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武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2-25吴大志邵永发汪志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引领科技创新武汉市

吴大志+邵永发+汪志红

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的战略决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阐述了农业科技引领改革的主要方向,并结合武汉市实际,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重点工作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42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7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as Chinas strategic decision was push forward, and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promoted to a new high-level. Contrapose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truth in Wuhan,the main direction ho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ead the innovation was expounded.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key work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lead; wuhan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中央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对农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供给侧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结构变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6个方面要素。前3个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已经基本得到体现;技术创新本身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结构升级的前提;制度变革不直接产生经济贡献,但却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3,4]。因此,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在农业全要素贡献率中担当起新动能主力的使命。

1 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改革的主要方向

1.1 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传统要素驱动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发展要求。靠继续大量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从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等方面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由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突破农业循环产业链各环节瓶颈技术,进一步加强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的技术研发,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提高循环利用效率;二是突破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关键技术瓶颈,应用智能化作业机械和物联网种养生产管理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5]。

1.2 引领农业产品结构优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以满足居民对多样化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农以种为先”理念,大力开展名特优新农业品种培育及配套增产增效繁育技術的研发。按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发展要求,围绕粮、菜、鱼、禽、畜、林、果、花等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推广,建立高效育种体系,构建“资源收集评价—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的种业发展技术创新链,集成一批良种产业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优质特色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水平,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1.3 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这就需要加强在加工农业、电商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一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处理、精深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开发营养、健康的加工产品;二是大力拓展农业仓储运销集成技术研发创新,引领农业冷链运输、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推广发展;三要积极开展现代规划设计技术、工程技术、产业经济方面的集成研究,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1.4 引领完善农业公共服务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根本落脚点。一是深入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的科技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农业发展人才质量支撑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等检验检测重大技术与设备创制,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预警系统,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供给安全监督管理服务能力;三是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应用,增强市场供需信息、价格信息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2 厘清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2.1 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团队丰富

武汉市农业科研机构高度聚集,武汉市拥有部属农业大学1所、涉农院校8所、国家级涉农科研院所5所、省市级农业科学院2所。在汉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联盟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据武汉市科学技术局统计,截至2016年,全市已有20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个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6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人才丰富,拥有农业类院士12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8.3万人。经国家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1家。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央及省属在汉科研单位,在分子生物、双低油菜、优质瘦肉猪、柑橘、淡水养殖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市属科研机构,在水生蔬菜研发、工厂化育苗、肉鸭与长江鱼类养殖、畜禽兽药研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专项71项,关键技术攻关140余项,审(认)定园艺作物新品种48个,审定动物新品种1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专利150余项,研制新产品80余种,制定产品与方法新标准50余项,获市级以上奖励170项,加快了武汉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70.5%,高于全国近14个百分点。

2.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武汉市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初步建立了以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全市研发、引进和推广、转化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科技成果300多项次;利用建立起的覆盖区、镇、村、户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农民创业师资格培训基地”,积极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共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发展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6 000多户,其中核心示范户1 000户。尤其在蔬菜、水禽以及名优鱼类等新品种自主创新推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在武汉近2万hm2莲藕栽培面积及全国产区中覆盖率达80%以上;抗热萝卜新品种,几乎覆盖了武汉每年近680 hm2的夏播面积;茄子新品种,在武汉近4 000 hm2茄子播种面积中占90%;大、中型配套的“江汉肉鸭”水禽系列新品种,占武汉水禽养殖种苗供应30%的市场份额;各种名优鱼类种苗达4亿多尾,占武汉名优鱼养殖种苗供应50%的市场份额;西甜瓜通过瓜菜嫁接苗工厂化生产,年生产 6 000万株,占武汉市场70%的份额[6]。

