答。通过对题目增加或减少一个条件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维与逆向思维等。通过多变的题目来探求所应用知识的本质内容,进而在做题中寻找规律与变化,了解不同的题型解答的规律等。通过这一形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维延伸能力。例如:这一例题,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为E,那么BE是Rt△ABC中的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对此进行解答:线段BE是△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BE等于AC的一半。由此可以推论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对这一例题可以进行反向的延伸,例如: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为E,如果△ABC一边上的中线BE等于AC的一半,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通过对以上的例题进行解答后,利用已知的条件来设定新的题目,将已知作为未知,来进行逆向的思考与解答。通过对题目进行逆向的推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的概念深刻地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所掌握的解题思路,探索延伸出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一过程逐渐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与思维转化水平,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然而,教师在进行例题的选择时,虽然要注重一题多变的方式,但所选的例题一定要有目的性,主要针对所学知识展开选择与应用,延伸的难易程度跨度要合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表明,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例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数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例题进行选择与设定时,要将所选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并可以通过对例题进行延伸、拓展以及逆向等方式来进行设定,以由简到难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熟练。同时,数学教师要注重创新,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数学例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海娟.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2):68.

[2] 田民.试分析初中数学例题及习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03):172.

[3] 李素艳.浅谈初中数学例题中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2):86.

[4] 吴志军.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129.

作者简介:

张天能,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城关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讨初中数学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