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

2018-01-06赵江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左传

赵江涛

摘要: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比起第一、二人称代词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在上古汉语时期可以认为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是现在却使用频繁。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语言对社会变化的反映。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他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人称代词来源不同,蕴藉于指示代词之中,随着指示代词的转化,渐趋丰富,直至逐步定型。

一、上古汉语无真正第三人称代词

对于上古汉语时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一部分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一部分是以郭锡良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没有。但对于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却有共同的认知:即第三人称代词是由指示代词转化而来的。指示代词是既有指示性又有称代性,而第三人称代词只有称代作用。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上古时期的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其”、“之”、“彼”、“厥”。

(一)其

“其”字的意思略等于现代汉语“他的”。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左传成公二年)

以上例子中,“其”字只能用作定语。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例如: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等于说不见师之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王若隱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也?(孟子·梁惠王上)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等于说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

这些地方的“其”不能译为“他的”,只能译为“他”。但是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可以作主语的,而且不作定语,所以从语法层面上来说,“其”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从上面两组例子中可以看出,不管“其”的意思是“他的”还是“他”,都是被当做定语来看待的。它必须与后面的成分组合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不能把它归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二)之

“之”字在句法成分中,通常是作宾语。它的意思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以上的例子表明,“之”字只能用作宾语。“之”在上古汉语中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上面“免之”的“之”,是说话人知罃自称;“莫之继之”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是士季自称。

现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不管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人称,都是不混淆的,即不会既表示第一人称,又表示第二人称。但是上面两例反应“之”不仅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指代,也可以用于指代第一人称。所以在作为人称代词方面,“之”并不是单指第三人称。

(三)彼

“彼”大多指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彼”字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同于现代的“他”或“他们”。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于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彼哉!彼哉!”)。可见,“彼”并没有从指示代词中完全脱离出来,古代汉语里一般也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

(四)“厥”

作代词在《尚书》中及之前的金文中使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作定语,偶尔也用作主语。例如

又作厥父宝尊葬。(金文总集·又作厥父爵)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尚书·召语)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无逸)

上述几例中,前两例中的“厥”做定语,后两例中的“厥”作主语。在《尚书》中,代词“厥”的使用频率远在“其”之上,而在之后,“厥”就逐渐被代词“其”所取代。《诗经》的《国风》中已经不用“厥”了,《诗经》之后,“厥”就变为一个古字眼。在《左传》、《孟子》等典籍中,“厥”的使用频率非常低,且多出现于引文之中,用法也较为单一,几乎都是作定语,称代第三人称,表领属关系。例如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孟子·梁惠王下)

“厥”与“其”类似,都是作定语,表领属关系,所以它的意思应为“他的”,作主语的情况较少,且在后期就不用了,所以不能作为上古汉语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的典范。

二、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确立

上古汉语中的“其”、“之”、“彼”、“厥”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却也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做了铺垫。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其”在南北朝时正式成为人们运用口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他”的产生

第三人称代词在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新的形式“伊”“渠”和“他”。

“伊”在先秦时期,多作为代词,如“所谓伊人”中的“伊人”即为那个人。魏晋时期,多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彼”。如“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世说新语·识鉴)。“渠”作为人称代词,出现在《三国志》中“必是渠所窃。”这里的“渠”即为他。

“他”最初表示指称,表示“其他的”。如《书·秦誓》中“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表示第三人称时,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搜神记》中“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游仙窟》中“自隐多姿则,欺他独自眠”。

唐代后,“他”的使用频率在口语中逐渐增多,人们创作时也更偏向于使用“他”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后,逐步取代了别的形式,确立了主导地位。

(二)女性“她”的产生

一直到近代,第三人称代词都没有性别的区分。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的创作和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表示男女的第三人称代词都用 “他”来表示,不仅使文学作品的人物指代不明,也让“女权”意识觉醒的女性感到不公。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提出了用“伊”来称代女性,如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一件小事)。然而“伊”字不符合白话文发展的潮流,不被人们所接受。

随后,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首创“她”字来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并在《她字问题》中指出“中国文字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如果要,能不能用‘她字?”。“她”与“他”在形式上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明显区别,所以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她”,作为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三)“它”的产生

刘半农提出除“她”字外,还应再取一个“牠”字,以代物。有人仍然主张用“他”,又有人提出用“它”。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三字并用,如:

他还想着那破塔中的一条蛇,他说:“它的头有斗一样大,不知他的眼睛,有多大?”(刘半农《饿》)

老通宝满脸恨意,看着这小轮船来,看着牠过去(茅盾《春蚕》)

“牠”和“它”混用了三十多年,直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后,“牠”字被废除,才明确规定指物的第三人称代词一律用“它”。

三、演变的文化原因

上古汉语时期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现在却使用频繁,这其中体现了:

(一)追求表述明确、简洁

上古汉语中通常提到第三人的时候,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直接省略主语。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前一句中用“首”作名词,后一句中“趋而辟之”的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在这里直接将主语省略。

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如果繼续用名词做主语,反复出现的名词很容易让句子冗余,重复,但是直接省略主语的话,又容易造成句子的指代不明。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平凡的世界)

上面的作品中,直接用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既避免了名词的重复,也不会出现指代不明的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造成句子晦涩难懂,白话文则趋向于简单明了,所以结合以上两点,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高。

(二)白话文中谦敬词减少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因此在表示第三人的时候,多用谦称和尊称表示,而不用代词。如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四)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四)

这里的“贱息”指的是他的儿子,是谦称;“媪”是对年老妇人的尊称。同样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内人、犬子、小女、寒舍”等,表示尊称的词有“令堂、令爱、足下、尊夫人、府上”等。

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平凡的世界)

润生说这书是他姐的——润生他姐在县城教书,很少回家来;这书是润生他妈从城里拿回来夹鞋样的。(平凡的世界)

两天后,他的妻子高玉凤领着独生儿子前来探望,这是自他被囚二十多天以来见到的唯一一位探监的人。(白鹿原)

在上面的例子中,“他父母”使用了人称代词加名词的形式,而不是“高堂”或者是“令堂”。“他的妻子”也没有写成“内人”或“尊夫人”,他的儿子也没有用“犬子”或者“令郎”。

白话文运动后,这些谦词敬词因为文言气息太重,逐渐被人们淘汰。民主的思想传入,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加趋向于使用没有等级、尊卑之分的人称代词来指称。

(三)文学作品的兴起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白话文创作和对外国著作翻译越来越多。因为文学作品大多使用第三人视角,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既可以从外部观察小说世界,也可以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第三人称代词被大量地使用。

一个失眠的夜晚,乌尔苏拉到院子里喝水,就看见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待在大翁边。他浑身青紫,神情忧伤,正努力用芦草团堵住咽喉上的空洞。她不觉害怕,只有同情。回到房间后,她把所见告诉丈夫,但丈夫并没有在意。(范晔译《百年孤独》)

在翻译这样的作品时,逼着人们去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同样本土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趋向于使用第三人视角去进行文本创作。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巴金《家》)

文学作品的兴起,加速了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定型为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这不仅体现了语言自身发展中此消彼长的现象,而且反映了其他语言对汉语的影响,还充分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在语言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11.

[2]贾志峰.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及原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陈丛耘,李彤.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J].语言应用研究,2011(8).

[4]吴媛媛.第三人称代词流变探微[J].北方论丛,2007(03).

[5]王阳.第三人称叙事的视角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猜你喜欢

古汉语第三人称左传
从善如流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左传》笔法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