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

2017-12-28郑洪艳��

考试周刊 2017年52期
关键词: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问题情境

郑洪艳��

摘要:众所周知,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也因此很多教师都对情境创设有所追求,寻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但实际上有效问题的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对学生的考虑,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情境的主题,因此是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的依据,想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必须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

关键词:问题情境;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年龄特征

问题情境是在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无法解决,而产生认识冲突,进而进入到问题情境中去积极主动地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最终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简单说,数学问题情境是为学生创设的,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特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的,选择适用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三个立足点:

一、 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前提条件。数学学科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新知的教学时,必须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这也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立足点,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

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学生第一次接触关于小数的概念,如果就直接告诉学生:0.1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0.1米。这样的教学很生硬,学生难以理解,但这时如果加入分数来过渡小数的认识,学生就觉得原来如此,比如: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0.1米。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0.1就是十分之一,甚至会举一反三,0.3就是十分之三,0.7就是十分之七等等。这是利用原有知识过渡新知,还可以利用原有知识引发认识冲突,如:在学习关于0的乘法时,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一张一张快速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最后出示关于乘0的口算算式,如:0×15=,学生一下子说不出来了,这时所有学生都会想:这个没有学过,0乘一个数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困惑,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不管是利用原有知识过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善于灵活运用。

二、 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将高于平时状态。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根据多年来的教育经验,笔者发现,对于同一节课的内容,同一水平的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可以快速掌握,而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里,则掌握得较为困难,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创设轻松愉快有趣的问题情境将直接影响学生一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喜欢在游戏中探寻数学的奥秘,教师需要掌握学生这样的心理去创设有意思的教学情境,比如讲故事、猜一猜、比一比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觉到数学学习是有意思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小学生有好动的特点,虽然表现在行为上,但也是心理特征的反映,根据这样的特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时,根据倒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的特征,在导入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做反动作的情境,如,举左手,举右手;闭眼,睁眼;起立,坐下等,最后提问数学上会不会有这样反着的一对数呢?就像是体育课的活动热身一样,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立足点。

三、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虽然都是小学生,但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差异。比如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创设自主性较强的问题情境,把课堂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如果在高年级的课堂还设计童话故事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老师幼稚,无趣。因此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声音、动画、表演等较为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等,在活动的过程中融入新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形成,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最好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和竞争比赛的情境,用数学理性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还要考虑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和转换,三年级是小学数学教学转换的重要时期,不仅是学习内容转折,也是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折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地观察学生对各种问题情境的反映,不能着急地直接进入高年级自主探究的高度放手情境,也不能一味照顾学生的趣味性的倾向,可以将趣味性和自主性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可以加入小组间的比赛,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自然地向高年级过渡。年龄特征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能忽视的立足点。

结语

以上幾点表明了,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 张娜.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探究[J].数学教育,2016,17.

[2] 李光宇.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J].江苏教育基础教育版,2013,08.

[3] 张月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究[J].数学教学设计,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问题情境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素描头像四分之三、侧面正面、年龄特征等画法解析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分析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