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听力损失特殊病例讨论
——京津冀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8年第一季度学术研讨会

2018-01-17龙越,刘海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前庭耳聋

2018年3 月24 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成功举办“京津冀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8年第一季度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杰教授致欢迎词,儿童听力诊疗中心主任刘海红教授担任主持。本次学术交流有两大鲜明特色,即主题报告专家阵容强大,亲自做学术报告的教授较多。来自北京市卫计委老年妇幼康复处的主任科员金英楠、北京妇幼保健院潘迎主任、北京市六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各区妇幼保健院、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石家庄妇幼保健院、秦皇岛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及团队等12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秋菊教授针对聋病的遗传咨询进行了案例分析。王秋菊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性聋病的概念,临床咨询的必要性与意义以及基本流程。遗传性聋病是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引起的听力损失,其遗传咨询可帮助人们理解和适应遗传因素对聋病发生的作用,帮助减少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延续。其基本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专科检查、绘制患者家系图谱、听力学及其他检查、选择基因检测方法。聋病遗传咨询的主要群体是:(1)夫妻双方有一方为耳聋患者,且伴有耳聋家族史,另一方听力正常,无耳聋家族史,(2)夫妻双方均为聋哑者,家族中均无一人以上耳聋患者,(3)听力正常夫妇,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无耳聋家族史,预测胎儿出现耳聋的几率,(4)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耳聋易感基因筛查阳性家庭,(5)生育二胎的遗传咨询。并就GATA3基因突变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耳聋-肾发育不良综合征、TMC1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性聋病的遗传诊断详细讲述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AD)聋病的诊断流程及遗传咨询要点。以GJB2突变,OTOF突变导致的听神经病为例讲解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AR)聋病的咨询要点。最后提出聋病遗传咨询目前面临着表型、基因型多样,需要表型-基因关联分析等问题以及多学科协作,技术方法、数据处理解读待优化,聋病数据库资源需共享等挑战。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梁爽博士就一例听神经病患者右耳选配助听器前后听觉中枢分辨能力的评价进行了分析讲述,其研究用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MMN)进行助听器的效果评估,MMN可反映人类大脑对差异的自动辨别反应。测试进行于选配当天,测试中刺激声共有5种,包括短纯音和言语声,强度为50、60、70dB SPL,给声环境包括安静和噪声两种,噪声为言语声,信噪比SNR=+5。刺激强度为60dB SPL时,裸耳情况下2种刺激声可疑似引出MMN,其余刺激声均无法引出MMN,助听情况下各刺激声均可引出MMN,说明听神经病患者可获益于助听器。刺激强度为50、70dB SPL时部分刺激声引出MMN波幅较低,而强度为60dB SPL时各刺激声均引出正常MMN波形,说明听神经病患者听觉动态范围较窄,对调试要求高。将患者助听器低频增益提高5-10dB SPL,患者仅可在安静环境中由短纯音引出MMN,其余测试音均无法引出MMN,结果表明本例听神经病患者对噪声处理功能异常,对低频噪声处理较敏感,由此推测听神经病特征的上升型听力损失是机体对听神经功能缺陷的补偿。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曲春燕教授针对一例运用二代测序确诊Usher综合症患儿的病例进行了经验分享,Usher综合症是常见的综合征型遗传性聋病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又称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致视野缩小、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对于早期发现Usher综合症,病史询问需全面细致,必要时应行眼科检查,分子诊断对于确诊罕见综合征耳聋亦非常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赵雅雯博士讲述了一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选配助听器后听力恢复的病例,分析了伴有早产、出生低体重、黄疸等病史的患儿感音神经性耳聋自发性听力恢复的常见原因与听力损失的关系。伴有这些病史的新生儿应定期随访,密切关注听力,以早期诊断、干预,使其早期听力言语能力得以发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玉和教授介绍了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病,主要致病基因是SLC26A4。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热点是IVS7-2A-G。SLC26A4基因突变在单、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9.41%、95.97%。少数前庭导水管扩大为KCNJ10基因突变所致,个别由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与FOXI1基因杂合突变共同作用。因此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时机为:(1)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家族史的夫妇,(2)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SLC26A4异常,(3)新生儿听力下降可疑前庭导水管扩大,最好先行相关基因诊断,(4)诊断明确的前庭导水管扩大,明确病因,(5)产前夫妇基因筛查SLC26A4异常。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静博士分享了三例聋哑家庭的遗传咨询的经验,诊断遗传性聋病的关键是揭秘耳聋治病基因,通过病史采集、专科查体获得患者的家族史及所有家族成员遗传信息,绘制患者家系图谱,判断遗传规律,分析遗传方式。进行听力学及其他检查,对耳聋进行临床诊断及表型分析。选择基因检测方法,确定致病基因,进行遗传咨询指导。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珂博士针对两例耳聋基因-听力诊断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病例1为父母听力正常,孩子SLC26A4基因1-2号外显子处存在杂合缺失。对于大片段缺失临床咨询的策略包括缺失基因致病性、听力及其他检查对基因检测结果的验证,以及对二胎风险的预测。病例2为伴有早产28周、出生低体重、高胆红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病史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患儿听力筛查、监测、诊断流程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黄丽辉教授分析了GJB2基因p.V37I位点伴有c.235delC、c.299delAT、c.176del16三个位点之一共同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研究显示基因型以c.235delC/p.V37I为主,存在p.V37I/c.299delAT突变的儿童出现听力损失概率高,临床应予以重视。表型为30%的患儿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60%出现轻-中度听力损失。p.V37I复合杂合突变与迟发性听力损失相关。

发言完毕,与会专家和学者就报告展开热烈讨论,讨论议题涉及临床遗传咨询、耳聋基因携带者听力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新生儿恢复和听力监测等,为临床疑难病例的甄别和正确诊治提供了宝贵方案。

大家一致认为,儿童医院提出“听力损失特殊病例”专题讨论对于我们听力学的发展展现了更深更广泛的前景,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各位同仁的报告都体现了综合诊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的检测)和追踪随访的重要性。哪怕是一例疑难病例,通过长期随访研究其病情转归都会为大数据研究、精准医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前庭耳聋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被忽视的“前庭觉”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