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好话”与说“坏话”

2018-01-04陈彤

现代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坏话评判潜意识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成为一生的习惯,所以,有人把家庭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或者刻薄地评判孩子的同学、老师,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敌意”的价值观,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直接伤害亲子关系。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张?那就让我们一起讨論这个话题,并请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建斌先生进行现场点评、解惑。

没有不透风的墙

何少萍(9岁女孩的妈妈):说到背后说人坏话,我有深刻教训。去年放暑假前,我去学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态度冷淡,还对我冷嘲热讽:“我们当老师的很忙,心思都在学生身上,没有时间追时尚,哪像您啊,没事就逛街买衣服。”我被怼得难受,却不知哪里得罪了她。我回来跟孩子的爸爸诉苦,他也不明就里。这时,女儿在旁边说:“您不是说班主任衣着没有品位吗?”追问之下我才知道,此前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回来跟孩子的爸爸议论过班主任的穿着土气,被女儿听了去,在班里说给同学听。我后悔死了!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周伊珺(12岁男孩的妈妈):您的教训够深刻,却没什么奇怪的,我遇到的事才叫不可思议。有一天,儿子班上两名男生打架,A欺负女生,B抱打不平,打了A。我评论道,B是好样的,有正义感,被老师批评太冤了;A有错在先,活该被打,应该受到学校的严厉处分。我就是随便说说,没怎么当真,可是没想到,几天后接孩子时,A的妈妈当面质问我,凭什么她的儿子被打就活该?我早就忘了此事,当面否认。A的妈妈又斥责我撒谎,是小人。校门口围了好多人,我百口莫辩,好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尴尬。事后反省,我不认为自己的评判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做好保密工作。

主持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可不是恐吓,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请吕先生给我们科普科普。

吕建斌(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孩子年龄虽小,也是其中一环。国外的科学研究显示,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最多通过5个人,就能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小世界效应”,或称“六度空间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证明平均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几年前,德国一家报社接受了一项挑战,帮助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6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他有个朋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是不是很神奇?

何少萍:这样看来,女儿的班主任知道我说她的坏话,好像不需要通过6个人。

主持人:如果加上手机、QQ、微信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坏话的传递环节还会减少,速度还会加快。

吕建斌:所以,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以免给自己和孩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悄悄话引发偏见

时慧龄(8岁女孩的妈妈):做家长真的需要这样如履薄冰吗?其实,有些所谓的坏话不过是私下的悄悄话,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家里又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大可不必这样谨慎吧?

主持人:建议家长谨言慎行,当然不是让大家都变成哑巴,只不过是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向孩子传达负面信息。要知道,所谓私下发表个人看法,往往不那么全面,不那么客观,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偏见。

张培林(13岁男孩的爸爸):为什么私下发表的个人看法一定是偏见?我儿子刚上初中,半大不大的孩子,对许多社会现象很迷惑,交友也不在行,我怎么能不引导呢?比如,我儿子告诉我,他的新同桌是一个电游高手,好几款流行的枪战游戏都玩得很棒,还邀请我儿子跟他去网吧见识他的威风。我当即说,以后不要和这样的同桌走得太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万不能跟着他变成网瘾少年。我这样说有错吗?请问吕先生,如果我不这样说他同桌的所谓坏话,孩子怎么能辨别是非?不教孩子走正道,家庭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吕建斌:您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也不会对这种情况保持沉默,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不可急躁起来就一刀切。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放大效应”,意思是说,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很容易被添油加醋,最后变成与原信息完全不同的内容。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家长有崇拜心理,就更容易放大信息的严重程度。您儿子对新同桌了解不深,只知道对方电游玩得好,内心十分佩服。这样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比如,如果那位电游高手并非沉迷游戏,而且学习成绩优异、性格阳光、人际关系良好,就不能归入网瘾少年之列。但是,您武断地认为喜欢玩电游的孩子就是网瘾少年,而网瘾少年必然会带坏您的儿子,这样的评判有失偏颇。试想,您有失偏颇的评判会对儿子有怎样的影响?他一定会放大您的评判,认为同桌是恶魔,以后在学校避之唯恐不及。或许这正是您期望的,但是不要忘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标准,会内化成孩子的价值观,使他的认知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容易对事对人存在偏见,而偏见必然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这恐怕不是您所期望的吧?

主持人: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有主见,逆反心理严重,有可能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偏偏要和家长不喜欢的同学交往,情况就难免失控。

张培林:这么说,放大效应是不好的现象?

吕建斌:放大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成年人也经常放大信息的严重程度,做出错误的判断。放大效应无所谓好坏,只要善加利用,完全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比如,家长在家多说老师的好话,夸老师教学水平高,会让孩子更尊重老师;夸老师工作负责,会让孩子更信任老师;夸同学有同情心、善良,会让孩子更愿意融入集体。总之,不要轻易说别人的坏话。

说坏话自毁形象

云志强(15岁女孩的爸爸):说到放大效应,让我联想到,社会上的谣言恐怕都是这样被放大出来的,确实害人不浅。从小,我就被父母教育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说这是美德。虽然我不能完全同意父母的话,但现在我觉得父母的形象特别高大,尽管他们都很平凡。现在我也这样教育女儿,让她不要有背后嚼舌根子的毛病,即使听到有人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传播。长期的教育使我女儿性格豁达,人际关系也不错。

主持人:您是一位智慧爸爸,相信在您女儿的心目中,爸爸的形象同樣高大。

柳嫣(12岁男孩的妈妈):说来惭愧,我儿子现在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说我是“毒舌”,甚至连家长会都不让我参加,非让他爸爸去。想想挺寒心的,我说话再不好听,毕竟是为他好啊,为什么他不领情?

吕建斌:用心理学工具来分析,您的委屈一点不冤枉。喜欢说别人坏话的人,最终必然是自毁形象。物理学上有一个定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该定律同样适用于心理现象。

柳嫣:好玄妙啊!吕老师能详细解释解释吗?

吕建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意识受潜意识支配。这个影响的流程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人的意识不能支配潜意识,甚至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存在。当您对儿子说某人的坏话时,儿子听到的是一些不好的描述,但看到的却是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虽然儿子能意识到您在描述别人,但他的潜意识却不受意识的控制,所以当事后回忆起此事时,他能想到当时您所说的自私、吝啬、固执、保守等负面字眼,同时脑海中浮现出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您的儿子把那些负面字眼与您建立起了联系,所以下次他再看到您时,想到的就是那些字眼,那些差评字眼就变成了您对自己的描述。这种潜意识形成的错误联系,您的儿子难以察觉,但潜意识可以支配意识,他认为您就是您所差评的那种人,然后意识再支配行为,他断然拒绝您介入他的生活。您看,这像不像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柳嫣:那如果我尽可能地赞美别人,是不是等于赞美自己?

吕建斌:没错!潜意识的影响就是这样神奇,当您与人为善,多说别人的好话时,您的形象自然会有厚道、宽容的和善光环。

柳嫣:但是,如果别人没有什么可赞美的品质呢?

主持人: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与各位家长共勉。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坏话评判潜意识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写妈妈的坏话真快乐
星与花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谁在背后说你坏话
4种血型对对碰
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