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观”视域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弹性”的优化研究

2018-01-15傅徐翼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傅徐翼

摘要:从“大思政”的视域下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一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将这两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可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探索出一条两者相互融合的高职学生“心理弹性”优化途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弹性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学生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90后成为高职学生群体的主力军,“00后”也已经登上大学的舞台。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加之高职学生群体正处在少年向成年过度的关键节点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导致他们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应对学生心理问题时,通常采取被动疏导的方式,即发现个体问题,事后干预、送医治疗。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简单的“压力+应激=心理问题”的简单公式,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会主动采取更多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调节心态;而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者则正好相反,更多选择消极、逃避的应对策略,引发和加剧各种心理问题。

从“大思政”的视域下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子系统。高校思政教育这个系统中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比如思想教育系统、政治教育系统、德育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这些系统包含各自的要素,而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合力。能否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思维上相互撞击,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出两者优势互补项,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措施,这是笔者通过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培养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教育培养对象都是学生。高校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精神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思政教育通过思政课程讲授、典型人事物影响、组织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着重在学生心理层面,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弹性,增强抗挫折能力,维护身心健康,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都属于认知层面的学习,从教育途径上,都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来传达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教育内容上,两者都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品质、品德、理念等进行的教育课程,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丰富自身品质属性的教育。思政教育其功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更多地强调个体对社会规则的遵守,从而容易忽略个体的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则更多的着重于促进高职学生个人的心理品质提升。所以,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为补充,完善了高职院校德育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协同的重要性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64号文件颁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被确立为其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心理学”列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相关学科”。进一步说明了将这两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以此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协同共进、相互补益。

(一)在社会转型、科技跃进、竞争激烈的当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思想行为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大难点。调查表明,普遍存在于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例如:抗压能力弱,自卑,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受挫引发的他杀、自杀问题,择业、就业、社会竞争中的压力问题等。这些都考验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找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全方位地实现两者的结合。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拓展彼此教育的方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的采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使高职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使思政教育工作更灵活,更适应真实生活状态,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般比较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关注,对学生如何应对压力与挫折,适应环境与竞争等问题也很少加以适当的教育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引导高职学生摆脱心理阴影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当高职学生面临各种挫折压力事件时,将这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避免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培养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弹性”优化途径

(一)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并激活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从教师队伍人力配置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都是优化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主要教育力量。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一般都受过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具备心理咨询经验,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弹性”优化过程中的专业力量。他们可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还可以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提供专业心理知识讲座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理论及咨询业务水平。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非心理专业的教育力量,和专业心理教育力量一样,都是高职学生“心理弹性”优化提升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整个学校的"大思政"是一个上层的大系统,在其中的无论是思政线、心理线还是学工线的教师,都不能各自为政,应互相协同,互相助益,形成合力。使多种教育方式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不同系统间的互补、耦合效应。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综合型、善合作、高效率的高职骨干教师工作队伍,是促进高职院校心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的切实举措,也是提升优化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合力。

(二)抓好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的主阵地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秀、心理素质过硬的高职学生的主要育人阵地,是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弹性”的首要措施。如果说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个体谈话、心理辅导,或者是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给学生做心理咨询,都是一种“点到点”的教育;那么,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点到面”的教育。对于全体高职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的教育比单独个体的教育更高效,更系统。在教育方法上,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相相互学习借鉴,各取所长,发挥各自优势。思政课程可以引入心理个体咨询的方法,更加注重学生个体体验,提高思政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有效的普及心理基础知识,优化学生“心理弹性”。在教育内容上,思政课程更宏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为细致,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职学生优秀品质、理想信念的培养既是思政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健康身心发展的基础。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影响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社区、媒体上,因此,我们的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向这些领域延伸。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一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传统平台,高职院校要一如既往的组织开展一系列如心理沙龙、知识讲座、素质拓展、生涯规划、学习交流、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的价值观念、积极心理意识等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广大学生群体中去。通过这类文化实践活动可以让高职学生设身处地的浸润其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有效提高思想与“心理弹性”水平。此外,新媒体时代,网络是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平台,也是新媒体时代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抓手。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高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况。因此网络也成为教育者观察学生的“放大镜”,贴近学生的“传输器”,是进行思想与心理引导、心理辅导和督导的教育利器。同时对促进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进一步有效优化学生“心理弹性”助益良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子系统、德育子系统、政治教育子系统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中,有各种要素,如教育的物质条件、人员队伍、学生信息、教育资源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不能做得好,要看它和其它子系统的关系,也要看其子系统内部各元素是否协调。如果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要素与子系统之间能达到良好的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便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即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协同学告诉我们,系统内子系统越多,或者子系统内元素越多,子系统之间、元素之间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差异带来竞争和冲突,也带来了创新的可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队伍、管理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等,它们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物质基础等元素上均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这些多元的元素在不同的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多主体、多环节和多层次的特性。这些元素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协同,求同存异,异质同构,实现交流协作,激发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易于催生协同效应。

从协同学上来说,一个系统内的子系统越多,元素越丰富,差异性越大,越容易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差异带来冲突,也带来了创新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从“大思政”视域下来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冯丽、谭园园.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4).

[2]刘敏.高职院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补路径初探[J].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017(24).

[3]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6.

[4]李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2)

[5]武晓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探析[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