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2018-01-08姜双春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除数面积

姜双春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趣味性、实践性,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課堂模式。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自主反思,培养自主学习的学风。

[关键词]

生本课堂;自主探究;自学学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金钥匙,加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打开数学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设计图文并茂,以生活为学习背景,处处都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笔者执教时使用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教材设计以“情景+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上课时,笔者以这些与生活内容紧密相联系的数学实践活动为线索,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在笔者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议一议等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交流方式进行学习,完成了学习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一、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

众所周知,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很抽象的,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只凭字面上的内容来理解数学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能够编排一些直观的数学活动,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又能让学生体验自己验证知识、获得知识的快乐。例如,三年级“认识面积单位”一节课,我让学生们准备了面积为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个),而我准备了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他们手里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排一排地摆放在1平方分米上,然后数一数,每行摆了多少个?一共摆了多少行?最后算一算一共可以放多少个?然后再把1平方分米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摆放在1平方米上,再算一算一共可以放多少个?从直观的学具操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从而得出“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笔者让12名学生站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1平方米面积的大小概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亲身经历直观学具的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的方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们看得到也摸得着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了死记硬背的烦恼。同样的实践活动课程,还适合“长度单位的认识”“体积单位的认识”等的教学。

这些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和品质。

二、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思维习惯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的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在给小学六年级学生讲授“圆的面积”一节内容时,笔者根据教材中实践活动素材的要求,让学生准备了可以分割的圆,大多数学生能够以教材中的拼图为依据,进行模拟操作,然后下结论。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 ↓

圆的面积 =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但教师明白,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意识,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课上,笔者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提出问题:能否尝试一下,通过其他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们在小组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公式推导的猜想和验证。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环节,笔者走下讲台,及时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学习过程中,随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考方向。这个过程中,笔者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很快,就有学生把这些分割成一个个近似于三角形的小扇形,成功地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就这样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学生通过拼成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当然,公式的化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和指导。每一次的成功都让学生们欣喜不已,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数学学习充满了信心,他们深信,只要自己肯动脑、勤思考、努力实践,就会打破陈规,获得意外收获,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学科的神奇和刺激。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经过不断进步和提升的过程,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是他们逐步提高认知结构的必经之路,能让他们的思维逐步得以培养和发展。例如,四年级第六单元的“商不变的规律”,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问题来使学生展开对这个知识的探索研究。学生通过前两个问题,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你是怎样做的?”学生通过动笔算一算的实践验证活动,最终得出结论:因为零不能做除数,所以要保证“商不变的规律”严谨性,必须是“零除外”。为了继续深化知识的内涵,还可以设计问题“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了,商怎样变化的?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化,商怎样变化?请你动笔试一试,你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仍然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动脑、动笔,进行实际算一算的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多种角度地探索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的思考、验算、推敲,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得以加深、加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养成了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风”的形成搭建平台,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数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一点点树立自己数学意识,一点点养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习惯,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2]郭景扬,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12).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除数面积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面积最少的国家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