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缩表”怎么破?

2017-12-26田茂永

首席财务官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总资产负债表中国式

最近一两个月时间,财经媒体上悄然出现了一个高频词汇——缩表。

追根溯源,“中国式缩表”的说法源自于今年第一季度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变化。截至今年3月份,央行总资产环比下降8000亿元,虽然当月外汇占款仅减少500亿元左右。而且当月央行公开市场净回升流动性1330亿元,同期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债权减少7750亿元,为近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收缩。如果从总资产规模来看,1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是34.8万亿元,2月末下降到34.5万亿,3月末则下降到了33.7万亿,短短两个月下降1.1万亿,降幅达到了3%。

事实上,这个3%就是引发坊间提出“中国式缩表”的导火索。

从常识上看,央行缩表意味着降低储备货币规模,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可谓流动性收紧的标志。那么在美元步入加息通道,且美联储也在悄悄缩表的背景下,央行与其在加息问题上陷入“囚徒困境”,选择更为直接且效果更明显的缩表,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颇有戏剧性的是,央行在缩表议论甚嚣尘上之际,于5月12日晚间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间接回应近期有关“缩表”问题的讨论。央行表示,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当然,对于微观经济体的企业来说,流动性和利率是我们观察“缩表”行为的最直观窗口。之所以业内多担心央行缩表过于剧烈,就是怕此举将引发流动性危机。毕竟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货币政策实际上一直是宽松的,甚至在某些节点上是过度宽松的,才因此形成海量的超发货币“悬河”,这也是业内普遍认为国内一线城市房价属于“货币现象”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否存在美联储套路上的“缩表”,以央行为代表的一行三会如今正在大力收缩过滥的流动性,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不久前,我在一个小规模的饭局上,听到某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老总大倒苦水,他现在主要的精力都在忙于回收流动性,尤其是涉及到房地产领域的,可谓只进不出。而流动性趋紧的一个显著信号,就是资金成本的抬升。如今,打开手机里有关理财的APP,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可以随时赎回的活期理财收益早已在4%以上。如果观察企业发债的利率走势,资金成本抬升的速度和幅度可能会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对于CFO们而言,面对流动性收缩的第一个反应或许就是“现金为王”。不过,如何站在产业链或者商业生态系统里来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流动性需求,应该是更高层面上的挑战。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应该同步“缩表”,同时降低固定资产密度和负债高度,这比利用供应链优势地位进一步压榨弱势成员的生存空间更具长久眼光。

猜你喜欢

总资产负债表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2019)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