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配方颗粒致急性胃黏膜病变一例

2018-01-19丁柳美方忠宏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11期
关键词:辅料中药饮片药效

李 莉,丁柳美,方忠宏

(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1508; 2.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检验科,上海 201508)

1 病例资料

某52岁男性患者,因“恶心呕吐半日,无法忍受”于2017年11月7日入院。自述前日夜间8:00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大小便正常;发病前2 h服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双手指端湿疹,为首次服用;无不洁饮食史,无其他异常;有糖尿病史,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既往史无特殊;偶尔抽烟饮酒,发病前后无饮酒。临床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待查。医师查房时,患者强调是在服用中药配方颗粒后发病,其服用方法为中药配方颗粒加入杯中,用热水化后,服下;药方为荆芥、防风、土茯苓、苦参、羌活、苍术、知母、蝉蜕和白鲜皮(浙江景岳堂药业,批号:K1606031)。入院后,给予患者泮托拉唑抑酸,并给予补液,患者病情很快好转。2017年11月9日,患者情况可,无恶心等不适,予以出院,嘱避免饮酒、辛辣油腻饮食,出院带药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2017年12月8日,通过长途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患者告知无不适,未再发病。

2 讨论

该患者发病前后无饮酒,无其他用药史,无消化道疾病史,停药后很快恢复健康。显然,中药皮肤颗粒的使用与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的时间相关性明确,故患者的急性胃黏膜病变与用药有关。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为:一是与处方的中药有关;二是与中药配方颗料的加工工艺及添加辅料有关。

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内被炒得沸沸扬扬,有多家媒体宣传中药配方颗粒的好处,并在多种场合大肆推广。检索中药配方颗粒相关不良反应文献时发现,其不良反应报告很少。相反,有文献报道,中药配方颗粒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中药饮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该报道的可信度不高,因为文中无评价的标准与依据。从中药配方颗粒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中药饮片肯定有差异。对于媒体只宣传其好处的做法,宜保持谨慎的科学态度。中药饮片除了价格低的优势,还有性能稳定的特点,保持了中药的原始天然状态,有助于保持有效成分的原始活性,经数千年的传承,药物的成分、性质和功效已得到肯定。而中药配方颗粒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中药配方颗粒的不良反应除与中药本身有关外,也可能与配方颗粒的加工工艺相关。草药的提取、加工是在高温条件下的复杂加工过程,其浓缩、干燥是漫长的热处理过程,若物料受热不当,加热时间过长或受热温度过高,均有可能导致提取物中的药效成分或各成分的组成发生变化,故配方颗粒有“变性”的可能,从而可影响药效,甚至致有毒成分的形成[2]。另外,添加辅料,并与中药提取物一起热处理,也可以改变或者影响药效或毒性[3]。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建议加强观察,服药时宜用30~35 ℃饮用水溶化后缓慢口服,以减少刺激。对于已发生过严重呕吐等不良反应者,宜改用饮片煎剂;如果必须服用配方颗粒,无严重不适者,可考虑增加水量,降低浓度,分次服用。对于不良反应较轻者,停药观察即可,并注意避免过度饮食;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避免严重的不良后果,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

本案例中,对于该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无法分辨是中药本身的不良反应,还是加工工艺与辅料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医务人员跟踪观察并报告中药配方颗粒的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辅料中药饮片药效
热销面料及辅料
浅谈中药饮片储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养护方法
4种杀虫剂对草莓叶螨的田间药效研究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药效
某三级中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分析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流行辅料
鉴别中药饮片真伪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