3 突出抓好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

3.1 利用优势,整合资源,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1.1 精准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要利用全市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产业技术体系,突出抓好种业和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两大创新团队建设,聚集优化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加快应用型技术成果产出,为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不绝动力源、技术源。一是围绕武汉市粮油菜、水生蔬菜、食用菌、果茶花卉、淡水鱼等优势产业,加大全市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的强度和精准度,通过遴选技术权威,组建种业技术创新团队,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发创新。二是围绕规模化、生态化生产的需要,集聚全市农机科技力量,组建农业设施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适用于武汉市生产条件的各类农机、农业智能化装备、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加快实现全市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供给质量效率升级。

3.1.2 集中科技资源建设国家级农业研发中心 要建立资源有效整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与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战略分工,进行重点攻关突破,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提升武汉国家水稻研发中心的地位。加快红莲系杂交水稻、分子育种水稻、多倍体生物育种水稻等创新和转化。二是提升武汉国家油菜中心的地位。支持双低油菜、油菜两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三是加快建设武汉国家水生经济动植物研究基地。发挥“百湖之市”的水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水生蔬菜研发中心为切入点,推动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四是推进武汉生物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整合在汉的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生命健康相关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在东湖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生命健康研发基地,做大生命健康相关产业。

3.2 突出融合,集成示范,助推农村业态全面升级

3.2.1 以科技集成示范引领涉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实施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集成示范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加强新型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的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深入实践经营主体利益链接共享、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式,着力发挥科技引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全面升级作用,支撑品牌农业建设。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和乡村休闲产业为抓手,统筹布局和建設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运营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综合园区,形成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价值链条,让更多价值增值留在农村,为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片带和特色小镇提供内生动力。

3.2.2 以先进技术为桥梁推进涉农新业态发展 要积极应用现代规划技术和先进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农村新业态发展。一是运用现代规划技术,充分考虑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整合,统筹制定涉农新业态发展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引导农业文化创意、生物质新能源、农业金融保险等新经济业态发展。二是大力培育支撑农村新业态发展的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扶持涉农科技型、服务型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村渗透,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业电商服务网络,加快农业服务业提档升级。

3.3 创新方式,优化政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3.3.1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培训 一是根据农民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制定培训计划,设置针对不同技术需求的培训课程及实训班,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做好农村贫困户、青年农场主、返乡农民工培训,帮扶实现农内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发挥国家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作用,面向全国举办国家级农业技术高研班,面向武汉市新城区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重点培养具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推广服务能力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人才,为全市农业科技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撑。

3.3.2 促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 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农业农村贡献力量。一是大力推进市民下乡,从制度上安排城市高素质科技人才进入乡镇村,辅导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二是鼓励涉农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各类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推动农业科技与现实生产力对接。三是鼓励优秀大学生留汉开展农业创业创新,对其给予创业经费资助,或者直接补贴大学学费,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四是加大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力度,让特派员能够在乡村“住读”。

4 切实强化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机制保障

4.1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投入机制

一是健全优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落实和完善农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加大基础性科研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应用型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推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市属银行和投融资机构建立对口农业科技产业的金融服务平台,设立市级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

4.2 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让机制。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强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作价入股等收益分成方式对各类人才实施激励的政策,保障成果转化收益按科学比例进行分配。二是健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制定科研基础应用和应用开发分类评价标准,优化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制度,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质量水平、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注重实践检验,分类评价科技创新活动,实行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岗位管理、职称评聘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4.3 建立完善政产学研联动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涉农高校院所联合创新服务机制。切实推动武汉市农业科技联盟运作,联合在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研发示范基地,强化学科团队联合研发攻关、实验仪器共享、成果示范推广等工作,提升联动创新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农业企业与科教机构深度合作机制。采用联合构建研发推广联动平台,共同缔结从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全程协议的方式,开展科技订制服务,加强定向研发和孵化,增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产出应用。三是健全政府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市、区两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突出发挥新城区政府在引导农业科技供需双方建立联系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做好科教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服务的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王一.习近平谈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EB/OL].[2016-12-22].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1222/c385475-28968946.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報,2017-02-06(01).

[3] 贾 晋,申 云.农业供给侧改革—基于微观视觉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4] 贾 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 陈萌山.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J].求是,2017(6):31-33.

[6] 吴大志,林处发.武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引领科技创新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