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纪录片创作中的现场控制

2018-01-09尹力平

记者摇篮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纪录片

尹力平

【摘 要】一部纪录片的构建,是要在纷繁的现实中用镜头攫取创作者想要的内容,而现实总以稍纵即逝的姿态让很多拍摄变得猝不及防。无论是没有准备好的拍摄导致现场画面难以捕捉,还是不可逆的事件让拍摄内容无法重现,不確定性与创作如影随形,这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遗憾所在,而创作者并不是只能够一味地与精彩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创作者一方面可以自练内功,提高自己对现场控制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施加外力,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对被拍摄事物进行把控。本文从上述两个视角加以阐述,希望能对纪录片创作中的现场控制问题加以粗浅的解答。

【关键词】纪录片 前期拍摄 现场控制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和纯粹,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任凭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风起云涌,纪录片却可以始终以不施粉黛的素颜而倾国倾城。而说到天生丽质,再美的佳丽你可以不施粉黛,但你不能头不梳脸不洗,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也是如此,不可能不对拍摄过程加以主观把控,当然这是在不改变真实的前提下,以获得更精彩内容为目的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前期拍摄可以说是成就一部纪录片最根本、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现场拍摄环节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对于这个环节我们该如何把控呢?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熟悉器材、灵活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现场控制中的法宝就是我们手里的器材,这里面包括摄影机、录音机、三脚架、灯光等。合理、灵活地使用这些器材我们就会大大提高现场控制的能力,拍摄到理想中的画面。例如在拍摄山地自行车运动题材纪录片《冠军赛》的时候,为了增加运动感,第一视角的运动摄影机就是很好的选择;而拍摄自行车手在山岭间穿梭等大场面辽阔画面时,无人航拍机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对了拍摄器材还要会熟练使用,做到人机合一,才能在现场控制中无往而不胜。在暗光环境中该补光的就要补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反光板,拍摄灯具,或者只是将拍摄现场光线较暗的灯泡换到较高的瓦数。总之一句话,既要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又要熟练驾驭它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会大大提高现场的驾驭能力。

2.熟悉被拍摄对象 ,让被拍摄对象熟悉拍摄者

在纪录片拍摄环节,人是最为重要的拍摄对象,要想拍摄好人物就要对人物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在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善于捕捉到与主题相关联的人物日常细节,同时还要明确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包括人物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的联系。本人创作的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获奖作品《果子的味道》在拍摄之初曾遭到被拍摄对象的拒绝。片中创业的80后小夫妻俩以卖煎饼果子为业,对于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很抵触。但当我们敞开心扉畅谈,半个月的预热下来,拍摄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通过了解,我们选定了拍摄重点,以及他们4个月后要面临东北严寒的考验和市场的拆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熟悉被拍摄对象的同时也是一个让被拍摄对象熟悉拍摄者的过程,被拍摄者只有与拍摄者熟识才会把最真实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只有被拍摄者熟悉了拍摄者以及拍摄者手中的摄影机,无镜头感的真切画面才会跃然眼前,观众观看时才能仿佛身临其境又感同身受。

3.了解地域环境,才能让景物开口说话

无论是什么样的纪录片都有它所归属的环境,无论是一个房间还是一片森林,你只有了解它,你才能知道哪个拍摄角度最好、最有表现力,才能知道将摄影机架设在哪里,是要俯看还是要仰拍,光线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表现力,不同的季节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景象特点。熟知了这一切,环境便不再是孤立的环境,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地域环境会弥漫出不同的情绪,阳光明媚也好,乌云密布也罢,它可以成为人物情绪的代言人,可以成为一个事件顺利与否的晴雨表,我们只有熟识地域环境并对其有敏感,才会在现场控制的使用中充分调动这一元素,让它发挥出润物无声的作用。

4.合理预判,提高现场控制力

以上谈到对器材、拍摄对象以及拍摄环境熟悉的重要性,对以上几方面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拍摄者现场控制能力以及应变手段的丰富性。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熟悉而预知,而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拍摄《果子的味道》时,东北的冬天很寒冷,户外温度很低,每一次跟随丈夫外出送餐之后,再回到店里时摄影机一进入室内镜头上立刻会蒙上水汽,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但在拍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会给拍摄带来很大的麻烦,拍摄场面将失去控制,因此我们事先会在衣服里或者贴有暖贴的相对温暖的摄影包里多带一台摄影机以保证连续拍摄。

