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阴魂附体”的母女

2018-01-04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姥姥女士心理

孔沁刚

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奉献形象根植在我们心中。有朝一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的过世,当我们意识到,这世界上与自己有最深厚的血肉和心理联结的父母,再也无法在形体上与我们接触,丧失感和遗弃感就会溢满内心……

姥姥晚上来看我

小妍今年9岁,是上海普陀区某小学的三年级女生。前不久,小妍在学校多次神情恍惚,口中呢喃“姥姥晚上来看我了”,而她的姥姥刚刚去世不久。班里出现“阴魂附体”的“灵异事件”,同学们都惶恐不安。老师不敢怠慢,连忙通知小妍的妈妈宋女士带小妍看心理医生。

宋女士告诉我,小妍的姥姥是患胰腺肿瘤去世的,从患病到去世只有一个月时间,所以对家人来说是个突然的打击。“小妍是姥姥一手带大的,祖孙俩感情很深。”宋女士说,“小妍怀念姥姥,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和她爸爸真的没有向她散布过迷信思想。”

通过交谈,我很快找到了小妍神情异常的原因。原来,宋女士因母亲的突然过世十分悲痛,白天经常独自发呆,想起往事还经常以泪洗面,不能正常上班,在家又经常忘了做饭。这样悲伤、抑郁的家庭气氛对小妍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了睡眠质量,于是神情恍惚。她所说的“姥姥晚上来看我了”,不是什么阴魂附体,只不过是说她又梦见姥姥了而已。

“原来是这样!”宋女士长出了一口气,“小妍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但是您有事。”我说,“您沉浸在丧母之痛中,已无法正常生活,若不及时走出来,会影响您的心理健康,小妍的精神状况也不会从根本上好转。建议您接受我的心理辅导。”

宋女士犹豫片刻,拒绝了我的提议,说:“或许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周后,宋女士在丈夫张先生的陪同下再次登门,要求心理辅导。

我问:“为什么改主意?发生了什么事吗?”

“是我硬要带她来的。”张先生抢先说,“再不来,她就要把自己逼疯了!我和小妍也会被逼疯!”原来,上次来咨询以后,宋女士安抚了小妍一番,又向小妍的班主任反复解释没有“阴魂附体”这回事,只不过是做噩梦而已。她以为这样做就万事大吉了,对自己几近崩溃的精神状况不以为然。“老人家已经走了快半年了,悲伤情绪应该越来越淡才是,可她却越来越严重。”张先生数落妻子,“天天萎靡不振,动不动就抱着老人家的遗像哭个不停,小妍怎么能不受影响?”

宋女士辩解道:“我都是等你们睡下了才去灵位前哭的。”

“那才吓人呢!”张先生高声道,“好几次我被你哭醒,寂静的客厅,昏暗的灯光,悲伤的抽泣时断时续……谁见了不害怕?你这样装神弄鬼,我看被阴魂附体的不是小妍,而是你!”见妻子难过地低下了头,张先生停止了数落。

我问宋女士:“能谈谈您的感受吗?为什么这么久了还这么伤心?”

宋女士幽幽地说:“爸爸妈妈只有我一个孩子。爸爸去世得早,我和妈妈相依为命,为了不让我受委屈,妈妈从42岁开始守寡。为了我上学,她起早贪黑地劳作,不到50岁头发就全白了。我小时候不懂事,见同学有新书包、新发卡什么的,就回家向妈妈要,妈妈都尽量满足。那时,我感觉妈妈无比坚强,永远不会倒下去。现在想起来,我真对不起她……”她泪流满面,难过得说不下去了。

张先生轻抚妻子的肩头,安慰道:“孩子嘛,都不懂事,要不怎么叫孩子?我小时候也那样。我们长大了再回报父母就是了。”

宋女士理理头发,接着说:“大学毕业以后,我留在上海工作,不久就结婚了。生活刚安定下来,我就把妈妈从江苏宿迁接来,想让她享几年清福。妈妈刚到上海,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生了几场病。刚开始适应,我就怀孕生下了小妍。这下好了,妈妈又开始忙里忙外,照顾我们母女。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那时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发誓一定好好孝敬她,可是谁能想到,这只是一厢情愿……”

