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定河与陕北明长城交汇区域边塞民俗文化中叠音词使用述略

2018-01-06杜欣雨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横山陕北文化

杜欣雨

摘要: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无定河、芦河与陕北明长城交汇区域是联系蒙、晋、宁、甘、陕五省通衢之地,又是汉、满、蒙、回汇聚之所,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突显地域价值优势;亦是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上的冲突、融合地带,边塞文化风格鲜明。本文以其地疊音词使用为出发点,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与整理、研究,并试从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地域民俗、心理及宗教信仰等多角度就其使用情况,特色与存在价值进行陈述,指明该项研究对于陕北民俗的发扬广大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定河及芦河与长城文化区;叠音词示例;区域语言文化特征;价值与意义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北麓,是陕西榆林地区内最大的河流,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0平方千米。陕北境内流经定边、靖边、横山,纳芦河、榆溪河后由西北向东南,经榆阳、米脂和绥德等区县,汇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从发源地定边始,多次和陕北明长城(历史上多个朝代在陕北修筑长城,明长城仅为其一)相邻、平行、交错,和长城一样,成为中国边塞文化的标志性地理环境构建者,该区域也因具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备受关注。域内的芦河是黄河的支系支流,流域呈狭长状西东走向,亦与陕北秦、明长城部分重叠或大致平行,或与无定河形成“两河夹一墙”(明长城在当地和部分文献称边墙,笔者注)的自然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陕北边塞文化代表之缩影,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流的核心区域之一。笔者出生于无定河与芦河流域中心地带,耳濡目染,因受到该地特色文化的熏陶而心存欣慰。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就这一区域的叠音词的使用,笔者认为对其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对于陕北边塞文化、陕北民俗的研究,发扬和广大与有着重要的发掘价值与现实意义。

无定河、芦河是边塞河,也是文化河。有晚期智人的门齿、头骨化石被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尤其是龙山文化遗址遍布其地。三代时方国林立,及战国秦汉、李唐渐成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角。宋始起,与西夏多年为边,朱明以来,修大边二边(长城),作为九边重镇之核心,期间民族分合融溶,而成边塞文化形成的中心地域。两河因其地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汇处,历史上属边塞要地,地理位置特殊。该地民风淳朴,厚重、尚武、强悍。民俗中多有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汇之地的边塞文化特征。从地理角度看,基本上位处陕北长城文化的重叠区域而又集中成片,民俗特征表现差异性小,可作为研究一个区域文化的完整标本。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方言则是一地文化集中体现与传承浓缩之缩影。叠音词在这一区域,占据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独具特色。叠音词既有听觉上的美感,表达上的美学价值,又能将一定的情感表达生活化,节奏鲜明,形式整齐。在这一地域的语言发展中,千百年来不仅没有被湮没,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鲜明璀璨,且又赋于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以下将从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地域民俗、心理及宗教信仰等多角度介绍其应用情况,分析其语言特色与存在价值。

一、方言中使用的叠音词

(一)地形、气候、名称、称谓与衣食住行中使用的叠音词

因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特殊地貌的影响,无定河、芦河流域中的叠音词在地形气候描述中使用常见且颇具特色。如“崖(音nai,平声)洼洼、圪崂崂(避风且隐蔽处)、石峁峁、沙梁梁、阳湾湾、土钵钵、沟掌掌、水泊泊”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如此的称谓之下,亲切感油然而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人们对严酷的环境不绝望妥协,而是赋予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情趣。气候描述中经常用到的形容词如描述天气晴朗的“红格当当”,天空晴蓝的“蓝格铮铮”,天气有雾或冬日晴暖的有“雾格沉沉”等。名称是生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常见的有“泪人人、人影影、柳梢梢、石蛋蛋、蛋壳壳、酒盅盅、门环环、红绳绳、嘴唇唇、树栽栽(树苗)、庄稼苗苗、鸡娃娃(刚孵出的小鸡)、羊羔羔、马蹄蹄、毛驴驴、驴条条(小驴)、荞面杆杆,玉米棒棒、桑叶叶、谷穗穗、栏羊铲铲(放羊时的工具)”等形式。人物关系上,称父辈年龄最长者为“大大”(音da,轻声),依次有“二大,三大”等排行称谓,前面有序数以示有别。称母亲的姊妹们为“姨姨”,方法同前。称小男孩为“小小”,小女孩为“女女”。衣食住行中的叠音词使用也有很多饮食名称是当地所特有的:过去荞麦、高粱、小麦、玉米等就成为这一带人的主食,且生活艰难,如民谣中有“豌豆豆开花麦穗穗长,妈妈卖女子没商量”等句。在旧时陷入饥荒的日子里,“苦菜”这种野菜成为人们渡过饥荒的食物,如“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的手手掏苦菜”的写实性场景描写等等。具体使用上异常丰富,如“羊皮褂褂(马褂)、豆瓣瓣、面糊糊、白面馍馍,土窑窑,窗台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红票票、面壳壳(小型面包车)、自行车车,小车车(小轿车)……”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旧时与当代该区域人们的饮食起居与日常生活变化。

