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8-01-08恒丽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过程

恒丽君

[摘 要]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宇教授也曾经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做”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享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一、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增强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数学真理的有效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引领,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应有意识地为学生的探究指引方向,让学生明确探究的任务,有的放矢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首先在课下要求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的图示教具,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其他图形,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完善,形成过程性的方法。教师在课间巡视中,选取一组在全班面前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完善补充。学生边演示边汇报,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说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说出了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全体学生都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使一部分平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大且思维不够活跃的同学,也能集中精力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教师一步步设计问题,有效的教学引领下,学生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教师引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除法应用题”教学时,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片:“树上结了12个桃子,树下有4只猴子”。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果把树上的12个桃子分给4只猴子,应该怎样分?这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并让其他学生尝试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肯定提出的“把树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桃子?”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应用题”这一主题,并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解题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成为知識的探究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领悟数学,从而感受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时,教师课前创设情境,留体验作业,让家长放学后带领孩子到超市购物,体验购物情境。第二天在数学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谈一谈昨日购物的感受,说一说你在购物时买过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人民币)在此基础上,再说一说你购买的商品用的是哪些币种?用了几个这样的币种?通过这样几个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自然地就认识了1角、2角、5角、1元等人民币。情境的创设,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知识。接着以“文具超市”的形式,让学生拿着手中的人民币教具来购买自己想得到的文具,你怎样付钱?一支铅笔3角钱,你怎样付?一把尺子1元钱,你又怎样付?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购物体验,得出了购买一把尺子可用10个1角来付,也可用2个5角来付,也可用5个2角来付……这样,学生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在创设的情境中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轻松掌握了所学数学知识。

教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适时“点拨”,扫清探究中的障碍。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有爬不上的“坡”和跨不过的“坎”,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梁”“搭梯子”,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点拨”。

例如,学生在学习2米的1/3和1米的2/3大小比较时,理解上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帮助学生利用手中3块相同的月饼做教具,让学生来探究,2块月饼的1/3和1块月饼的2/3谁大谁小?学生通过切割月饼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2块月饼的1/3和1块月饼的2/3同样大。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去探究2米的1/3和1米的2/3大小比较这道题。教师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点拨”的指导下,认识到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师根据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每一节课都会提炼出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教学的核心点,它是教师的点拨之处。一节课是否真正高效,关键看教师课堂中组织的活动是否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开展。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了在同一圆内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但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因此,教师提出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拿出来,学生对折圆片,观察圆的折痕(半径、直径),然后再比一比,也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算一算,思考同圆的直径长度为什么是半径的2倍。

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一节课的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教师引领,哪些地方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哪些地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学生活动的环节是有效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反复去推敲、去琢磨、去总结。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还给学生,实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目的。

自主学习与探究,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完善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感悟三角形的高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