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留学

2018-01-04

现代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身教子女母亲

问: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而我人到中年,稍有积蓄,也想将孩子送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拜访了几个家有留学生的朋友,他们的孩子有的在国外能适应,有的非常不适应,时间和金钱都被浪费了。那么,请问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呢?

柳晴

答:出国留学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做出的重大个人选择,因此有必要在送孩子出国留学前了解一下,他是否真的适合出国留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能适应留学生活的孩子,有如下特点:

第一,有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三观要正确。孩子小小年纪独自在国外生活,身边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和提醒,这便需要孩子能够自律。在国内时,很多家长会禁止孩子出入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但是到了国外,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一玩,享受一下夜生活(当然,前提是你达到了法定年龄),是很寻常且有助于结识朋友的。但是娱乐场所充满诱惑,不应该做的事情,孩子从一开始就要明确拒绝,不要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试。

第二,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有主动沟通的意愿。很多留学生抱怨,就因为自己是黄种人,导致在课堂上或团队中不被重视等。不得不说,对待亚洲学生不公的现象的确有,但是更多的是我们不适应国外的沟通方式。中国学生习惯了被提问,而国外的学术环境则要求学生们主动参与,没有人会刻意追问你的意见,如果你不主动发声,让别人重视你的观点,那么被忽略是很正常的事情。记住,不要玻璃心,没人瞧不起你,只是有时候你过于安静罢了。

第三,学会担当,能够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国内,家长安排一切,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好。而一旦出国,这种孩子没有竞争力,他们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安排,凡事缺乏自己的想法和主动性,和从小就事事自己拿主意的国外孩子相比,会显得格外幼稚单纯;同时,在课程和专业学习上也缺乏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不完全对,但希望可以引起一些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家长的思考,毕竟我们送孩子出国留学,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何为家教 /

问:我老公只要在家就会训孩子。可能他以为,这就是教育吧。他数落起孩子来,可谓登峰造极。早晨说,晚上说,见孩子面就说……孩子已经表现不错了,他仍然找碴儿说,不厌其烦,啰里啰唆。孩子不胜其烦,有时会顶撞他几句。我有时会劝丈夫不要啰嗦孩子,可他跟上了瘾似的,照说不误。我非常苦恼,我明白他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种教育,我都接受不了,孩子能接受吗?

常清

答:“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但是要让孩子接受,必须做到:

1.说得有理。道理正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2.说得有力。话语不枯燥、不乏味,说得生动形象,有实际例证。

3.说得精要,不啰唆。重要的内容可以强调,但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

4.说得适时。不要逮住机会就说,要选择合适时机说。切忌天天说,不分场合地说。

5.说得有新意。车轱辘话来回说,谁都不爱听。说,就要说得有新意。

做到这几条不容易,家长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时做不到,家长应适可而止,宁可少说,也别多说。

其实,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渗透性”。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无处不在。这种“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就应该在求知方面积极主动,读书看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给孩子做出好学的榜样。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就应严格要求自己,按时起居,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讲究卫生。如果父母经常睡懒觉,东西乱扔乱放,床铺不整,缺乏好的衛生习惯,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有了身教的基础,再加上有理、有力、有节的说教,孩子就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教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气氛融洽。包括夫妻关系,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亲友之间的关系。其中,夫妻关系是主导,影响其他关系。家人之间的尊重、互助、同甘共苦非常重要。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身心舒畅,情绪稳定,易于培养健康人格,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反目,争吵不断,孩子很难健康成长。二是家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家庭生活平实节俭,既保证基本或较好的生活条件,又不奢华浪费,衣食住行都持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高消费,不盲目攀比,避免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

家庭教育,除单纯说教外,身教、境教更重要。当然,如果三者结合起来,那就最好不过了。

如何聆听 /

问:有一次听家庭教育讲座,其间听专家说起,好家长要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请问,有没有具体的实操办法给予指导?

万丽红

答:美国青少年教育专家盖瑞·巧门博士在他的《倾力之爱》一书中,谈到了父母积极聆听子女说话的八个步骤,现提供给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子女说话时,与他保持目光接触。这既可以避免你心不在焉,还能让孩子知道你正在认真听他说话。当你听到负面消息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流露出反感的表情,不要闭上眼睛,不要四处张望,不要低头看鞋。

2.不要一面听子女说话,一面做其他事情。当孩子说话时,你最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

3.聆听感受。问问自己:“我的孩子现在情绪怎样?”如果你已经找到答案,便可以尝试去印证它。例如,你可以问孩子:“你是因为……而感到失望,对吗?”这可以给子女一个剖白自己的机会,显示你用心聆听了他的讲话。

4.注意身体语言。拳头紧握、双手颤抖、皱眉等肢体语言,都可以为你提供线索,让你了解孩子的感受。

5.禁止打岔。有研究显示,一般人在聆听别人讲话17秒时,便会开口打岔或提出自己的意见。记住:交谈的目的,不是要捍卫你自己的想法或教训子女,而是要明白子女的思想、感受和心愿。

6.提出反问。当你认为自己明白了子女所表达的意思时,可以通过反问来印证想法,如问孩子:“你的意思是……对吗?”这样的反问,可以澄清误解,并理清你对子女所讲事情的理解。

7.表示理解。孩子需要知道,你已经明白并接受了他所讲的内容。

8.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分享你的看法。你可以问问孩子:“想听听我的意见吗?”如果孩子说“好”,你便可以讲出你的想法、意见和感受。

在与孩子沟通时,你如果能记住这8个步骤,用心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相信对你一定会大有帮助。另外,提醒那些爱唠叨的父母,时刻告诫自己要“少说多听”,这会帮助你在孩子面前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父亲教育

问:我女儿9岁了,很可爱。和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她比较娇气,怕吃苦,学习也不太认真。我有时试图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但她妈妈比较强势,我俩在教育孩子产生矛盾时,总是我做出让步。由于我让步,女儿的缺点一直未能得到改正。有时,我反思自己作为父亲,这样做合适吗?如果不合适,我该怎么办?

李致远

答:父亲在母亲教育孩子时要配合,但一定不能放弃自己教育子女的优势与责任。因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关怀,也需要父亲不同于母亲的影响。因此,父亲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因为妻子的强势而“退居二线”。

我的建议是:

1.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良好,才能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在教育子女时,要相互“补台”,不要相互“拆台”。但是,也不要两人同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一唱一和地“收拾”孩子,这会使孩子陷入无助与恐慌。

2.不轻视孩子母亲的教育。强调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都不同于母亲,并不意味着轻视母亲的存在,更不是贬低母亲教育的意义,所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诋毁孩子的母亲。当然,母亲也不可以贬低父亲及其教育。夫妻间和谐相处、互相配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不要唠叨孩子。受孩子母亲的感染,有些父亲也喜欢唠叨孩子,结果让孩子非常反感。因为母亲一人唠叨已让孩子心烦,如果父亲再唠叨,孩子便忍无可忍,会滋生强烈的叛逆心。

4.经常向孩子表达父爱。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如果孩子能經常感受到父爱,就会觉得安全,会相信自己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交友方面,都会得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

5.为孩子的成功喝彩。孩子天性中有被父母夸奖的渴望,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得到的夸奖多来自母亲,父亲对孩子的夸奖相对不多。因此,父亲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和认可,孩子会更有自信和勇气。

6.对孩子信守承诺。没有人愿意受到欺骗,孩子也一样。特别是父亲,不要对孩子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否则,孩子不仅会失望,还会从父亲身上学会撒谎和言而无信。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身教子女母亲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Tomb-sweeping Day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给母亲的信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