无定河、芦河流域中其地形地貌大多是高山与沙丘相间地带,山大沟深,沙丘纵横,以至于旧时人们活动半径极小且封闭。但可看出,该区域方言的名称类的独特之处一是创造了非常有生活气息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甚至有一些词语中保留了古音、古词,显示出了一种厚重的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的乐观、豁达、阳光、和善的生活态度与处世哲学。极具韵律感的语言反映出环境、习俗、观念与价值观,又展示了陕北人的豪爽而不失细腻的情感气质。

(二)描述模拟类中使用的叠音词

整体而言,以一种用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来表达的语言,使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有一种强烈的美学效果。在这一区域,这种表达利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对动作、形状的临摹,就是把人物的行为和事物的具体形态形象地描绘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如“平格展展、脆格铮铮、毛格闪闪、水格灵灵、毛格茸茸、热格腾腾”。二是对颜色的描述,就是把事物的颜色描绘出来,给人直观的视觉色彩感受,体验语境所表现的图画美,形象感,如“白格生生、蓝格英英、红格丹丹、黄格亮亮、黑格黝黝”等。该类词词汇量最大也是最能表达情感,最具特色的一类。

1.动作、形态与方位类中描述使用的叠音词

一种动作与形态,以不同的角度,观看起来便有不同的效果。一种描述,用不同的语言,更有千差万别的感受。无定河、芦河流域描述类叠音词汇极其丰富。常用的描述动作神态的如“转转弯弯(行动不积极、动作慢、说话委婉),站站再(休息,停止前进,暂停某事),架架楼(让小孩骑在脖子上),溜湾湾(闲散,态度不积极),格冲冲(说话冲,脾气大,或风大),圪滟滟(液体满溢,个性张杨),圪腆腆(情绪好,高兴,常伴随有走路的动作一起描述)”等。描述语言声音的有“让让搭搭(无诚意,假客气),起起楚楚(动作不大方,背后挑唆),愣愣喊喊(教训人,说话声音大且态度不好),嘶哩哩嘶喇喇(声音不大但让人烦躁),忽啦啦(快或拟声词)”及“悄悄间(保持安静或不要说话、告诫)”等。描述方位形状程度的词有“后罢罢(位置靠后或最后面),长绺绺(细而长),细腰腰(体形修长好看)”。描述味道感受一类的有“甜酸酸(甜且略酸),咸(音han,平声)涟涟(盐分多,过咸),素素间(不腥,清爽)”等。

2.色彩、程度类描述中使用的叠音词

色彩和程度类的叠音词最能表达图画美与临场感,无定河、芦河流域中,描述光线明暗类的如“黑洞洞,黑楚楚、黑洽洽”等均有光线很暗,后两者尚有形容一个人肤色较深的意思。“白格刷刷(光线强、亮),白生生(物品、肤色白晰,好看)。红格当当(阳光明亮),绿格铮铮(色彩翠绿),花花间(五彩斑斓),灰格楚楚(天气间有沙尘,颜色不亮),嫩不闪闪(新鲜、鲜活),水害害(水分多,浸、漫),清清利利(清爽,做事干练)”等。往往有这样一种用法,将自然属性的颜色描述,直接用来形容于人,如用色彩中的“灰”来说一个人智商不高,智力有缺陷:“灰灰间,灰着了”,“ 灰性性(爱溺称谓,有时指智商不高)”,遇到不开心的事则有“看那脑袋都黑楚楚间(灰遢遢间),肯定摊上事了……”某个人活的很不错,在单位“红格当当间”。无定河、芦河沿岸,这类词使用极多,老少皆宜,属于生活类高频词。

3.数量词类

表示多少的如零毛毛(一元以下小钱,零钱),一丁丁(数量少,小),单瓣瓣(孤独,少伴)等。

4.辅助语气用词

常用的有“来来”,表示动作之完成或过去时态,如“我赶集个来来”(表示赶集已回来了)。“一哈哈(音ha,去声,表示时间短:出去走一哈哈)”等。

二、方志文学中的叠音词

(一)在当地方志和各类古籍中,有不少关于叠音词的记录。例如横山县志(《陕西怀远县志》,旧时横山县名怀远,后改)中《方言字义》中有“悄悄间、这搭搭”等记录,《陕西延绥镇志﹒天文志·岁时》中所记民俗中有“火塔塔、磨磨(馍馍)”之记录。

(二)文学中的叠音词。

《平凡的世界》是反映陕北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位于无定河、芦河两岸边的横山区,也成为同名影视剧拍摄时重要的外景地之一,作为这篇巨著中的主体性语言——当地方言,叠音词在其中有大量的体现。它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韵律美,体现了生活化的小说情节。《平凡的世界》这类词很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当初孙家大女儿兰花不听劝阻,一意嫁给了村里好吃懒做的二流子王满银,及至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抓去劳动改造完后一家人团聚,王满银放声大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表达出了一种兴奋、解脱之情,之后又用了一个重叠式的副词“实实” 强化,大灾大难之后,欢快之情跃然纸上,将王满银喜悦欢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凡的世界》中高密度使用地方方言中的叠音词,可见叠音词在这一地语言中的“平凡”而又普通、常见。另如贺敬之《回延安》,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亦大量使用,不一一赘述。