二、先解决有,再解决好

1.不能因为现场失控而放弃拍摄

在纪录片拍摄中,我们都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但我们未必都有一个能追求到完美的命,这不是一个宿命的说法,也不是一个悲观的表白,而是一个再客观不过的事实。纪录片拍摄现场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太多状况无法预期,有太多预期发生改变。我们能做的本能反应就是先拍摄下来,在当时现有条件下最合理地拍摄下来,对于很多不可逆的事件,这些或许摇摇晃晃、画面模糊不清,又或者迫于无奈只是对着地板开机,只录下了声音的画面都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废镜头,其实我们在自责没有完美记录的同时,应该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忘掉遗憾和自责,因为即使这些再不合格的镜头对于事件的佐证也会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唯一而又不可替代的。

2.没有最好,每一次拍摄都是给影片多一种可能

对于突发的、不可逆的事件我们不可能去让事件停止,等我们架好摄像机、构好图再让事件继续,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荒谬的。而对于一些日常规律性的情况,当我们预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理想时,我们是可以等待或更改的,比如要拍摄主人公傍晚骑自行车回家,但拍摄当天阴云,没有夕阳,并不是预期的理想状态,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先拍摄下来,先解决有的问题,然后改日再重新拍摄有夕阳的理想画面。之前拍摄的阴云画面或许无用,也或许会在后期剪辑时会派上用场,成为难得的画面,给后期创作多一种可能。endprint

三、想控制场面,先控制自己

1.永远不要为了好而舍了真

紀录片创作中的“导拍”是对现场控制的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为了更加真实、高效、完美地记录,“导拍”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导拍是有限度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颠倒黑白,必须在不影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要遵循被拍摄对象的生活规律,符合拍摄环境的自然规律、地域传统,一切拍摄控制都必须要在有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让人有突兀感,而要让人觉得顺理成章,只有这样的导拍才是可以接受的,也只有这样的现场控制才是合理有效的,才不会破坏真实性原则。比如为了精准拍摄,提高拍摄质量和效率,对于被拍摄人物可逆的、经常性的行为和动作可以进行场面调度,既可以安排人物走位,也可以安排动作和行为的开始和结束,还可以安排动作和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这一切的操控取决于创作者对真实的信仰,而绝不越杜撰的雷池半步,即便创作者在拍摄中发现某个事件如果以另外一种情形发生、发展,或者导致另外一个结果,整个影片的情节会跌宕起伏更吸引人,我们也一定要禁得住诱惑。如果拍摄者以杜撰的方式编造情节,并且影响整个事件的客观真实,像剧情片那样让被拍摄对象成为演员时,那是可怕的,也是可耻的。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忘却了这一点,我们的作品是经不起推敲而注定要被唾弃的。

2.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

纪录片创作者要控制好现场,控制好拍摄,控制好被拍摄对象,其实最应该控制好的就是创作者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期待的情景没有出现或者出现的情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苦苦地追寻之后,最终我们妥协了,殊不知就在我们放下摄像机的那一刻,我们错过了我们最想要的东西,但我们为了捕捉这样的画面,无论是构图还是曝光都已经事先做好了周密的部署,而怎么到头来会功亏一篑得如此纯粹?有的时候不是创作者没控制好场面,而是没控制好自己,累了、倦了在所难免,但一定要尽全力坚持到最后,而最后一刻之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也就没有必要耿耿于怀,毕竟运气这东西是靠不住的,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只当是塞翁失马,在创作的路途上快马加鞭就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现场控制体现的是一种驾驭能力,驾驭人物、驾驭事件、驾驭环境、驾驭设备,更要驾驭自己。现场控制不能为了控制而控制,现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但不能因为现场失控而放弃拍摄,纪录片拍摄的目的是要获得真实、精彩的内容,以此为核心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正是纪录片现场控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纪录片创作专题论纲》 钟大年;[2]《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