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创新路径微探

2018-01-06段东升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互联网

段东升

摘要:“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愈加凸显,成为院校德育工作、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结合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特点,因此“互联网+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对促进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院校建立相应的“互联网+文化”平台、开展相应“互联网+文化”工程,不断的符合时代性、体现创新性,确保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学生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因此,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高校德育要求,创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实践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新特点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又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实践中,利用互联网创新实践模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便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互联网+文化”下掌握信息途径更广,信息量更大

由于互联网愈加普及,网络资费降低,智能手机的大量涌现,几乎人手可以做到一个智能手机,而一个智能手机就相当于一台移动电脑,一个移动图书馆。而大量的APP程序、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掌握信息的途径变的非常的宽泛,高校以往仅仅以纸质图书馆承载资源的方式彻底改变。仅以新兴的《今日头条》自媒体已经与超过2000家媒体机构展开了合作,超过了现有的门户网站合作规模,2017年3月使用人数便增加到近8000万,每日更新文章达近3万篇,其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就多达几百个,比如《今日头条》单单一个国学微头条达到9万关注量,日常讨论在5000次以上。此外其他知名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号自媒体、微博自媒体、知乎、传统文化app软件等等,信息平台异常广泛,高校学生已经习惯日常刷新阅读。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来说信息量更大、更庞杂。

(二)“互联网+文化”下学生主动性、创新力更强

伴随着掌握信息平台增多,信息量的加大。学生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强,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学生的德育实践方式多数以被动接受为特点,例如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以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子来说,每年由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了全校的近十场传统文化讲座;进行征文写作,该校在每年的传统节日会策划一些征文活动,比如重阳节孝文化征文等;课堂讲授学习,比如该校在2017年全校开设了国学精粹课程;校外参观学习,该校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继挂牌了学习基地等等,而“互联网+”影响下,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自主的参与学习,参与互动,已经不是传统教学方式可以相比较的。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祖国各地,世界各地传统文化,也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参观方式可以比较。可以说整个德育工作中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都有明显提升。

(三)“互联网+文化”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背景下掌握信息的开放平台增多,信息量的增加;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增强。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模式创新开启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了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引导管理难度增强。

二、“互联网+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职院校有效创新路径

(一)转变思想,实施“互联网+文化”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院校管理层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文化”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影响,转变以往单纯的约束性管理机制,创新开放管理模式。在顶层的德育制度、院校文化建设中,实施“互联网+文化工程”,从制度文件、硬件技术、软件师资等多个方面去完善,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德育实践。

以校园文化为例,不妨在校园中增设交互式电子媒体播放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精神文化世界。在小细节方面,比如一个标语,一个条幅,小到一个垃圾桶都可以增设一个传统文化二维码,打造学校全领域“互联网+文化”。

(二)建立校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引导管理,营造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实践中营造氛围,浸润人生的功能尤其重要,为此可以建立校本的“互联网+文化”平台。

1.管理部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建立

对于学校和相应的学生德育工作部门,包括各个系来说。驳杂的互联网信息大量的充斥到各式平台,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冲击,应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正确健康合理的引导。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切实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校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媒体,以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和今日头条为例。甚至可以与企业结合,开发属于本校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以此为平台实施开展德育。

2.班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设立

学生德育工作的一线当然是班级文化,应当引入互联网到班级文化创建中。创建班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自媒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自主管理,自主发布信息,并适时的采用轮流管理制度,让每位学生参与到“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

以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班级为例,该班级自入校便建立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主题的班级微信公众号,全班订阅,并轮流管理。在该平台中对网络充斥着的自媒体平台和传统文化类app软件进行合理的推荐,引导班级学生去关注精华内容。甚至开放了讨论功能。另外利用传统的qq、微信交流适时的发布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引导。

3.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类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建立

社团和学生组织是院校德育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团体,院校应积极主动的帮助其建立"互联网+"文化平台,并分配专业指导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参与到建设中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

以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禾》杂志社为例,该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开设了微信订阅号,并且依托此创办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网络刊物,利用各式奖励办法,创新了传统的征文形式,又恰当的引导了学生的“互联网+”的应用。

4.其他特殊部门的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平台建立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寝室文化建立中融合“互联网+”技术,在寝室不妨引入二维码扫描,引导学生去关注有益的文化自媒体,并创办“寝室之家”的自媒体平台,去传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很重要的部门是图书馆,在不断的开放电子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本图书馆app,创新图书传播方式,同时建立优秀传统文化院校图书馆的专业网络资源。

(三)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资源

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特点,开发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资源。以当下學生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欣赏、阅读方式的形式呈现,并将其纳入校本“互联网+文化”工程中,积极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价值[N].光明日报,2017(5).

[2]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J].职大学报,2014(6).

(作者单位: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互联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