三、宗教信仰、庙会祭祀及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叠音词

(一)靖边、横山祈雨调中的叠音词

无定河、芦河两岸,过去每逢天旱无雨时,常常会举行祈雨仪式:庙前,山顶上,一群赤裸着身体仅以柳枝遮羞的成年男人,抬着“楼楼”(四个人抬一顶小轿子或一供桌,上有神仙的牌位,一位“会长”伺候回复,神仙“指挥”四人也称“马僮”以动作配合进行应答,这在陕北的宗教活动、庙会祭祀场合中非常普及而常见),向上苍神仙以哭诉的方式进行祈祷,祈求上天降雨于大地,苍山之中,或跪或跑,有时一天内奔走几十里,纸尘扑面,黄土飞扬,祈雨调如泣如诉,场面相当震撼,令人叹为观止:

晒坏了,晒坏了,

洋芋蔓蔓晒的不会结蛋蛋。

拦羊娃娃晒的上不了山。

龙王老家哟,救万民!(靖边)

天旱了,火着(音zhuo,平声)了,

庄稼苗苗旱死了。

老天爷爷不要子民了?

老天爷爷哟,救万民!(横山)

(二)信仰与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叠音词

在定、靖、横的无定河、芦河流域与陕北长城西线一带,人们的信仰模糊而且折衷、中庸,人们不太考究自己所虔诚跪拜的神灵名号、名份,一概用叠音词称为“敬神神”,整个活动中所有的诉求都在于拜求过程而不注重神灵的“职责”,所以求雨不一定找龍王爷,亦或城隍、关帝,狐仙一样可求。每到传统或固定时间,往往有一种神仙“附身”而借之于人口以说、唱形式进行祛病、喻世活动,这些说唱形式中就有大量生活中用到的叠音表达。另外,在婚丧嫁娶活动中,也常有一种求喜庆,说吉言的仪式,大量使用叠音语句,或活跃喜庆气氛,或于悲痛中求诸吉祥,客观上营建了一种和谐祥和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

四、民歌、说唱中的叠音词

(一)三边民歌、酒曲、山曲中的叠音词。

三边(陕北的定边、安边、靖边)和横山人爱唱歌,在劳动之余,酒桌之上,都无处不在。陕北高原是一块贫脊的土地,也是一块创造灿烂文明的宝地。质朴的民众没有因自然条件的低劣而消沉,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开拓、耕耘、创作,世代繁衍生息。他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璀璨丰腴的精神文化。

叠音词使用在民歌中,其独具特色的旋律,加上方言的发音,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成为陕北的一张名片。当地人在民歌中喜欢把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重叠使用。天籁之音,从天而来:

……

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

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

……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量米我不嫌哥哥你穷(《三十里明沙四十里水》靖边)

……

红格丹丹太阳蓝格铮铮的天,

阳崖崖打枣枣就为了几个钱。(《爱得年轻人受不了》横山)

这样,多次重叠,多次回音集视觉、听觉、美感于一起,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使它具有了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特色的民间文化。它是新鲜活泼的,具有民族气质的,它也是喜闻乐道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陕北的地形和地貌在陕北人民的心中形成了循环往复的心理印象,反馈在语言中,叠音的使用使感情的表达更深入。这样身处苍茫的陕北高原,和着沙尘,一声声吼起,蕴藏着多少世人难以理解的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浓厚的情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情爱的热烈追求,对未来的希望期待。当地民歌正是用丰富多彩的叠音词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一代代热爱生活的人们,她像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正在款款而来,他亦像是一位冒腾腾的后生,充满活力与时代精神,其必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横山说书,横山老秧歌中的叠音词

横山说书是陕北说书的渊源。生于横山的一代横山说唱大师韩起祥、张俊功可为代表,韩起祥在延安时代就将横山说书融于红色革命之中,张俊功说书的代表作《请神》、《快嘴》中,把叠音词艺术化地发挥到了极致。横山老秧歌亦是陕北秧歌的始祖,其中伞头、水船调中的唱词,均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

陕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长期的地表变化及历代的滥垦滥伐,致使其地沟壑纵横,加之气候亢旱无雨,造成植被稀少,自然环境恶化之结果。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以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價值观,长期凝聚而成一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今地域文化借助伟大的时代而光彩夺目。方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着的文化载体,叠音词又使陕北方言熠熠生辉。如何研究,整理、保存,是当前我们重要的时代课题,它的推广、发扬光大必将会把陕北文化展示给全国、全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经济价值而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建廷,叠音词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中国民间歌曲集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影印藏书,《陕西延绥镇志》,《陕西怀远县志》,《陕西靖边县志》.

[5]王莉萨.从陕北民歌的叠音词看陕北的民俗文化[J].北方文学,2002(5).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

猜你喜欢

横山陕北文化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横山谷子产业发展探析
红楼遗梦在常州
浅谈横山农村公路养护对策
谁远谁近?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