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促英语思维发展

2017-12-27陈霞

考试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差异思维

陈霞

摘要:让学,即,教师放手,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自主探究,他们带着“疑惑”展开学习,豁然开朗走出教室;在问题解决中,锤炼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以《牛津小学英语》四上第五单元Storytime为例,谈如何通过让学,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发展。

关键词:让学;自主探究;思维;差异

“语言教学应注重通过引导发散思维、启发联想、鼓励分析探究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何克抗,2007)。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理念,与当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一脉相承。教师放手,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自主探究,他们带着“疑惑”展开学习,豁然开朗走出教室;在问题解决中,锤炼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 自主探究,在“前置学习”下激活思维

片段一: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In my home”,学生带着问题“What rooms do you hear?”听歌。随后,学生4人一组先学,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有关房间类的单词。教师鼓励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单词,教师随后根据学生自学时出现的“盲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授。

片段二:在导入故事后,教师没有急着教,学生们首先获得了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他们合作完成两项学习任务:1. Read and match,2. Think and order。在Read and match環节,学生将图与文匹配,并进行理由阐述;在Think and order环节,学生将4幅图排序,并阐述理由。

分析:以上两个环节都是前置性学习,即“先学后教”。学生学在前面,老师教在后面,变革了学习的顺序与策略。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发现。他们更专注,学习热情更高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信息、阅读文字材料,学生合作、互助、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最终,对文本的理解也好,对语言的认知也罢,都一一达成。在匹配和排序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调动。而之后的理由阐述,学生的学习轨迹一览无遗。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身的学习产生了真实的问题,这样,教师能从他们的表达中捕捉之前的学习动态,观测学习效果,并对之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先学后教,弱化了教师的教,突显学生的“学”。以学定教,授之以渔,让课堂更高效。

二、 学习致用,在“问题解决”中训练思维

让学,即,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方法,获得学习心得。

片段一:在揭示苏海苏阳各自在找短裙、包和帽子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英语来找东西。

S:Where is the bag? Where are the skirts?

随后,教师趁热打铁,顺势巩固,以苏海和苏阳又找不到她们的书、玩具兔子和洋娃娃为情境,加深思维难度,进行操练。

S1:Where is the doll?

S2:Where are the books?

片段二:为了巩固所学,教师重构了文本,延续了故事情境:房间里乱七八糟,妈妈找不到她的东西,你能帮帮她吗?

S1:Where is my Tshirt, Su Hai?

S2:Is it in the bedroom?

分析:如果说学生能提出:“Where is the bag? Where are the skirts?”两个问题,是基于之前的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的辅助下,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英语思维较易建立,学生能准确建构语言进行询问。那么之后再针对“书、玩具兔子和娃娃”进行提问,这显然是学生已内化语言,“生疑”并学以致用。这不是教师的灌输,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起标题活动,学生必须从整体理解文本故事,概括、分析、提炼、总结,从而得出较合适的答案。而postreading中的想象表演,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去建构文字与情境的联系。教师呈现两样物品:Tshirt和books,学生可以联系生活,调动新旧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可以进行无穷的想象:也许妈妈在找caps, cakes或其他东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训练了其英语思维品质。

三、 尊重不同,在“差异教学”中提升思维品质

“差异教学就是要求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匹配”(华国栋,2009)。北京亦庄小学李振村校长视差异为最好的教学资源。

片段一:在小组合作给故事排序时,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孩子觉得可以将故事中的第2幅图与第1幅图调换次序。教师当时没有立即评价,随后采用两种方式让孩子验证并判断。一、 听录音;二、 仔细观察图片。最终,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所在:第2幅途中,苏阳已找到包,因此这幅图上的事不可能第一发生。

片段二:为了提升该文本的主旨,教师在故事之后让学生讨论:Is the dog hungry?学生在这一个问题上存在分歧。有人认同,有人反驳。教师没有给予对错评判,而是抓住契机渗透了一种文化差异:Dogs are also the family memb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Maybe you are right. The dog is helping them put the cap into the right place.

分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将差异转变为宝贵资源,是教师的智慧教学行为。学校不是工厂,不能将学生培养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尊重差异,避免人云亦云。教师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表达,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也就是说: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只有把课堂视为学生的“学堂”,教师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3]华余露.“让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11).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差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相似与差异
思维跳跳糖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