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巧设计培养科学观

2018-01-08郭玲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红磷滴管氧气

郭玲凤

[摘 要]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文章选取《课题1空气》这一课例,通过巧妙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增设小小实验,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渗透化学科学观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探究;问题情境;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执教《空气》这节课时,我发现两个问题:①学生在学习“拉瓦锡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时,对实验装置和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②从“拉瓦锡实验”到“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过渡教学太过于呆板、不自然,无论从原理上还是方法上,学生都感到突然,难以接受,似乎有强加于学生的嫌疑,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这些环节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教学效果良好。以下是教学过程的几個片断。

【教学片断一】

教师:拿出一个胶头滴管,一只手挤压橡胶胶帽后,用手指堵住管口。问学生,从滴管中被挤压出来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是空气。

教师:大家知道有多少体积的空气被我们挤压出来了呢?

学生:……(私下轻声交流后摇头)

教师:堵住管口的手指被吸住,说明什么?

学生:滴管中一部分空气排出,压强变小了。

教师:将管口浸没入水(预先加有少量品红)中,移开手指,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水被吸入滴管中,形成了一段小红色水柱。

教师:为什么能吸入这么多体积的水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吸水量的多少?

学生:因为滴管中之前有空气被排出,导致滴管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滴管,吸入的水的体积等于原先被排出的空气的体积。

教师:那现在大家知道如何得知被排出的空气体积了吗?

学生:将滴管中被吸入的水注入量筒中就知道了。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拉瓦锡实验”……

设计意图:以往每次在直接学习“拉瓦锡实验”时,总会有很多学生看不懂课本图中的装置,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原理。对学生而言,曲颈甑这个装置比较陌生,他们无法从抽象思维中来理解实验的实质。所以我在设计时,增设了“滴管挤气吸水”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原理,建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后,学生便能很快领悟出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教学片断二】

教师:我们又如何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现有两种实验方案,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思考题:①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②用来除去氧气的物质应具备怎样的性质?

③消耗氧气的物质其用量有什么要求?

④如何测剩余气体体积?

⑤对装置的气密性有无要求?

⑥何时读取测量数值?

教师:大家认为这两种方案,哪一种好?

学生:第一种方案。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从操作上来说,第一种方案更容易实施,也更简便。

教师:现提供如图所示的装置及三种物质,根据资料提示,你认为哪种物质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简单说明原因。

①蜡烛②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才能燃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水发生缓慢氧化,但时间比较长。)③红磷(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五氧化二磷固体)

学生:选择红磷,因为红磷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反应后集气瓶内压强变小,打开弹簧夹后,水会被压入瓶中,我们可以根据被压入水的体积来推知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教师:那为何不选择蜡烛或铁丝呢?

学生: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它会填补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瓶内压强不改变;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很快消耗氧气,不便于操作。

教师:你们认为选择物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①要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反应;②只能与氧气发生反应;③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教师: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从三种物质中,选择红磷来完成实验。那同学们认为,我们要取用多少红磷呢?

学生1:取用红磷的量要适中。

学生2:我们还不知道瓶内氧气的多少,怎么知道要多少红磷啊?

学生1:那就要多取点。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取多点红磷吗?

学生1:因为不知道有多少氧气,但要确保氧气都要被反应掉,所以要取用多点红磷。

教师:对。为了保证瓶内的氧气被耗尽,所以我们要取用足量或过量的红磷。化学上一般用少量、适量或足量、过量等来形容物质质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不仅为“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作铺垫,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去除杂质问题中药品的选择和用量问题”、“实验中如何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问题”、“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时,稀盐酸的用量问题”等

在感悟“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之后,笔者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如何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至“设法除去氧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设想,至“选用哪种合适的物质除去氧气”,再至“选择物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需考虑因素”等,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创设的问题驱动下,能自发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学生正处于学习化学的初期阶段,对化学的用语并不熟悉。笔者在课堂中注重对这方面的引导,如:在“取用多少红磷”的问题时,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用量的多少,而是对此展开研究。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归纳学科知识,建构学科观念,这是我在设计时的一个小构思。

[参 考 文 献]

[1]陈淑明.化学基础性课程教学中STS思想的融入[J].化学教育,2002(5).

[2]宋心琦,王晶,黄儒兰.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J].化学教育,2004(8).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红磷滴管氧气
滴灌浇花器
牙签变星星
磷在氯气中燃烧实验装置的新设计
红磷阻燃尼龙的研究进展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迷宫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红磷(英文)
GREEN WORLD
红磷、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耗氧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