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交往行为影响研究

2017-12-27刘岱

考试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信任

刘岱

摘要:智能手机是新媒体时代人们进行交往的新选择。在智能手机的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保定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人们利用智能手机交往的信任程度、交往行为的改变以及交往行为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人们如何应对智能手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能手机;交往行为;信任

交往行为是人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的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解释者借助语言行为属于生活世界。”在新媒体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智能手机一方面给人们的交往活动带来了便捷,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给人们的交往活动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何应对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新媒体时代下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抽样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问卷以保定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华北电力大学(理工科学生为主)、河北金融学院(文科学生为主)以及河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主要通过进行直接的问卷发放并结合网络直接发送的方式获取问卷数据,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样本发放数量为500份,回收的有效样本数量为464份。专业的分布较平衡,可以保证调查的公正和公平性。

二、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1. 大学生对用智能手机交往的信任程度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渐渐地习惯了“智能生活”。通过问卷调查,约2%的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交往持信任态度,约25%的大学生比较信任手机交往,还有约44%的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交往信任程度一般,而约19%的人不太信任手机交往方式,约10%的人则完全不信任智能手机交往。随着2G到4G的移动网络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但诈骗电话、短信肆虐而传递的虚假消息,造成大众对智能手机交往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调查显示,有约19%的大学生经常收到诈骗短信和电话,约34%的人有时会收到诈骗短信或电话,约44%的人偶尔收到诈骗短信和电话,约3%的人没有收到过诈骗短信或电话。通过分析,有97%的人曾经收到过诈骗电话、短信,智能手机带来的欺诈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正常的交流和生活。

从问卷回收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大学生群体对智能手机的信任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伴随着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创新,它带给了人们便利,比如上网浏览新闻、购物、交际等等。因此,人们对智能生活的依赖性也在增加,对智能手机的信任度也会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日益频繁出现的诈骗短信和电话影响了人们对手机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不法分子是使用群发器进行短信发送,监管起来的难度不言而喻。人们在网络交往时,由于彼此看不到对方,滤去了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相应情绪,因此交往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所表达的情绪真实可感,这些因素也引发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另外,大学生群体使用智能手机的交往往返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虚拟世界所塑造的良好形象不容易在现实中得到验证。这种不信任也会映射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信任感的进一步崩塌。

2. 智能手机对用户交往行为的影响

自从有了可以上网的智能机,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学习资料不再局限于纸质图书、习题,大家可以从各大学习门户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购物方式也不再是挤公交去购物广场,大家可以通过网上购物平台精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就交往形式变化来讲,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智能手机会对新的交往关系提供可能性,为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提供可能。其余人则认为通过智能手机的交往会推动各种社会关系形成。还有部分人认为智能手机交往可以提升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少于一半的人認为智能手机交往会使人际关系可靠度降低。

就人们的交往行为变化而言,有44%的人认为智能手机使人们的交往行为保持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性;55%的人认为在智能手机环境下,交往行为在不断变动的陌生环境下处于熟悉的公共空间;45%的人认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模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有56%的人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让人们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兴趣,拒斥和周边环境的亲近;而5%的人认为智能手机没有给人们的交往行为带来任何变化。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人们的交往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人们逐渐养成用文字而非声音,用数据而非接触来传递感情的习惯。移动互联网络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让个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络全世界。人们因为智能手机而使交往关系变得更广、更深,促进了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但是,智能手机让人们的交往活动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穿梭,导致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的相互渗透。

三、 智能手机理性交往的对策建议

如何使智能手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大学生群体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谓交往行为合理化是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不受任何强制的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大学生渴望利用智能手机加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智能手机又给他们另外的孤独和安全感缺乏,甚至有时无法完全地信赖他人。因此,想要寻找一种既可以维持某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又能自我保护的方法,大学生更需要进行理性交往。

1. 重视智能手机交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建设

智能生活不能脱离现实。需要从道德和法律方面建构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满足人们的交往目的,将智能手机的应用置于良好的道德规范下,来实现合理的交往行为。人们要有使用手机交往的自律意识,彼此重视和承认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但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讲求效率的时代,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道德因素逐出生活。

虽然目前关于网络交往的法律法规已经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手机交往方面的法律规范却仍然有待加强。具有多样化内容和强大功能特点的智能手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的语言能够保持真诚性、真实性的特点,需要在彼此认可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基础上,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信任危机。因此,鉴于道德规范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建立手机交往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2. 减少手机依赖,加强面对面的交流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大学生们的交往方式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交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独处一室却可以和全世界交流。虽然智能手机给人们提供了即时交流的便利,但是也使人们失去了属于自己原本特有的声音。人们每日沉醉在与机器的接触中,忽略了和周边环境的联系,临近的交流被远距离的交往逐渐取代。因此,严重的依赖智能手机交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人们面对面的交往行为需要画面声音肢体等媒介,和带有情感色彩的真实性、准确性、真诚性的语句。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对对方形成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形象认知,人们用声音、面部表情等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彼此可以从对方的肢体语言所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绪来思考和关注对方的需求和愿望,给予对方认可。不仅如此,面对面交流的双方保证了信息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对彼此交往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应该重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避免依赖智能手机虚拟形象而造成的与周边环境的脱节。

3. 反思技术与人的关系,理性使用智能手机。

海量信息的秒速获取以及手机交往形式的多种多样,让大学生群体长时间地沉溺于手机中而忽视了自身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介中的重要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介入是无声无息的,它改变了大学生看待、理解事物的方式和习惯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大学生群体在尽情地享受智能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已经被转变,更不用提行为方式是如何受到影響的。

智能手机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能够使大学生群体获得很大的收获,成倍地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智能手机如何物尽其用是人们应该用理性所思考的。所以,智能手机的功能还需要人们去很好地认识和挖掘,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最大效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方明豪,李玉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下的微博语录的理想言谈情境[J].文化学刊,2012,(5):74.

[3](美)雪莉·特克尔;周逵,刘菁荆译.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3.

[4]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1-32.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信任
智能手机是座矿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基于智能手机控制风扇运行的实现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信任
因为信任 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