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国学经典 树立文化自信

2018-01-06陈露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国学

陈露

摘要:国学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国学中要树立起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面对当前“西强东弱”的文化态势,用文化自觉自信的眼光研究国学、复兴国学、重振国学,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坚守根基,才能固守灵魂,在国学中,只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国学;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中国”的创新活力,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主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明确而具体地概括了先进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为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其实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迷失的时候,更应该挖掘国学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国学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是以和谐为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核心都是“和”文化、“和”艺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倡导人与人相处时坚守“仁”与“和”的准则;佛家文化是解释生死轮回,主张化解,反对矛盾冲突,其实质还是一个“和”字;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合乎规律”等,这更是以“和”为价值追求的体现。由此可见,三大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均是以“和”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周易》中的“保合太和”[2],《尚书》中的“协和万邦”,《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等等。虽然这些有关“和”的思想是几千年前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普世价值仍然是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表达了国学先哲“尚中贵和”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和谐文化”脱离了传统、背叛了经典,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精神的归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并深深地融人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共有家园。而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返本拓新,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

二、国学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既是党中央对文化软实力作用高瞻远瞩的认识,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说明党和国家已从战略高度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纳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硬实力能赢得战争,软实力能赢得和平。经济中国、科技中国、生态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中国的强势。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着眼于“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的精神源泉,也是当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暴力和战争的民族,故其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中虽然没有“软实力”的概念,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像儒家所倡导的“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的仁政思想,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等等,莫不如此。而只有将这些优秀思想价值融入人类的本能,成为共同的文化价值,中国才能建立起真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如果离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离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起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三、国学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有着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而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没落和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一个国家文化的失落,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历史的中断、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为先导。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4]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传统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是建设新型先进文化的重要資源。中华文化复兴必须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基础上,切不可将有着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精髓抛弃或冷落。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能割裂传统,现代化决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的空中楼阁之上,21世纪的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之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基础,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等精神力量,离不开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文明风貌。当今世界,虽然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成为全球的一致呼声,多元文化并存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依然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竞争中,如果放弃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言必称“希腊”,行必求“国际接轨”,就意味着丢掉了自己的优势,挖空了自己的心脏,辱没自己的国格。不但不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反而会患上“失语症”、“盲从症”,不知道自己姓“中”还是姓“西”。果真如此,何谈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因此,研究经典,重振国学,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必然要求;不仅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知道我们该到哪里去”。今天我们站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视角,研究国学、复兴国学,意在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找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母体性、本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标志和精神魂魄。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站在文化之根的国学基础上,建立积极地文化自觉与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余敦康.《周易·乾卦》解读[J].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2005(6):24-30.

[3]刘鄂培.孟子选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101.

[4]马周周.王世舜.庄子注译.《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M].济南:齐鲁书社,2004:338.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