张先生不忍妻子太难过,接过话头说:“我们夫妻都是外地人,在上海打拼不容易,小妍从小到大都是姥姥带。从小妍上幼儿园开始,早晚接送都是姥姥去,家長会也是姥姥参加。有时我们晚上加班,小妍就跟姥姥睡。那几年,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老人家帮助,这个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不夸张地说,她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因为工作太忙,我们的确没顾上孝敬她老人家。”

宋女士突然大哭起来,泣不成声地说:“我们真是猪狗不如!要是每年给妈妈做一次体检,她也不至于查出肿瘤就是晚期!”

我安慰道:“两位不要过于自责。胰腺肿瘤是最凶险的肿瘤,至今人类科技都不能确认病理,几乎没有早期症状,就算年年体检也很难查出来,一旦确诊,死亡率相当惊人。你们已经尽到了做儿女的责任,要学会放下,重新开始生活。”

“但我还没有真正开始孝敬她啊!”宋女士刚刚轻松一点的表情又悲伤起来,“她住院治疗期间,天天闹着回家,我知道她是怕花钱,死活没答应。我想,我至少还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好好伺候她,多陪她说说话,没想到,只有一个月,她就痛苦地走了!”

张先生低声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爸爸去世的时候,我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现在,我们都是没爸没妈的孤儿了,更应该坚强起来,不能让小妍受到不良影响啊!”

丧亲焦虑莫轻视

情绪稍事平复之后,张先生言归正传,问我:“因父母去世而过度悲伤,算心理疾病吗?”

我点点头,说:“丧亲引发的悲伤会导致人焦虑,身心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出现身心失衡,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类似的病例很多,患者大多是成年人。心理学上认为,与逝者的关系越亲密、越重要,人的痛苦就越大。人们遭受父母去世的打击,情感方面会出现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愧疚与自责等感觉;生理上则会出现疲乏不振、叹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碍、胸闷甚至窒息等症状;而在精神认知方面,则会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亡者的思念等表现。”

宋女士很专注地听我讲述,然后小心地问:“我的情况有多严重?”

我说:“严重到了必须干预的程度,如果再不干预,当您的焦虑进一步加重,难保身心不会受到重创,甚至家庭生活也会被颠覆。”

“有那么严重吗?”夫妻俩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问。

我说:“深圳出现过一个十分严重的丧亲焦虑病例。43岁的窦先生曾是一家外企的高管,母亲早逝的他,一直和父亲生活。五年前,父亲去世。亲情的断裂,致使窦先生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情绪惯性,转变为替已故父亲做一些事来弥补缺憾。父亲生前酷爱猫狗,窦先生除了将父亲留下的两只猫带回家外,还不断收养流浪猫,并狂热投入流浪小动物公益救助活动,随后还换了一份收入低但时间宽松的工作来照顾猫猫狗狗。尽管这些行为减轻了他的丧亲焦虑,但正常家庭生活无疑受到影响。后来,妻子不堪忍受他对家庭责任的漠视,带着儿子和他离了婚。丧亲焦虑严重的患者,通常逃避责任或变成工作狂,甚至迫使亲人也牵涉其中,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和困扰。有些亲人去世过于突然(比如车祸)的患者,会产生沉重的危机感,一方面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自责,一方面又担忧身边亲人的安全,子女稍微晚点回家,就不断打电话确认对方是否安全,脑子里总是幻想各种危险场面,等等,这些都属于强迫症的症状了。”

张先生问:“人到中年,经历的事不少,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呢?”

