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关键词句,悟文言文味道

2017-12-27施旭晖

考试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施旭晖

摘要:《桃花源记》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文言文;关键词句;桃花源记

一、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主要用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在叙事的详略、起落和显隐三个方面较有特色。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这篇课文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学习:(1)这篇课文构建了同当时“外人”所生活的社会以外的“理想社会”,叙事中隐含着丰富的内涵;(2)课文大量运用短句,使语言体现出简洁朴素的特点,也与作者展开叙述所选取的角度“武陵渔人”的叙述视角有关。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初步能理清故事的情节和叙事的详略,但对文中的“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等词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彻,对没有注释的“渔人甚异之”“悉如外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等隐含的意思不理解。另外,学生对陶渊明及《桃花源记》所写的社会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有隔膜感。这种隔膜感对学生理解本文主旨及作者感情有所阻碍。

三、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的丰足、自由与和谐的特征,能感受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以及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乱,百姓生存艰难的批判。

2. 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朴素简洁,体验这种语言特点对于实现作者写作目的的积极功能。

四、 教學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朴素简洁,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品析体验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难点:领会作者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对于当时社会的批评态度。

五、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能够基本了解《桃花源记》的大意。事实上,《桃花源记》是为一首诗做的序,原标题为《桃花源诗并序》。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2. 出示投影《桃花源诗》,指导学生朗读并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桃花源诗》,帮助学生深化对文体特点的理解,为下一环节读出故事的神奇做铺垫。

(二) 寻找关键词句,读出故事的神奇

1. 明确《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的关系,设问“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四句诗是对桃花源出现与消失的高度概括,流露出作者对桃花源“奇”“神”的向往和惆怅之情。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故事的神奇并说说理由。

3.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故事神奇的词语和句子。

4. 组织学生展示与交流。

5. 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指导分类。

(1)景物的神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人物的神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神奇:“忽逢”“复前行”“便舍船,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辞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遂无问津者”。

(4)叙述视角的神奇:第三人称,以渔人的视角为主线的双重视角,突出桃花源的神奇。

明确:桃花源故事的神奇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句子表意的模糊性;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句子以及叙述视角的句子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故事神奇的方法,往哪里看,能看出什么?为下一环节读出故事的显隐,即为领悟神奇故事的深层意蕴做铺垫。

(三) 运用批注法,品析关键句子,领会故事的深层意蕴

1. 设问:《桃花源诗》的结尾“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追寻理想生活的愿望和情怀。

2. 那么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叙述“桃花源”出现和消失的神奇或者说“渔人”“桃花源”经历的神奇,又有何深意呢?

3. “桃花源”展现一个怎样的令人神往的世界,请运用批注法读出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4. 教师示范批注,学生在自主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批注示例: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用横线画出这一段,在旁边做批注:环境美。这句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由远到近,写出桃花源的外部环境美。这里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这里的屋舍整整齐齐;这里的田土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5.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与交流。

6. 教师指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从美好的生活环境,人们生活快乐、富足,社会结构简单、地位平等、民风淳朴等。

7. 出示课文写作的背景,结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那时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艰苦。本序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于是他借助创作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写下了《桃花源记》。

【设计意图】领悟桃花源故事的深层意蕴是本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部分设计意图就是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 反复诵读,体验品味言简义丰的叙述语言

1. 找出《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文中对应的叙述,初步体会本文叙事语言的特点。

明确:《记》的散文语言长短句参差错落,以传神简练的语言营造极富画面感的桃花源意境。而《诗》的语言富于跳跃性,语言质朴,意象具体细致,帶有当时玄言诗印迹。

2.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课文第四段,感受语言的简洁的特点。

明确:“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字数是:二、三、四、四,叙事的节奏由快变慢,说明渔人出来急,做标记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字数少,说明渔人想进来向太守禀报此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叙事的节奏由慢变快,说明世人寻之着急,桃花源消失也快。

3. 讨论简洁叙述语言的写作用意,领会本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

明确:言简义丰,是陶渊明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文本的这种语言风格,与作者展开叙述所选取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人的视角有关,也是作者思想隐晦表达的一种方式。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的学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感悟,提高文言文语文的欣赏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用第一人称(可以是“渔人”的视角,也可以是“桃花源”中的人、太守、刘子骥等人的视角)改写课文,要求做到语言简洁流畅。

六、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序)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