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庆炳生平述要

2018-01-17

名作欣赏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连城一中初中毕业照

1936童庆炳出生于今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莒市村。1949年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连城一中初中部学习,1950年2—8月迫于生计压力辍学,后在祖母的支持下复学。

1955毕业前夕,童庆炳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

1958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教,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师从黄药眠先生。

1963童庆炳发表了论文《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后被收入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一书),从此走上了教学科研之路。

1963—1965童庆炳被派遣到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三年间,童庆炳几乎讲授过所有相关的文学课程。在每周讲授二十四节课的情况下,童庆炳利用一切时间系统钻研中国文学史,编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还注释了近百万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965年夏天,童庆炳从越南回国后,被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任汉语教研室主任。

1967—1970童庆炳被派遣到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任教。除讲授“中国文学”课程外,童庆炳充分利用大量的闲暇时间研读了古今中外名家的大量经典作品。

1954年与龙岩师范同学在一起(左二)

1970童庆炳从阿尔巴尼亚回国,充分利用被“闲置”的时间,精心阅读从图书馆借出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经典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卡片和笔记,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从1958年到1976年,是童庆炳学术研究的一个准备时期。从70年代末起,童庆炳发表了《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评当前文学批评中的“席勒化”倾向》《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等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全面清理了文学“形象特征”论,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是新时期文学观念即将转向的先声,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后来,李庚、许觉民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一集》(1976—1982),以及王蒙、王元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1976—2000),都收录了此文。

《中国新文艺大系》书影

195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楼前

黄药眠先生晚年照

1979童庆炳被评为讲师。1981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童庆炳与夫人曾恬合著的中篇小说《生活之帆》,首次印刷七万,很快便销售一空,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五百多封,黄药眠先生对这篇小说亦赞赏有加。1982年,童庆炳被评为副教授。

1983童庆炳参与编写《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同年,协助黄药眠先生拿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

1984童庆炳出版了独立编写的《文学概论》(上下册),并在北京电视台主讲《文学概论》;同年,童庆炳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198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招收了全国第一批文艺学博士生(王一川、罗钢、张本楠),童庆炳被指定为副导师,协助黄药眠先生指导学生;与此同时,童庆炳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陶东风、李春青、黄卓越、蒋原伦等十三人),并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86童庆炳获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项目“文艺心理美学研究(文艺心理学)”,随即带领学生们投入到这极为前沿的课题研究之中;同年,童庆炳被评为教授。1987年,黄药眠先生不幸病逝,年富力强的童庆炳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点的顶梁柱,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和答辩等繁重的工作,都落在了童庆炳一个人肩上。

1988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童庆炳的长篇小说《淡紫色的霞光》,这是一部角度新颖、深度描写当代大学生生活和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佳构。

1988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员有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严歌苓、刘恪、海男等四十余人。童庆炳被任命为班主任,除了设计课程,延聘辅导创作的导师,还为学员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童庆炳既讲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也讲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既讲理论,也分析作品;既分析大作家的作品,也分析学生发表的习作。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大部分学员,现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2001年,这一课程讲稿被整理为《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61年全家福,坐者为父母,后排中立者为童庆炳,左一为夫人曾恬

1963年在越南河内师范大学

1968年,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与学生在一起

1989童庆炳毅然辞去了似乎前途“看好”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职务,回到教研室,致力于文艺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同年,童庆炳将给研究生授课的讲义整理为专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为此书作“序”。此书后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更名为《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自80年代末起,童庆炳率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全体成员,锐意创新,攻克了一批批前沿性的重大课题,推出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如与黄药眠先生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主编“心理美学丛书”(15部)、“文体学丛书”(5部)、“文艺新视角丛书”(5部),还主编了《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要略》等“换代教材”“文艺学系列教材”(10部),还有“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等一系列丛书,影响甚广。在当时文艺学界新旧理论相互激荡、热烈对话的历史氛围中,童庆炳甘做中国与西方、保守与激进、旧说与新说之间的“桥梁”,创建了一个英才云集、结构完整的学术梯队。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文艺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为“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童庆炳任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以童庆炳为学术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走在了全国文艺学学科的最前列。童庆炳不仅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还是一位硕果累累的教育家。童庆炳六十年如一日,把每一次上课都当作“人生的节日”,用全部生命广育英才,辛勤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八十余名博士,还有十余名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其中,大部分都成了学界的中坚力量。

2004童庆炳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并被任命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文学组首席专家。

1986年与夫人曾恬在慕田峪长城

2006年莫言回母校与恩师合影

2009年,与程正民、郭预衡

2013年与钱谷融、徐中玉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童庆炳亲切握手

2005出版《童庆炳文集》(四卷本,韩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秋,随中国文科资深代表团赴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和法国访问。

2007童庆炳连任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8年,童庆炳被北京师范大学正式聘任为“资深教授”。2009年由童庆炳主持编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正式出版。

2010《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一文获2010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的“理论批评奖”。2011年,出版《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新编文学理论》《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

2012出版编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出版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

2014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亲切接见了童庆炳等资深教授和院士。

20151月,出版《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5月16日组织召开“百年学案2015南北高级论坛”,做了“文学研究如何深入历史语境”的主题发言,倡导“学案研究”。5月20日,童庆炳以“做‘四有好教师’,为党和人民培育英才”为题,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演讲。童庆炳全程站立,讲了两个小时的课。这是童庆炳的最后一次讲演。6月14日,童庆炳在攀登金山岭长城的归途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An Analysis of Negative Capability in To Autumn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美丽的碎片
追忆黄药眠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