我解释道:“谈论死亡,没人会感觉轻松,但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是人的终极恐惧。事实上,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终老尚能理性看待,但至亲,特别是父母的离世,则无疑是一个令身心受创的重大失落事件。不论承认与否,即便我们成年已久,有独立的经济收入,甚至已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但在情感结构和生活需求上,我们对父母仍有着过多依赖,甚至索求。从情感结构来看,首先,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奉献形象根植在我们心中。有朝一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他们的过世,当我们意识到,这世界上與自己有最深厚的血肉和心理联结的父母,再也无法在形体上与我们接触,丧失感和遗弃感就会溢满内心。其次,除了身心失衡的心理表现外,人们还会出现对死亡的焦虑,即本能中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从人生匆匆、生命脆弱的感慨中体会到对当下生活的不满意,害怕自己还未对自己的人生有所交代,就像父母那样与世长辞。再次,父母在时,无论是否常在我们身边,安全感一直都在。在外无论生活压力多大,遭遇多少挫折,回家看见最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就像有了靠山。父母一旦过世,内心的靠山彻底崩塌,无论我们这时是20岁还是40岁,都会被无家可归的仓皇感和孤独感吞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我们的遗憾和自责。事实上,自责是无法自我原谅的一种心理表现,是导致丧亲焦虑的主要因素。”

宋女士说:“没错!我就是不能原谅自己!我太对不起妈妈了!”

张先生对妻子说:“你不要总是这样想。无论你怎么孝敬妈妈,都会觉得有所亏欠的。有哪个做儿女的会说自己把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报完了,问心无愧?”转而问我,“是啊,做儿女的为什么总觉得报恩不够?为什么父母去世后都会觉得内疚、自责?”

我说:“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同我们的情感联结最牢固。小的时候,我们依靠父母,从父母那里获得成长和安全的保障,长大以后我们才能有勇气和力量离开父母。当父母年老的时候,退行到孩子状态,需要我们的照顾,我们通过反哺父母,达到生命的完整。而父母的去世,让我们不能回应他们的需要,不能回馈给了我们生命的人,所以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父母的去世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完整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父母患病时间较长,对子女来说反倒是好事,使子女有机会反哺,也更容易接受现实。”

用理性重建生活

张先生说:“在我的乡下老家,父母去世了,孩子悲伤是被称道的,认为是孝敬之举,所以悲伤就有了道德的含义,没人想过需要治疗丧亲焦虑。是不是因为心中有这个观念,人们才任由丧亲焦虑侵蚀自己的心灵呢?”

“您说得非常到位!”我赞许道,“这也是丧亲焦虑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宋女士问:“怎么治疗丧亲焦虑呢?难道要我忘却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吗?”

我说:“不,老人家值得您永远怀念,但她的在天之灵不会希望您永远痛苦下去。要治疗丧亲焦虑,唯一的药剂便是理智。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丧亲焦虑中迷失方向时,理性自省是最好的救助方式。”

针对宋女士的具体情况,我为她制订了心理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理性,深入内省。在我的辅导下,宋女士渐渐认识到妈妈去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将成为“成年孤儿”。正如我们离世时不希望在世的亲人悲伤一样,去世的父母也不希望我们为此过度悲伤,而是希望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

2.不再盲目逃避。在悲伤面前,有人会选择转移注意力,如借酒浇愁、忘我工作,企图消解悲伤感,或寻求亲人的代替物品寄托哀思,甚至干脆压抑自己的情感假装坚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逃避行为,最终只会导致正常生活受影响,积累更多心理问题,为身心健康埋下祸根。

3.居丧干预。处理好妈妈的身后事,尽量少留遗憾,比如妥善安葬,举行正式的仪式与妈妈道别。这样做会获得心理安慰,同时也让在世的亲人感觉好受一些。

4.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我要求张先生抽出时间陪妻子,倾听妻子的倾诉,排解妻子内心的苦闷,纠正她的观念偏差。这样做可以降低宋女士内心的孤独感和遗弃感。但要注意与宋女士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避免宋女士对他产生过分依赖,形成新的恶性循环。

经过7次心理辅导,三个月后宋女士基本走出了母亲去世造成的心理阴影。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现在我感觉到了,这是妈妈给我上的最后一课,教我认识死亡,尊重生命。”

果然如我所料,随着宋女士的丧亲焦虑渐渐散去,小妍的状况也越来越好。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姥姥女士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聪聪的信
全年目录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心理小测试
喂猫女士
绣花高手姥姥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